故宮經典,當乾隆茶詩遇見紫砂茗壺

2020-12-18 騰訊網

經典故宮,《故宮經典

產自宜興窯的「宮廷紫砂器」

//舊藏宜興窯紫砂之清代篇

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寫過很多茶詩。《飲茶詩話》載在位60年的乾隆退位時,有臣勸諫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以手捻須,饒有趣味地回答道:「君不可一日無茶!」嗜茶淡位,意味深長,意境高遠。

嗜茶的乾隆對茗飲用具也追求登峰造極,不僅要求紫砂茶具保留最佳的品飲功效,而且要與官窯瓷器一樣,集詩、書、畫、印為一體。當時的宜興窯為乾隆皇帝製作了多款乾隆茶詩的御用紫砂壺。

乾隆春飲芳染三清茶圖

乾隆御題詩烹茶圖茗壺,有筒形、六方筒形、深腹闊底形、扁圓形、圓形、瓜稜形6種形制。茶葉罐有筒形與六方筒形兩種式樣。泥色有硃砂紅、紫紅、慄色、深薑黃、淺粉黃、灰赭色等六七種顏色,器身開光內一面隸書乾隆御題詩,另一面堆繪明代大畫家文徵明的《品茶圖》。

宜興窯御題詩松樹山石圖壺(一對)

扁圓形,小彎流,曲柄,圓蓋微鼓有鈕。紫紅色砂泥,砂質細膩,色調純正。腹一面長方形開光內刻乾隆御題《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七言詩:「溪煙山雨相空檬,生衣獨坐楊柳風,竹爐茗碗泛清瀨,米家書畫將無同。松風瀉處生魚眼,中泠三峽何需辨。清香仙露沁詩脾,座間不覺芳堤轉。」句末鈴圓形篆文「乾」字、方形篆文「隆」字印章款;另一面刻松樹山石圖。

清乾隆 清宮舊藏

高9釐米 口徑5.6釐米 足徑6.6釐米

此詩作於乾隆七年(1742年)皇帝乘船遊覽江南的途中,「臥遊書室」是乾隆皇帝遊覽江南之時所乘遊船之名。

乾隆時期御用官窯器上流行以御題詩作裝飾,詩句內容是乾隆圍繞器物有感而發,集詩、書、畫、印為一體,這種官窯流行的裝飾形式被直接運用到乾隆御用紫砂上,由內廷造辦處出樣在宜興定製,需要上漆描金的燒好素胎以後送進宮中進行二次加工,光素或印花的直接在宜興燒制。

宜興窯御題詩烹茶圖圓壺

圓球形,細彎流,耳形柄。饅頭蓋有圓鈕。駝灰色細砂泥,光潤滑爽。腹一面刻乾隆御題詩句《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句末鈴圓形篆書「乾」字印章、方形篆書「隆」字印章;另一面方形開光內為烹茶圖。

清乾隆 清宮舊藏

高11釐米 口徑5釐米 足徑5.5釐米

此種壺式故宮舊藏品中僅存一件,不僅造型獨特,且駝灰色調砂泥乾隆以後失傳。

宜興窯描金御題詩烹茶圖壺

圓筒形,口出唇邊,短頸,長柄,曲流,圈足。圓蓋鼓起,圓形鈕。

清乾隆 清宮舊藏

高15.8釐米 口徑5釐米 足徑5.9釐米

通體在黃粉色的砂泥上施朱紅色陶衣,從其斑駁的磨損處可見點點黃粉色胎泥露出。腹一面刻描金乾隆御題詩《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另一面堆繪庭院烹茶圖。

宜興窯御題詩烹茶圖壺(一對)

圓筒形,直腹,短彎流,環耳柄,圈足,鼓圓蓋。淺粉色砂泥。壺腹兩面均有長方形開光,一面開光內刻乾隆御題詩《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另一面堆繪庭院烹茶圖。

清乾隆 清宮舊藏

高15.4釐米 口徑5釐米 足徑5.8釐米

.......幽靜的山間庭院中,堂屋內的主人和來訪的高士談興正濃,琴童取琴助興,東亭臺內的竹爐上一壺香茗沸騰,小侍童正賣力地在爐前搖扇煽風。畫面凸凹明顯,紋樣清晰,是烹茶圖中的代表作品,為宮廷紫砂的標準器。

宜興窯御題詩烹茶圖闊底壺

口微撇,粗頸,碩腹,闊平底。彎流,螭龍形長柄,圓蓋,圓鈕。腹部兩面長方形委角開光內,一面堆繪乾隆御題詩《惠山聽松庵用竹爐煎茶因和明人韻即書王紱畫卷中》,詩云:「才酌中泠第一 泉,惠山聊復事烹煎。品題頓置休慚昔,歌詠羶薌亦賴前。開土幽居如虎跑,舍人文筆擬龍眼。裝池更喜商邱犖,法寶僧庵慎棄全。」此詩為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作,只節選了詩的前半部;另一面堆繪烹茶圖。

清乾隆 清宮舊藏

高12.5釐米 口徑5釐米 足徑9.5釐米

惠山位於無錫西北部,因西域僧人慧照曾居此山而得名。當年山上有九峰,山下有九澗,風景宜人。此壺造型獨特,製作精工,為乾隆宮廷壺的另一壺式。

宜興窯御題詩山水人物紋闊底壺

壺口微撇,粗頸,碩腹,闊平底。彎流,螭龍形長柄,圓蓋,圓鈕。腹一面長方委角開光內刻乾隆御題詩《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另一面為山水人物圖。

清乾隆 清宮舊藏

高14.3釐米 口徑6.5釐米 足徑10.9釐米

密林深處,細雨濛濛,一股清澈的山泉順流而下, 通向茅屋的小橋上一老翁打傘匆匆前行, 屋中的老婦正倚窗向外張望,小侍童忙著煮茶迎接主人的歸來。這些生動感人的生活場景被宜興工匠們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小觀

圖片:來源於網絡

版權問題請聯繫

每天圍觀超值名作

諮詢學習福利多多

相關焦點

  • 清代宮廷紫砂壺器鑑賞
    宮廷御製▲乾隆御製描金詩文壺此壺在2016年保利華誼秋拍中,以977.5萬元成交,到目前為止,為清乾隆書畫描金壺的最高紀錄,銘文為乾隆御題詩句。▲竹爐山房御詩扁圓壺此壺為乾隆竹爐山房中御用款,乃是當年他於玉泉山靜明堂所用,壺身同樣題御詩,並且一側有刻繪梅花,更為雅致。
  • 臺北故宮博物館十大紫砂之寶,稀世珍品!
    臺北故宮博物館紫砂之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宜興紫砂珍品,多數為清代紫砂茗壺,著名的有清康熙朝的「紫砂胎琺瑯萬壽長春海棠式壺」、「花卉瓜稜紫砂壼」、「花卉紫砂方壺」和「花卉紫砂蓋碗」等,都是當時紫砂陶中的最精品。
  • 古壺之美【清中期紫砂大全】
    形制莊重肅穆,規整大氣,有青銅器之風韻,乃紫砂陳設器之傑作。配有底座。 作者簡介:陳漢文,清代康熙、雍正年間宜興紫砂高手,傳為陳鳴遠弟,待考。制器以精雅著稱。6.楊季初(雍正-乾隆)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工藝師,善制菱花壺,與陳漢文齊名。
  • 『故宮博物院珍藏宜興紫砂回鄉展』
    紫砂是陶瓷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時下藏者甚眾。宜興紫砂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從明代開始進入宮廷,在清康雍乾時期頗受皇室的青睞。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宜興窯器物約400件,多為清宮舊藏,這些宮廷紫砂包括茶器、花器、文房清供等,藝術成就極高,但大多深藏府庫, 外界絕少看到。故宮現有館藏文物180多萬件,能展出的僅佔0.6%。
  • 關於紫砂壺筋紋器
    縱觀紫砂藝術的古秀新葩,筋紋效果確以那壁立千仞的整肅;行雲流水的從容;花枝搖的和順;恰如其分的均等和吞吐自如的變化為紫砂藝術的發展和開拓起到了承上啟下,推波助瀾的作用。 宜興紫砂筋紋器 ( 俗稱筋瓤貨 ) ,為紫砂茗壺造型體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它與紫砂光貨素器 ( 俗稱光貨 ) ,紫砂花貨塑器 ( 俗稱花貨 ) ,並存於世,相互輝映。
  • 顧景舟鑑定解析紫砂真偽 | 這把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品背後的故事
    在《故宮博物院藏宜興紫砂》中,收錄清宮舊藏紫砂茗壺80餘件,再現了明清兩代宜興紫砂的經典魅力。其中有一把紫砂提梁壺,落款為邵元祥,在當時引起了小小的風波。此壺底款邵元祥,為明末清初的紫砂名家。而壺身題詩之人為繆嘉玉,是受慈禧太后恩寵的女畫師繆嘉蕙的胞兄,擅長書法繪畫,曾被醇親王請進府內做學館先生,乃是清代光緒年間人。因此當時故宮鑑定此壺是仿邵元祥之作,雖然這把壺像是邵元祥的風格,但二人時間跨度實在太大,鑑定此壺為清末仿作。
  • 十大天價紫砂花盆!來見識下!
    很多精美的紫砂花盆其藝術價值與金錢價值都非常高,拍場上也屢屢出現高價,珍貴性不亞於古壺名器。 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最經典的10大紫砂花盆。 7 故宮紫砂泥繪花卉方花盆 花盆四方形,深腹,下承四折角條形足。慄褐色摻黃色粗砂泥。花盆外壁四面均有泥繪花卉裝飾,優雅美觀。
  • 歷代紫砂名家仿古壺欣賞(多圖)
    仿古壺是眾多傳統器型中最為經典的一款,也是最受壺友喜愛的紫砂款式之一。經過不知多少名家大匠錘鍊,可唯是爐火純青了。造型古樸典雅,簡練端莊,此種造型這麼多年來經久不衰。仿古壺最早由清代名家邵大亨首創,壺體是仿照鼓的造型創作而成,壺身如鼓,並且以此為名。
  • 歷代紫砂名家作品鑑賞之清代紫砂名家「第一篇」
    《陽羨砂壺圖考·別傳》:「友蘭,順、康間人,康熙四年乙巳(1665)嘗制拙政園茗壺』;惲南田為之記。」《茶燕錄》載,友蘭制「拙政園壺」,有惲南田題記,鋟於壺腹雲:「壬戌(1682)八月,客吳門拙政園,秋雨長林,致有爽氣,獨坐南軒,望隔岸橫岡,疊石崚嶒,下臨清池,間路盤紆,上多高槐、檉柳、檜柏,虯枝挺然,迥出林表。繞堤皆芙蓉,紅翠相間。
  • 焱壺人物誌|林天強的紫砂藝術
    焱壺-匯聚紫砂名家合作名家-林天強     在預熱烘乾、高溫、冷卻這一燒制過程中,朱泥在燒制溫度,預熱烘乾時間比其他紫砂泥長還要長,冷卻過程也必須十分緩慢,稍有不慎就易變形和窯裂,且收縮率又高,因此成品率低(60%左右),也很難做大,這使得許多制壺名家及成型老手也不願多做朱泥壺。
  • 實揭:紫砂的美,全是裝出來的
    清乾隆宜興窯紫砂綠地描金瓜稜壺 吳梅鼎《陽羨茗壺賦》記載:「或青堅在骨,塗髹汁兮生光。」 清雍正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彩繪方壺
  • 拇指博物館|匠心紫砂壺之供春壺
    江蘇宜興是我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紫砂、精陶、均陶、青瓷、美彩陶被譽為宜興陶瓷「五朵金花」。這種在民間被稱為「富貴土」的泥料,在制壺師靈動的指尖下,變身為一把把雅致的「紫玉金砂」壺。記者:林凱、蔣芳(江蘇分社)編輯:尚亞楠、杜屹然 (原標題:拇指博物館|匠心紫砂壺之供春壺)
  • 焱壺人物誌|範倩雯的紫砂藝術
    國家級助理工藝美術師(破格跳級晉升)紫砂名家範偉群之女「大生壺」第五代嫡傳「大生壺」第五代嫡傳,1991年生於江蘇宜興陶瓷世家,大生壺第五代傳人自小受到父親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範偉群的薰陶和感染,對紫砂藝術甚是喜愛,大學畢業後便跟隨父親學習制壺技藝。擅長全手工傳統技法,後鑽研紫砂傳統工藝和壺藝製作,手藝日漸精良,在業內頗得好評。
  • 50年前,出廠價4角錢的紫砂壺到顧景舟手裡變成3000塊!
    他的仿壺,更是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曾被故宮當作真品珍藏……乾隆紫砂壺器表紋飾微微凸起,是將調好的泥漿用筆慢慢堆畫出來的。泥漿必需研得與墨一樣細膩,然後用毛筆畫,不足的地方再加加工。5. 陳鳴遠生於康熙死於乾隆,在技術上是個了不起的人。6. 紫砂包金漆的東西是在乾隆以後出現的。
  • 明清紫砂老壺身價待漲 紫砂壺收藏熱將持續升溫
    中國嘉德2011年秋拍「紫泥春華—近現代紫砂臻品」專場推出了顧景舟不同時期的多件作品。其中,「上新橋壺」最終以517萬元成交。同為顧景舟作品的「提梁壺具套組」以471.5萬元成交,「四方抽角三件組茶具」以460萬元成交。現在距離紫砂壺拍賣剛剛興起的2008年不過才四年光景,但是拍賣價格卻已經上漲了十倍左右。
  • 顧景舟紫砂壺歷年拍賣記錄
    1981年香港第六屆亞洲藝術節上「紫砂特藝班」的這批作品大展紫砂陶藝雄風。  顧景舟紫砂壺歷年拍賣記錄壺蓋上的鈕正像一座小橋矗立於湖水之中,上新橋壺或由此而得名。「上新橋壺」為六十年代顧景舟先生製作而成,為一代經典之作。此件作品蓋款「景舟」底款「中國宜興」,其時代特徵明顯,為顧老中晚年之作。
  • 漢式壺:紫砂東渡日本,傳我漢式之風
    「···近時有一種奇品···」「···所謂小圓式、鵝蛋式之類也,形有大小、制有精粗···」「···小而精者···為器拙而密、樸而雅,流直而快於注湯,大小適宜有韻致···」「···非獲此壺者,難與言茗事···」——奧蘭田《茗壺圖錄》金士恆系列之漢式宜興紫砂器輸入日本,始於江戶時代末期,被稱為「東洋裝」,或徑稱「朱泥器」,凡鐫有「惠孟臣」、「陳鳴遠」等款識的紫砂小壺,在日本特別受到歡迎。
  • 「松亭傳人」趙麗娟的紫砂藝術人生
    紫砂名家趙松亭簡介趙松亭(1853-1934),字九齡,(曾用名支泉),號東溪。宜興蜀山上袁村人,清末民初紫砂名家兼紫砂實業家。早年從師邵夫遷,勤奮好學。藝成後擅長「仿古」類作品,其《竹鼓》、《漢韻》、《掇球》、《仿古》等壺端莊圓潤,渾厚古樸,圓中帶韻,韻中帶秀。
  • 紫砂壺壺型大全,收藏版!
    紫砂「匏尊」壺的形象,創意來自這種有苦意的匏瓜。陳曼生設計的十八式中有四款壺是有關匏瓜的,經典的「匏尊」壺,就是他「匏壺」的升華。12、漢扁壺漢君壺是六十年代初,紫砂陶趨於低谷時所制,為大眾服務之茗壺,至今比較珍貴。漢君壺曾以商品大量湧現,現一壺款,由於壺藝家學養不同,所制器物差別甚大,有失之毫釐,差之千裡之感。
  • 熱烈祝賀閔行區科協第八屆學術年會在淘壺人紫砂藝術館勝利召開!
    熱烈祝賀閔行區科協第八屆學術年會暨海上茗譚-都市茶飲(國際)研討會在淘壺人紫砂藝術館勝利召開!2019年6月,經閔行區科協第八屆學術年會專題學術交流項目評審,「海上茗譚」都市茶飲現狀與趨勢(國際)研討會(以下稱「研討會」)被評為一類項目,該項目得到了閔行區政協及上海市科協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