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當家成了深淵,該以何為家?

2021-01-09 拾光擊

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2歲的黎巴嫩小男孩贊恩,因為捅傷人被送進了監獄。

在服刑期間,他向自己的親生父母提出控告,理由是:因為父母生下了我。

故事採用倒敘手法,法庭審判和贊恩的回憶兩條線交叉展開,將贊恩在入獄前的遭遇娓娓道來: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贊恩11歲的妹妹薩哈被父母強行嫁給雜貨商為妻,不久後薩哈因為懷孕夭折,贊恩一怒之下,持刀捅傷了雜貨商,被捕入獄。

這部影片在19年4月份上映,現在(2020年1月)的豆瓣評分是9.1。在《何以為家》的名字下,是一個少年突破禁錮的自我救贖之路。

01極度貧困下,生存成了原罪

贊恩一家是從敘利亞逃難到黎巴嫩的難民,一家七八口人租住在狹窄的貧民窟中,沒有可以過明面的身份。

電影鏡頭下,最常見的就是暗色調的髒亂與逼仄:「你中有我」的建築布局、昏暗漏水的房子、隨處可見的流浪漢與外表邋遢的小孩、大人們時不時爆發的抱怨與髒話……無不讓人覺得有些壓抑,有些喘不過氣。

同生活在這片貧民窟的人一樣,贊恩有著工作辛苦卻收入微薄的父親、照顧家中眾多子女同時還在不停懷孕的母親以及不斷龐大的弟妹軍團。

在法庭上,贊恩的母親哭訴說:「你能想像你的孩子要活著只能靠喝水吃糖嗎?因為你沒別的東西能餵他們。」

每天一睜眼就想到家裡有那麼多張嘴等著吃飯,生活的壓力快讓這個家庭喘不過氣來。

家裡的長子——年僅12歲的贊恩也早早就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在雜貨店打零工、去街上兜售甜菜汁、偶爾小偷小摸來貼補家用。

但生活還是過得難以為繼,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家裡不斷增加的人口。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好像是大多數貧困家庭的通病。

因為窮,採取不了有效的避孕措施;因為窮,受教育水平較低,理解不了優生優育的重要性;因為窮,從事的多是體力勞動,更需要增加勞動力來維持、改善生活……

沒有避孕、理解不了優生優育的重要性、對勞動力的需求等原因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多,家庭財政也愈見危機。

如果將生孩子看做一項投資的話,這是一項長期投資,孩子的體力和智力都需要一段相當長時間的發育,投資周期高達十年以上。

孩子在變多,勞動力卻在短時間內得不到有效的提升,這種早期勞動力「收支」極度不平衡的局面,又進一步加劇當前家庭的貧困程度。最後陷入了死循環:你儘管生,養得起算我輸。

於是,說謊、偷東西成了贊恩們的必備生存技能,靠著這些技能,他們在極度的貧困下,找到了果腹的食物和蔽體的衣服,生存了下來。這是誠實這項美好品質在這個階段無法做到的。

的確,贊恩們不具備一些良好的品質,但我在心理上卻無法指責他們。

因為一旦指責,仿佛就是在對他們說:在極度貧困下,你們的生存就是原罪。

02憑藉本能生存,我做錯了什麼?

面對贊恩的控訴,贊恩的父親辯解說:「我也是這樣出生、這樣長大的,我做錯了什麼?」

在贊恩的父親看來,他不讓贊恩上學而是讓他去打工貼補家用,以及把來了初潮的薩哈早早嫁為人婦都是沒錯的,因為他也是這樣長大成人:

從小學著說謊、偷東西換取生存資源,運氣好早早夭折,運氣不好長大了,就找一份餬口的工作,跟一個同樣年幼的女孩結婚,再不停地生孩子養孩子,日常沉浸在暴躁、指責、埋怨等負面情緒中,等待著哪一天生了病或者犯了事,將這條命交代了,一了百了。

一切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或許也曾想過改變,但就像電影前半段中贊恩向父母提出想去學校上學,卻被父親以上學不能賺錢為由粗暴地拒絕了一樣,在遭受過生活一次又一次地拒絕後,贊恩父親選擇放棄,選擇認命。

在貧民窟中的人,只有生存,沒有生活。

人只是維持生存的工具,對於一個家庭而言,生下的男孩是補貼家用的工具,生下的女孩是待出售的商品。

你能想像一個11歲的女孩,才剛來初潮沒多久,就被父母強行嫁給比自己年歲大上許多的成年男子,而聘禮只是幾隻雞嗎?

後來贊恩母親去監獄探望贊恩,希望得到他的原諒,然而,她尋求贊恩原諒他們早早將薩哈嫁出去的理由竟然是她又懷孕了,她說:「真主拿回一樣東西,就會賜給你另一樣東西」,並說如果她生下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就叫做薩哈。

一個女兒死亡,仿佛只要再生一個女兒她的位置就能得到彌補,這種生命是可以替補的想法何其可笑,又何其悲涼。

在這裡,沒人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去生活,他們也不知道該從哪知道如何生活,只能憑藉著代代相傳的本能生存下去,再將這本能耳濡目染地一代一代傳下去,永遠也掙脫不了貧困的枷鎖,深陷在墮落的泥沼中。

到頭來,他們在飽受指責的時候臉上是孩童般的懵懂無辜:「我做錯了什麼?」

03被圈層桎梏的自我救贖

只有贊恩,一直是清醒的。

他知道,生理上的成熟會讓父母將薩哈賣給商販,所以當他第一個發現薩哈的生理變化後,當機立斷用自己的上衣做成簡易衛生巾來幫助她瞞過家裡;

他也知道,一直在雜貨店打工,一眼能望得到頭的日子跟父親糟糕的人生沒什麼區別,讀書或許能改變他的人生,於是他寧可用下午和晚上的時間來彌補早上學習落下的工作,也仍要去上學;

他更知道,家裡孩子的數量越來越多不是什麼好事,生而不養罪大惡極。在法庭上,他以一個嫌犯的身份對父母說:「你的孩子會跟我一樣。」一樣地命運坎坷,一樣地作為工具而存在,一樣地深陷在墮落的泥潭中無計可施。

於是當法官問他想讓父母怎麼樣時,他梗著脖子說:「我想讓他們別再生孩子了。」

一個才12歲的小男孩就能看透的事情,成年人卻很多都看不破,都想著多子多福,卻沒能想自己能不能負擔不起。

負擔得起的才叫愛,負擔不起的那是害。

但贊恩也正是因為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才時時倍感痛苦:無力改善家庭環境、上學遭拒、妹妹懷孕夭折、將約納斯送人……世間一切仿佛都在阻止他做個好人。

他處於萌芽階段的自我認同在這場與家庭教育、圈層風氣間的鬥爭中漸漸落入下風,在得知妹妹夭折的消息的那一刻瞬間被擊垮。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最終採取以暴制暴的手段,讓父母、讓世界聽到了他的聲音。

「我本來以為,我們會長大,長成個好人,會受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但是真主不想讓我們變成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

這句話讀來滿是對這個不公世界的失望與嘲諷,更讓人對贊恩感到心疼。然而更讓人心疼的還在後面,影片結束後,有一幕黑幕上面浮著一行字:「本片所演出的大部分劇情,都是他的親身經歷。」

將自己的苦難經歷從頭再來一遍,期間要承受多大的痛苦我們不得而知,所幸電影留給我們的結局是好的,在故事最後贊恩擁有了自己的身份證,在攝影師「這是給身份證拍的,不是死亡證」的話語中終於露出了笑容,終是實現了自我救贖。

現在贊恩已經告別名字叫做「家」的深淵,擁有了自己的新生活,世界的善意都向他伸出了手。但我總是情不自禁想著:那些沒發聲的「贊恩」們呢?他們以何為家?

圖 | 網絡

文 | 咣嘰

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真實的如同一部紀錄片,絕對值得你一看
    文/阿旨 校正/松松 《何以為家》豆瓣評分高達9.1分,該片曾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
  • 《何以為家》,何處是家?
    在看《何以為家》電影之前,我並沒有看電影簡介或者任何花絮,一開始以為是印度電影,後來片尾導演交代了演員的身份故事,我才知道這是個黎巴嫩導演拍的劇情片。其實這個電影我都看完好幾天了,但腦海裡一直都揮散不去影片裡小男主角贊恩的模樣,同樣讓我深思的還有影片的故事背景。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2015年,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在籌備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時,在貝魯特的貧民窟找到了贊恩,並選定他出演電影的同名主角。2018年,《何以為家》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中入圍了金棕櫚獎的評選,獲得了評審團獎,並已在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院線上映。
  • 《何以為家》導演:「我相信電影能夠改變世界」
    來自黎巴嫩的電影《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自4月29日公映,當天的排片為14%,首日票房僅為1225萬,沒有受到市場過多關注。但是面對獨霸影市的好萊塢電影《復仇者聯盟4》,《何以為家》最終還是走出了自己逆勢上揚之路,到5月4日排片升到了15.6%,單日票房達3000萬。  《何以為家》用紀錄片的手法來拍攝,片中的場景沒有任何的粉飾,讓人仿佛看到了一出出真實的生活場景。導演娜丁·拉巴基不久前現身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並與中國的觀眾和電影工作者有過面對面的交流。
  • 影評|今日分享《何以為家》觸碰心靈深處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豆瓣9.1分的影片《何以為家》,這個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以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是鏡頭前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一條是從衣索比亞偷渡進入黎巴嫩的單親媽媽,他們偶然之間的相遇,也間接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下面文案君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一下這部影片。
  • 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們《何以為家》?贊恩就像父母的鍋碗瓢盆
    內心被觸及的那一刻,我想起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遂將想把種種感受寫下來。寫給自己,也寫給像「贊恩」一樣的無數生命。在《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贊恩就像一個奇蹟,他看透了生活苦難的真相,但沒輕易放棄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塵世的幸福。
  • 電影《何以為家》的英文名字Capernaum是什麼意思?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同時入圍2018年坎城電影節最佳電影和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IMDb評分也高達8.5分。電影名字在中國大陸被翻譯為《何以為家》,然而原版的名字卻是《Capernaum》,這究竟是為什麼?
  • 《何以為家》究竟有什麼魅力?居然從《復聯》虎口奪食1.5億!
    這部影片就是來自黎巴嫩的電影《何以為家》,上映六天票房達到了1.5億+。能從全民看復聯的這種勢頭下搶到1.5億票房,還是一部文藝片,在眾多文藝片都折戟市場的情況下,《何以為家》到底有什麼魅力呢?2018年,《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入圍了第71屆坎城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是在坎城電影節放映完畢後獲得掌聲時間最長的片子。影片通過貧民窟兒童贊恩的視角,揭示了諸多黎巴嫩的社會問題,例如貧窮、童婚、生育等等,賺足了觀眾的眼淚。獲得坎城獎的小語種片,聽起來就覺得不像是會受大眾歡迎的普遍潮流片,但是《何以為家》就是憑藉自己的內容,引發了觀眾的共鳴。
  • 何以為家評價影評觀後感:真實得讓人不忍直視
    鑑定對象:《何以為家》  發行時間:2019年4月29日  「贊恩,這是護照照片,不是死亡證明。笑一笑。」《何以為家》片尾,小男孩贊恩終於露出了笑容,但這個難得的笑容卻讓人心頭百般不是滋味。這部電影讓人想起《無人知曉》和《佛羅裡達樂園》,但它更殘酷,更讓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還有無數個像讚恩一樣的孩子。
  • 影評丨《何以為家》,你的平平無奇可能是別人的奢望
    《何以為家》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現實的影片。男主贊恩的家庭在難民聚集的社區,一個樓房裡。可房子內部陰暗、狹小,還遠遠不及房子外觀來的漂亮。僅僅12歲的贊恩在阿薩德的雜貨店裡打工。下班時間到的時候,他看到其他孩子坐著彩色的校車,快樂地跑回家。仿佛此刻贊恩跟他們並不是同一個年紀。
  •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孩子不是包袱,而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
    《何以為家》是一部黎巴嫩的電影,獲得了第71屆節電影節的評審團獎,並且先後獲得了金球獎和最佳奧斯卡外語片的提名,引進了中國之前只有一個名字《迦百農》。從這句話開始,拉開了電影《何以為家》的劇情。在原告席上的小男孩看起來冷漠,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和滄桑,而他說出來的話更是讓人一震。如果當父母需要持證上崗,你是否有信心通過考試?
  • 當人只剩用盡全力去絕望時候《何以為家》影評
    在這種困局之下,一部名不見經傳的《何以為家》突出重圍,創造了一系列的奇蹟。在諸多當紅流量的超英圍合之下,《何以為家》依然創造了首周票房破億的成績,顯然,一部藝術片能在堪稱教科書級成功的商業片面前斬獲這樣的市場成績,而且還是一部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陌生的難民電影,堪稱奇蹟。
  • 看完《何以為家》,就知道什麼才是原生家庭毀一生
    這是電影《何以為家》的開場白,一個令人揪心場景,勾起了觀眾的深思。生而不養,何以為家《何以為家》是由贊恩·阿爾·拉菲亞的真實經歷為原型改編。出生在敘利亞的贊恩以難民的身份逃到黎巴嫩,他們沒有身份證,不能去工作,緊急情況甚至無法去醫院治療。
  • 《何以為家》:12歲的小男孩教會我們的,我們都是不及格的父母
    晚間看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深深觸動,也不免驚訝。這樣形態的真切感電影超出了我們的感知:現實在如幻如真的映射,生活在藝術不經意的表現中造就心靈顫動,藝術在不刻意中閃現光芒!如何看待電影夢幻般的呈現?我把《何以為家》稱之為超真實影像。一個從敘利亞流落到黎巴嫩東躲西藏的家庭和許多膽戰心驚的家庭一樣經歷了令和平的人們難以想像的心驚肉跳的困難。
  • 豆瓣日曆 2020年10月17 日《何以為家》
    今日主題影片:《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阿拉伯語: ,中國香港譯《星仔打官司》,中國臺灣譯《我想有個家》)由娜丁·拉巴基執導的2018年黎巴嫩劇情長片,由加拿大CTV電視網製作,於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首映。獲得評審團獎和基督教評審團獎。
  • 電影《何以為家》的這些細節,你可能沒看懂
    洗完澡,打開電腦,回想著《何以為家》的一幕幕場景,思緒從鍵盤緩緩出發。這是一部拍給大人們的教育片,在稚嫩的孩童臉龐上無時無刻都在詮釋著成人世界的責任和成熟。其次,衣服蓋住乳房暗指偽裝,此刻贊恩為模特脫下衣服寓意著成人的世界更應追求真實,多一些真誠,少一些偽裝,這是第二層含義。製毒之舉影射早已缺位的家庭教育當贊恩和約納斯走投無路而無以為生時,贊恩想起了父母製毒的場景。
  • 《何以為家》: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何以為家》給人的感覺超級單一,就是沉重,不過這種沉重到了極致,營造出了深深的絕望感。它最大的沉重感就是來源於真實,都說現實主義的電影看多了會讓人懷疑人生,可怎麼樣才能夠不再無奈,不向生活妥協呢?最難過的一個畫面就是,電影裡父母的認知居然是「會走路就是會賺錢」,當一個孩子像大人那樣懂事成熟,我們不該感到欣慰,而是該去知道這個孩子遭受了多大的苦難。我們的男主贊恩12歲,好像就無比的懂事,他想盡辦法掙錢,用自己的方法照顧妹妹們。
  • 《何以為家》賞析
    《何以為家》:導演:納迪·拉巴基影片梗概在律師的支持下,贊恩希望起訴他的父母,因為他們不能為他提供哪怕一丁點的保護和安全感。贊恩的父母很窮,他們負擔不起撫養他的費用,這意味著贊恩不能獲得身份證,所以贊恩是一個沒有資格獲得護照的黑戶,無法去學校上學,甚至在緊急情況下也無法在醫院獲得救助。
  • 《何以為家》黎巴嫩女導演: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
    原標題:《何以為家》 「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   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何以為家》已於4月29日全國公映,該片以12歲男孩贊恩在法庭上起訴自己的父母生下自己為線索,倒敘回贊恩之前經歷的一系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