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群體免疫」一年:印度人的苦難,遠比病毒可怕得多

2020-12-11 澎湃新聞

到11月25日為止,高密斯已經在印度滯留整整一年了。大部分時間裡,她都被困在印度北部的小城齋普爾,被迫體驗印度的「群體免疫」。

她曾是個「不務正業的攝影師」,也是個「浪跡天涯的旅行者」,她還是網店全球購在印度的買手。自從2018年4月裸辭之後,她就一個人在全世界晃悠,中東、南亞、東南亞都有她的身影,直到去年年底入境印度。

5月底開始,印度撤銷了封城,之後就再也沒有實施任何的防疫措施。

深陷印度的高密斯有時會想,媽呀,我這麼寶貴而短暫的生命,竟然在印度暫停了一年。

回國的航班早已全部熔斷,她還不知道,自己這次魔幻的「群體免疫」之旅,究竟還要持續多久。以下是高密斯的自述。

「印度式」抗疫

我是去年11月25號入境的,本來打算過完年再回家,結果過年正好國內疫情爆發,當時就沒有回去,後來印度封了,想回也回不去了,到今天正巧滿一年。

當時疫情的時候,我們還上了印度各大報紙的頭條。

今年3月到5月,印度曾經封鎖過兩個月。因為我們是中國人,鄰居就把我們舉報了。那時候剛剛封鎖,大家很敏感,對中國人特別不友好,我們的鄰裡對我們都不太友好。

被舉報之後,印度政府做了個面子工程。

一開始,很多穿著工作服的,有點像醫護人員、街道工作人員,跑來敲門,問了我們很多問題。

下午,他們開了一輛消防車,來我們家門口,我們住的是一棟小別墅,他們直接對著房子大面積噴消毒水。當時印度有那種新聞,他們給人消毒,就是直接往人身上噴消毒水,他們就那樣子朝我們的房子劈頭蓋臉噴,我們趕緊把所有門窗都關上,屋裡面還能聞到特別特別臭的氣味。

他們還派了一輛救護車,要把我們拉去做檢測。政府提前通知了各大媒體,記者都來採訪了。我們幾個中國人一起從家裡出去的時候,所有鄰居都出來看我們,前面一排記者對著我們拍,真的有種像走紅毯的錯覺。

上了救護車,我們還以為要拉去醫院做高端檢測了,結果啥都沒有。去了醫院之後,體溫也不帶測的,他就問你幾個問題,有沒有發燒感冒,然後就沒下文了。

完了之後,他們還不送我們回家,當時城市已經封了,沒有車搭,我們幾個人就坐在醫院門口,坐了一個小時,最後決定走路回家,走出去沒幾分鐘,他們又說要派車送我們回去。

更魔幻的是,當我們回到家門口的時候,那些鄰居又全部出來了,所有人都在那裡鼓掌。當時就有一種感覺,這個面子工程真的做足了,所有人都認為他們的政府很負責,但實際上我們就是去醫院回答了幾個問題,真的很諷刺。

然後第二天,那個消防車又來我們家門口繼續噴消毒水。

這個事當天就傳開了,很多中國人都發信息來問我們什麼情況,因為我們已經上了各大報紙頭條,新聞也上了,都上了。我就告訴他們,就這樣唄。還好當時戴著口罩,太搞笑了。

隔離生活

上完新聞之後,我們被下了禁令,一個月不能出門,連自己的院子都不能出去。記得第二天,我就想著在院子走一走,剛一出去,就有工作人員來說你、來罵你,那種遭歧視的心態,真的很氣。鄰居也會盯著你,你只要出去了,他們就會舉報你,就是很煩。

我們的小別墅一開始住了三個人,一個尼泊爾人,兩個中國人,後來有幾個中國朋友酒店不能住,就來我們這邊一起住。名義上是禁足一個月,但我們實際上有兩個月不能出門。

在印度,想買肉吃,得去特定的片區,我當時住在齋普爾的一個老城區,是買不到肉的,而且我們這個片區是封鎖最嚴的地方,完全不能出門,所以我們當時根本吃不到肉,只能吃蔬菜。偶爾會有人拉著菜來賣,我們就出門搶菜,只有蔬菜。那段時間,只有黃瓜、西紅柿、土豆、洋蔥、雞蛋。

後來有一次,一個印度女人幫我們去買肉,當時我們已經有一個多月沒吃肉了,那個印度人高價把肉倒賣給我們,羊肉翻一倍賣,我們買了一千多塊錢的肉,沒吃幾頓就沒了。

實在無聊,我們只好天天捏面玩,我男朋友不是在玩遊戲,就是在廚房裡揉面,天天做餅做麵條給大家吃。

我不怕孤單,卻抵擋不住無聊。大學畢業後,一個人揣著1000塊錢從家裡跑出來,在上海跟人合租,雖然孤身一人,但因為有合租的一大家子或者小情侶在,日子也過得挺有趣。後來搬到了成都,住上80多平的大房子,雖然還是一個人,但每天有鮮花和工作相伴,充實而美妙。

但在印度的隔離無聊到讓人麻木。四五月份的時候,我們房東在新聞上看到,隔壁的鄰居掛了,住的離我只有幾米遠,但大家都關在家裡,其實沒有太大的感覺。

那種狀態真的太難受了,每天無所事事。後來我想到做直播,我以前不直播的,今年疫情,能進來的人很少,是個機會,就直播了,我是在印度這些主播裡唯一一個研究工藝的。

不解封印度人活不下去

解封那天,我跟男朋友吵架,哭了,眼睛還哭腫了。原因是他不讓我出門,我不肯,我說你要出去,我也要出去。在房子裡被關了兩個月,都快瘋了,而且我要馬上出城去進貨。當時其實大家還是覺得很危險的,不像現在這麼淡定。

結果那天我們誰都出不去,因為城外還是關著的。那天我們路過風之宮,那是齋普爾最熱鬧的地方,平時那個人多的啊,人山人海的,那天一個人都沒有,我拍了幾張照片,平時根本拍不到這樣沒有人的空鏡。

印度是一個適合只來一次的地方,因為第一次很新鮮很神奇,但是待久了,就會很討厭這裡,我接受不了一些價值觀。

一些不想幹活的人,就是有手有腳的,也不工作,就睡在路邊,真的就是馬路邊,或者大馬路中間那些隔離欄那裡,他們就睡在中間。

他們會帶著很小的孩子,幾歲的都有,甚至是小嬰兒,特別多,當你停車那一瞬間,他們都會走上來,問你要錢。他們會讓小孩子來要錢,就讓你覺得小孩子很可憐的樣子,騙遊客的錢,但是像我這種待久的人,就會失去那種慈悲心,憐憫心。我有時很冷淡,我是絕不會給這些人一分錢的。

有一次,一個小孩問我要錢,我當做沒看見,然後他就掐我大腿,我真的是很生氣,就覺得特別討厭。

我是一個獨立攝影師,拍照我不是靠技術,我是靠感覺,但是印度現在讓我沒有感覺去拍照。我想記錄的是美好,而不是把這種看不下去的東西記錄進去。

2018年底來印度找貨的時候,我當時住在德裡火車站那一帶,那邊有一個天橋,我每天出門必須要走過那個天橋,有很多流浪漢,每天都會有人問你要錢,特別反感。在這裡,我慢慢開始不太喜歡拍照了。

如果你第一次來印度旅遊的話,你會覺得哇,這就是一個神奇的異域國度,當你深入去接觸,慢慢了解這個國家的一些文化後,你會非常反感,這裡貧富差距非常非常大,富人很有錢,仿佛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

我今年一直在這邊,沒有經歷過國內那種嚴防死守的戒備狀態,你在印度這種環境中,心態是不一樣的。這邊窮人真的很多,大家想的事情是,不解封的話,都活不下去,特別是那種很窮很窮的人。

印度有很多日薪族、周薪族,他們沒有存款,不工作就沒辦法生活,所以他們想的是我得先活著,寧願病死,也不要餓死,這是他們的心態。

其實誰都不知道印度的疫情到底怎麼樣,但肯定是很嚴重的,只是沒有辦法,經濟跟不上,只能搞群體免疫,大家想的是先不餓死。

困境不僅僅只有群體免疫

封鎖了2個月之後,印度就開始群體免疫了,去哪兒都沒人管,聽天由命。

這裡的感染數據也會更新,但是那個數字,只有一點點的參考意義吧,又不像國內,可能一個地方有一兩個人感染了,接觸過的人全部檢測,這邊是不可能的事情。大家都清楚,那個數字,就是一個數字而已。

其實一個人在現在這種環境下,是會放鬆的,你沒有很警惕,你會覺得生活就是這樣子的,不會時時刻刻有一個聲音提醒你,這裡有病毒,反而封城的那兩個月,我是最緊張的,因為你沒有事情幹,就會天天去看新聞,我現在是天天都不看新聞。

這是一種僥倖心理,有時總會想,你是那個天選之人,這些事情不會發生在你身上。

像做我們這一行的,都會有一點冒險精神,包括我一些朋友,他們都想,如果能拿到籤證,能夠進來的話,他們現在就想進來了。因為現在還留在印度的買手很少,競爭小,機會就大很多。

我昨天在工廠遇到一個法國女人,她是11月4號從法國飛過來的,這個時候她還來印度,很多朋友說她瘋了,那個女人看起來年紀挺大了。我問她,你們國家怎麼樣,她說封鎖了,但她覺得封鎖的狀態「很crazy」,會很影響經濟,就像現在齋普爾又開始宵禁了,晚上8點到早上6點不能出門,商人都覺得政府瘋了,又沒有錢了。每個人站的立場不一樣,思考的角度也不一樣。

我有時會想,媽呀,我這麼寶貴而短暫的生命,竟然在印度這樣的國家暫停了一年。我媽整天嘮叨我回家,她每天都會給我打電話,因為我媽比較疼我,但是我其實一點都沒有牽掛,我是畢業之後一直就在外面。本來這一年我打算要雲遊世界的,結果變成夢遊印度了。

我最開始做網店的時候是做圍巾,來了印度開始設計自己的衣服,這邊有一種傳統的手工藝,它屬於一個非遺,叫雕版拓印,和浙江那邊的藍印花布有點像。

也正是因為這個疫情,我比較有時間去拜師學藝。我在鄉下找了一個手工師傅,七代傳承,他們這種手工藝都是上百年的歷史。

有一個獨眼的老師傅,沒有畫任何基準線,全憑經驗和眼力,就把花型給對齊了。當時直播的時候,大家都說這個師傅好厲害,我也是後來才知道,他只有一隻眼睛看得見。

我現在是一個買手的狀態,一邊會去選一些品牌已經做好的東西,因為印度有一些手工的東西,還是蠻值得淘的,然後我自己也會做一些款式,再去找匠人幫我做出來。

印度的網速慢上天,傳一張圖片一個小時都不行,而且網店很多插件都被印度政府限制了,打不開,不能上新。剛剛我發現,又有很多APP被印度封禁了,其中就有網店的工作後臺,我新買的手機,微信也不能用了。

印度疫情這麼嚴重,回國的飛機,早都熔斷了。

聽天由命吧。我一個撤僑回去的朋友,後來在瀾滄江遊泳,掛了。他們說如果當時他不回去,可能還不會出事。命這東西,天註定的。

相關焦點

  • 印度人對病毒免疫的傳說,這次失效了,印度最大貧民窟已確診百例
    現在多少人跟我一樣,每天睡醒就是看一下全球的疫情進展。我除了關注中國的情況外,特別關心的就是印度跟非洲的情況。在我看來歐美各個國家目前情況雖然嚴重,但是他們肯定可以過關,畢竟他們在物資準備跟醫療水平上高得多,另外在社會的動員能力上面也非常強。
  • 人口更年輕、居住密度大、醫療資源匱乏:印度更適合「群體免疫」?
    一些印度輿論批評說,部分美國專家的「群體免疫」建議可能是想拿印度做試驗。但一些批評人士也認為,印度只偏重檢測病情嚴重者的做法,實際上相當於執行「群體免疫」。
  • 印度成為全球第一:孟買實現群體免疫,貧民窟超半數人產生抗體
    環球時報7月29日報導,經過對印度貧民窟進行核酸檢測,英國廣播公司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印度孟買三個地區的貧民窟中超過一半的居民新冠病毒抗體檢測呈陽性。真沒有想到西方都沒有做到的"群體免疫",印度人竟然做到了,成為了全球第一!一個普通的平民窟中竟然超半數的人都產生了抗體。
  • 印度防疫大潰敗:貧民窟接近群體免疫,但印度盡力了
    而印度流行病權威穆利伊爾之所以建議試圖避疫的人們前往達拉維「安居」,原因當然不是因為印度政府讓貧民窟煥然一新,成為「楷模社區」。不過,真實的原因倒也不複雜。「孟買的貧民窟可能實現了新冠群體免疫。」穆利伊爾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是因為上個月印度衛生機構發布的一份數據——在調查中,在孟買的貧民窟中隨機採集的7000份血液中,有57%經過核酸檢測後,顯示陽性。而在「孟買貧民窟接近新冠群體免疫」的背後,則是印度累計確診已經突破239萬,現有確診亦超過65萬,成了全球前三的疫區的慘澹現實。
  • 又是「群體免疫」?印度首都地區可能就已超過美國全國的感染人數
    印度疫情一直被世界所關注,疫情控制的好壞,不是看作得好的國家,而是看疫情嚴重的國家。只有世界上沒有了新冠肺炎患者,才算打贏了這場「戰爭」。印度作為亞洲大國由於人口多,人員比較密集,經濟較為落後,導致醫療條件差,醫療技術落後,這無疑給印度的疫情控制雪上加霜。
  • 印度有13億人,而感染人數只有4萬多,為何說是全球最危險國家?
    印度這個國家很特殊,在西方國家能吃得開,而且還和俄羅斯關係不錯。之前美國不滿印度,現在美國開始拉攏印度,目的就是針對我國。所以印度以為自己在美俄兩國間吃得開,其實只是一枚棋子而已。不過印度與美國一唱一和危險之處並不只是甩鍋這樣簡單,甩鍋後印度與美國必定還有下一招,印度只是一個引子,然後再搞什麼「賠償」啥的,印度就是這個套路。現在印度人擔任的那個倫敦法官委員會負責人的機構恐怕已經在行動了,印度這套路早在我國疫情時就已經醞釀了,當時印度是第一個對我禁航的。
  • 瑞典承認群體免疫失敗,都是病毒傳播模型惹的禍?
    ▲斯德哥爾摩,瑞典首相史蒂芬·勒文在斯德哥爾摩的官邸外照 圖/視覺中國文|徐立凡據《商業內幕》等媒體報導,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日前終於承認:該國錯誤地採用了防治新冠病毒的策略。瑞典是全世界第一個實施群體防疫的國家,而且執行得非常徹底。「瑞典模式」一度還成為部分國家的榜樣。
  • 英國提出的「群體免疫」靠譜嗎?病毒多久會感染整個歐洲?
    3月12日,英國召開緊急內閣會議,英國首相詹森說:英國不會採取停課、取消大型集會等方法來應對病毒,但每一個英國人都要做好失去親人的準備。 英國首席科學家派屈克也說:也許新冠肺炎會感染英國60%的人口,才能讓英國人獲得群體免疫。那麼,群體免疫究竟是什麼?英國的這種措施能奏效嗎?
  • 白宮「擁抱」群體免疫宣言,美國距離群體免疫還有多遠?
    宣言中提出,任由新冠病毒在低風險的年輕群體中傳播,同時加強保護年長者和弱勢群體,以達到所謂的「群體免疫」效應而不需要依賴疫苗。為了在達到群體免疫的同時平衡風險與收益,最體恤民情的做法是允許死亡風險最低的群體繼續正常生活,通過自然感染來建立對病毒的免疫,同時加強對高風險群體的保護。我們稱之為『重點保護』。」 這份請願書出自美國經濟研究所,由英美高校的頂尖流行病學家起草,獲得了來自全球9000多位專家的籤名,但多數專家未公開姓名。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本來是科學顧問為解釋政府做法的合理性而提及的概念,但「群體免疫」的說法引來了更大的爭議。  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不得不對此澄清。他15日在《星期日電訊報》上發表評論文章說:「我們的防疫計劃是基於科學家的專業意見來制定,群體免疫並不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那只是一個科學概念,不是一個目標或者一個策略。」
  • 孫曉:瑞典「群體免疫」的「成功」,沒什麼值得吹捧的
    【本文是作者孫曉向察網的獨家投稿】「群體免疫」,簡而言之就是一個群體中大部分人有了某種病毒的抗體後,就具有了群體免疫效應,進而抵禦病毒入侵,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間,這個概念一度成為熱點話題,最近針對此概念,世衛組織的一番表態引起了筆者的注意
  • 世衛組織謹慎「認可」瑞典群體免疫模式,群體免疫可行嗎?
    先說病毒本身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本身對人體是沒有殺傷力的。但是新冠病毒可以作用於我們的免疫系統,某種程度上類似於愛滋病。還有現在很多新冠病毒患者被「治癒」,但這種病毒一旦出現併發症,有沒有復發的可能?是否對人體造成永久性傷害?等還在驗證中。
  • 中國網友:印度不可怕,可怕的是印度人用「磚頭」代替了一日三餐
    俗話說得好,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大自然中有著許多奇特的事情,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和探索。有可能是一種動物、一株植物、一棟建築,或是一個地區的風俗習慣等,都能給人帶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見旅遊的意義所在了。
  • 「免疫護照」、「群體免疫」有用嗎?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抗體「壽命...
    這也讓「免疫護照」、「群體免疫」等政策的效果蒙上了一層陰影。中國重慶萬州區37名無症狀感染者從未出現過症狀,研究人員將他們的抗體反應與37名有症狀感染者進行了比較。在八周內,81%的無症狀感染者中和抗體減少,而有症狀感染者中有62%的人中和抗體減少。此外,40%的無症狀感染者抗體降至不可檢測的水平,而在有症狀感染者中,這一比例為12.9%。
  • 英國的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佛系免疫?
    大家好學習使人進步,我是log宇,今天聊一聊英國的群體免疫。前幾天,英國首相詹森說,英國決定讓大約60%--70%的英國人口接觸病毒,可以犧牲50萬人,也叫佛系抗疫,以獲得群體免疫。根據英國的醫學顧問瓦蘭斯說群體免疫就是足夠多的人對一種疾病免疫時,他們就為其他一些易感染人群提供了保護。如果群體中有70%—80%的動物有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流行。而且他會縮短傳染病的整體時間,減少疾病對生產力的影響時間。這個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不少爭議。
  • 印度科研機構稱孟買將實現群體免疫,75%貧民將產生新冠抗體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發的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範圍內肆虐,作為人口超十億的國家,印度國內的疫情一直備受外界關注。據《印度時報》9月6日報導,印度一家知名科研機構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到今年底或明年初,印度最大城市孟買就可能實現新冠肺炎群體免疫,屆時孟買絕大多數貧民窟的居民都將具備新冠病毒抗體。
  • 印度新增病例數屢創新高,專家:恐已有1億人感染新冠病毒
    目前,印度成為全球累計確診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美國。對此,有專家分析稱,正是因為印度在疫情初期封鎖措施不當導致了如今疫情「雪崩」的災難性後果。9月17日,一名男子在印度海得拉巴接受新冠病毒檢測取樣。BBC刊文指出,印度中部和南部是疫情的重災區。孟買所在的中部馬哈拉施特拉邦已有超過100萬確診病例。緊隨其後的是南部的安得拉邦和泰米爾納德邦,各有超過50萬病例。北部的北方邦、西孟加拉邦和南部班加羅爾所在的卡納塔克邦也均已超過20萬例。迄今為止,已有5000多萬印度人接受了病毒核酸檢測,每天有100多萬人接受檢測。
  • 這個發達國家首都,下個月就「群體免疫」了?
    瑞典駐美國大使:最早下個月我們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就能實現「群體免疫」。全球首個實現「群體免疫」的國家將是瑞典?瑞典駐美國大使奧洛普斯多特26日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宣稱,斯德哥爾摩已有30%的人達到「免疫」,5月就可以實現「群體免疫」。此前一天世衛組織剛宣布沒有證據表明新冠肺炎治癒者可「免疫」,瑞典人真的能實現「群體免疫」嗎?
  • 鍾南山稱群體免疫行不通怎麼回事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
    群體免疫行不通針對新冠肺炎的防控,鍾南山表示,現在應該考慮迅速發展疫苗。疫苗是人為的,接種免疫的辦法不能靠大多數人得了這個病以後產生群體免疫,這個方法行不通,付出的代價和犧牲太大,所以要進行人為幹預。無症狀感染者主要來自兩處,大多數有傳染性鍾南山介紹,中國重視外來輸入,特別重視沒有症狀的新冠病毒感染者。
  • 印度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印度「打折」也要向中國出口大米
    另外就是可能用於加工原料,或者是用來釀酒之類的,而在大米進口上,其實我國早先是偏向於泰國之類的國家,但是泰國今年遇到了旱災,所以我國開始從印度進口大米,印度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印度「打折」也要向中國出口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