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肉條——大連清真第一菜
於政禮
大連歷史上沒有回民在此地居住,大連市清真寺白雲興阿訇曾經撰文介紹大連早期回民情況。大連原來是遼東半島南段的一個小漁村,爆發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日本強佔旅大地區之後,將旅順、大連化為「關東州」,企圖永遠霸佔為己有。進而建海港、築鐵路、設工廠、立商肆,漸漸人煙輻湊,成為一方重鎮。
當時關內清廷腐敗,兵戰禍起,民不聊生於是外逃求生連年「闖關東」。天津、河北滄州、山東德平、德州等地的回民也隨之背井離鄉,相繼來到大連地區,從此這裡有了回民居住。
由於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特殊,早期由鄉老馬興隆、王起發、金相臣等人在大連小崗子的大龍街134號租了幾間小房,成立了「聚禮之所」。隨後又在西崗新起街(現在北京街)建立了清真寺,延聘阿訇,使回民有了生活定居點,人數日漸增多,伊斯蘭教也賴以發展起來,與此同時眾多的回族小飯館也星羅棋布般湧現出來。
當年所開的回回館大多是比較小,兩三張桌子,十幾個小板凳。所經營的品種也是些回族小吃、羊湯小館、回民火燒鋪等。比較大的有王九皋開的「東升園」、於興財開的「西升園」,王德林開的「德發園」以及劉寶珍開的「寶樂館」等。
在這四家清真飯店中「寶樂天」是比較大的,大連解放後一度還是二層樓,改名為「寶樂樓」,也是大連最早的清真二層飯店。
寶樂天早期廚師是馬海祥,烹調技術在當時回族廚師中比較出名,公私合營之後到了甘井子區飲食回族飯店。
1946年由項嶽五、穆祥起、唐希農、李萬海四人在天津街開辦了「恩祥園」,使大連的清真飯店真正走向了規模化,其中廚師唐希農和經理項嶽五是漢族。
恩祥園的生意很好,1948年,漢族廚師姜大樸從合股開辦的瑞祥號回族餃子館撤股,加入到恩祥園,成為了第五位股東。
姜大樸早年在中興飯店學徒,技術出眾,可是他偏愛清真菜餚,與傅殿卿等人開辦瑞祥號回族餃子館,自任廚師,但是受到品種的局限,施展不開技術能力,到了恩祥園就不一樣了。
恩祥園是當時最大的清真專業炒菜館,以「扒肉條」為代表的牛羊肉菜餚成為恩祥園的一大特色,姜大樸又很擅長「扒肉條」。當年恩祥園在天津街每到中午飯口時,食客排隊從店內排到店外,喝羊湯,吃扒肉條成為一大亮點。
「扒肉條」的操作方法是,先將大塊牛肉放入清水鍋中,加入花椒、大料等香料和醬油煮熟,撈出涼透。然後逆著肉纖維切成5㎝長,3㎝寬的薄片,整齊的碼在盤中,加入煮肉的湯料,上屜蒸透,再將肉湯倒入勺中勾芡,澆在肉上即可。
清真「扒肉條」具有三大特點:1:不苛求牛肉的部位,腱子肉,後腿肉、肋肉等均可;2:不換煮肉湯料,煮牛肉時,先用清水煮第一次,撈出肉倒掉煮水。再次用清水加調味料煮肉,這種加足調味料的湯水一直是扒肉條用的汁料,因而顯得味道很濃;3:最後成菜的操作方法有兩種,除了蒸扒之外,還有勺扒,將肉條碼在炒勺中,調味勾芡。
這道菜的特點:肉質香爛,味足汁鮮,色澤金黃,芡汁油亮。
清真「扒肉條」,既能佐酒又可飯菜,是一道老少鹹宜的佳餚。
大連曾經是東有恩祥園,西有寶樂天的清真菜館的布局。恩祥園是以姜大樸、姜寶模及張寶增、楊明等為代表的廚師操作「扒肉條」為正宗。寶樂天是以回族廚師馬佔嶺的「扒肉條」尤為出名,馬佔嶺是1965年旅大市飲服公司半工半讀學校學生,分配在寶樂天。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沙河口區飲食興辦域樂樓大型回族飯店,缺少回族廚師,汪毅經理和廚師長石竟力又是漢族廚師,不懂回族菜餚的烹調技術。他們到西崗寶樂天向馬佔嶺學習「扒肉條」等清真菜餚。多年以來域樂樓又培養出馬超升、哈長慶、王寶來、洪毅、於德民等回漢族廚師以及馬連霞回族女廚師。這些廚師也繼承了老一代廚師的「扒肉條」技術,使這道正宗的清真菜餚得到發揚,成為大連清真第一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