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東南部有這樣一片綠色海濱城區:它東臨大亞灣,西抱大鵬灣,海域面積達305平方公裡,海岸線長133.22公裡,深圳56個沙灘中54個在此;這裡森林覆蓋率達76%、野生植物種類佔深圳的70%、大鵬灣和大亞灣海域珊瑚群落覆蓋率50%……這裡是深圳市大鵬新區,這裡不僅是深圳的「生態特區」,亦是粵港澳大灣區名副其實的生態「後花園」。
圖為風光旖旎、生態環境優美的深圳市大鵬新區。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自2011年成立以來,大鵬新區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生態「答卷」:先後獲得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等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字號」招牌。如今的大鵬新區正在向國際一流、生態優美、環境宜人的世界級濱海生態旅遊度假區加快邁進。
不忘初心 守住生態底色
生態優美是大鵬的底色,生態立區是大鵬的初心。如何堅守這份「初心」?大鵬新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全力攻堅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走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道路。
圖為風光旖旎、生態環境優美的深圳市大鵬新區。
大鵬新區早在成立之初,就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為目標,繪製藍圖,搭建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發展體系框架,並對大鵬半島山海生態實施嚴厲保護、立體修復、綜合整治,取得了顯著成效。2015年,經過前期探索和試驗,大鵬新區編制了《大鵬半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2015-2020)》並出臺具體實施方案,通過實施47項改革舉措,全面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圖為風光旖旎、生態環境優美的深圳市大鵬新區。
為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鵬新區率先推出全國首張「編實」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率先構建全國首個灣區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率先開展黨政領導幹部任期生態審計,出臺《大鵬新區區管黨政領導幹部任期生態審計制度》和《大鵬新區區管領導幹部生態審計實施細則》;此外還制定了《關於大鵬半島保護與開發綜合補償辦法》,直接受惠原村民1.6萬人,貨幣化生態補償探索和實踐領跑全國。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約佔深圳海岸線一半的大鵬新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不容忽視。為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大鵬新區在廣東率先探索建立海岸線管理「灣長制」,銜接「河長制」與「灣長制」,建立「海陸統籌」治理新方式,打破傳統的海陸分離管理辦法,將「灣長制」所納管範圍涵蓋,海陸治理「一盤棋」。目前,新區已基本解決生活汙水直排入海問題,汙水處理率從最初的不足10%提升至97.3%,雨汙分流100%,在深圳率先完成消除黑臭水體任務。2018年,大鵬灣被確定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圖為大鵬新區生態環境保護監測站負責人謝芳在介紹2018年正式建成上線的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系統。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經過一系列的制度探索與創新實踐,如今的大鵬新區已初步構建了以量化評估為基礎,以宣揚生態價值觀念為核心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核心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及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五大制度體系」。
如何讓生態文明建設不流於形式?高效的監管制度是抓手。通過實施「網際網路+生態」戰略,整合各類生態環保資源,大鵬新區於2018年正式建成上線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系統,在全國率先搭建了對「水氣聲土林」等生態環境狀況全方位實時動態監測監控的技術平臺。
據大鵬新區生態環境保護監測站負責人謝芳介紹,該系統目前已建成應用系統和軟體平臺共22套以及硬體設備47套,共75個監測點位,覆蓋水環境、氣環境、廢水汙染源、廢氣汙染源、汙水處理廠、近岸海域、工地揚塵、負氧離子、機動車尾氣、噪聲、電磁輻射等多個門類。
謝芳進一步指出,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系統將分散於不同的部門、存儲於不同介質的數據進行統一整合、統一管理並實現數據共享,打破了以往的信息孤島,實現了生態環保數據的互聯互通。通過防控結合,一旦發現汙染物排放超標,報警信息將同步發送給監測人員和執法人員,及時查處違法行為,提升環保業務自動化信息化水平。系統還以「駕駛艙」的形式,對新區生態環境質量指標進行集中展示,可為領導提供「一站式」 的決策支持,「一分鐘」掌握關鍵指標狀態變化及發展趨勢,實現對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全局把控,從而「智慧」的引導和推進生態環保業務工作。
大鵬新區7年多來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日益凸顯。數據顯示,目前新區PM2.5年均濃度由建區之初的34微克/立方米下降22.4微克/立方米,空氣品質綜合指數保持全市第一;汙水收集處理率由不足10%提升至97.3%,近岸海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獨立評價以來,在廣東127個縣級單元中排名第一。
篳路藍縷 謀求綠色振興
自成立之初,深圳市即對大鵬新區作出不考核GDP的決定。不考核GDP,不代表不發展。有了嚴格的生態保護體系,如何在保護中謀求發展新路,追求更高質量的GDP增長模式?「綠色發展」是大鵬新區的「王牌」。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依託山海資源優勢,聚焦「生物、海洋、旅遊」三大新興產業,大鵬新區已初步構建起現代化經濟體系,實踐出了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現實樣本。
圖為深圳國際生物谷生命科學產業園區。
推動新區內老舊落後產業轉型升級是綠色發展的第一步。南澳正是這樣一個典型範例。2018年,大鵬新區成功將南澳打造成為深圳市首個無工業小鎮。據大鵬新區南澳辦事處安監辦全均平介紹,南澳辦事處擁有豐富的山海生態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轄區森林覆蓋率高達87%,西湧沙灘長近5公裡,是大鵬半島最長、沙質最好的沙灘,被評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每年吸引遊客300多萬人次,並於2017年正式入選首批「廣東省森林小鎮」名單。優良的生態環境是南澳最引以為傲的資源稟賦。但是,因早期產業的無序發展、缺乏科學規劃,南澳原有工業企業存在經濟效益低、安全保障不足、管理粗放等問題。2016年起,南澳著手清理淘汰落後產業。2018年10月31日,隨著轄區最後一個工業企業西湧社區高雅酒店用品有限公司的停產搬離,南澳成為深圳市首個沒有工業的街道。
圖為深圳國際生物谷大鵬海洋生物產業園區。
沒有工業以後,如何發展?南澳有更長遠的規劃。大鵬新區南澳辦事處綜合辦副主任餘榮告訴記者,2017年,南澳制定完成《南澳墟鎮改造規劃研究》並獲得深圳市規土委審批,《南海明珠-南澳濱海風情特色小鎮申請報告》通過大鵬新區及深圳市審批。目前,正加緊完成南澳墟鎮綜合建設法定圖則個案調整及項目實施計劃編制等工作。根據規劃,南澳墟鎮綜合整治將加強文化特色的提升,將打造海濱綠帶段、社區活動段、郊野活動與生態保育段,實現「文化小鎮、旅遊小鎮、生態小鎮」的發展目標。南澳墟鎮綜合整治工程不僅可以解決墟鎮目前交通、服務、居住等一些相關問題,在提高南澳居民居住環境和居住質量同時,也將促進南澳墟鎮的經濟提升,讓南澳墟鎮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未來的南澳墟鎮,不僅是深圳的驕傲,更是南海上最為璀璨的「明珠」。
圖為大鵬街道閒置多年的舊工業區,變身為歐陸風情的玫瑰小鎮婚紗攝影基地。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區域轉型升級的同時,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著力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是根本。近年來,大鵬新區圍繞未來產業布局,逐步創建了「一核(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一庫(國家基因庫)兩園(深圳國際生物谷生命科學產業園和海洋生物產業園)多平臺(中國農科院深圳生物育種創新研究院、生物家園、綠島綜合體、高端旅遊)」的產城融合新格局。
其中,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作為深圳17個重點區域之一,被列入深圳建設首批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範圍,成為深圳首批7大「未來產業集聚區」,被廣東省委省政府納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十大創新平臺。據大鵬新區壩光開發署綜合部部長鍾超介紹,特別是2018年以來,壩光核心啟動區開發建設不斷提速,國際生命科技中心、壩光文體中心、綠島國際、生物家園等一批重大標誌性項目動工建設,儲備意向落戶產業項目達47個。
圖為大鵬街道閒置多年的舊工業區,變身為歐陸風情的玫瑰小鎮婚紗攝影基地。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在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的引領下,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加快集聚。2018年,大鵬新區成功引進諾貝爾獎得主團隊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生物及生命健康領域項目20個。13家企業成功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平均通過率連續六年全市第一;創新創業大賽徵集344個項目,報名增長率全市第一。市級以上各類企業科技創新平臺達21個,較建區之初增長了162.5%。中國農科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獲批博士後工作站,所在團隊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全市首個海洋漁業領域院士工作站落戶新區。新區企業首次獲得深圳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18年,全區專利授權量同比增長133%。
如今,大鵬新區保護與發展齊頭並進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大鵬新區在累計淘汰轉型低端企業超過建區之初工業企業總數70%的背景下,GDP增速由3.6%提升至6.0%;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由27%提高到45%;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翻番,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45.8%提高到59%;轄區155家股份合作公司淨資產增長20.5%,股東人均集體分配收入約為建區初期的2.9倍。2018年,以生物、海洋、新能源為核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201.37億元,佔GDP比重58.9%,位於全市前列。新興產業已成為大鵬新區經濟發展新動能。
採訪札記: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
大鵬新區是深圳的「生態基石」。新區成立7年多來的實踐,成功展示了如何在保護中謀發展,在發展中堅守保護,有效實現了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的發展目標,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又具有可複製性的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之路。
以「生態立區」的大鵬新區,其目標是就是為了探求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破解「唯GDP論」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從大鵬新區的實踐中可以看到,保護生態環境,首先必須釐清生態帳本,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管體制機制,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施保護,而非流於形式與口號。
其次,生態保護實則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基本訴求,因此更要激勵全民的參與。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和全過程。生態好了,環境優了,不僅能更好的哺育當地百姓,而且是對人民群眾和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更為重要的是,有了全民的共享共治,才能更好地促進區域綠色發展。
第三,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在慢工中出細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長遠之策,不是權宜之計,不能怕慢,正如大鵬新區在7年多的「慢工」中,結出的是當前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和諧並行,相互促進的豐碩果實。以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的建設為例,細緻的前期規劃、精細的建設過程,只有不怕「慢」,才能在總結其他城市現代化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上,潛心布局、精雕細琢,打造成為城區高質量綠色發展樣板示範。
從根本上說,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實踐證明,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前提發展生產力的大鵬新區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與潛力。從而真正實現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這一最終目標邁進。
(經濟日報 記者:楊陽騰責編:胡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