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們《何以為家》?贊恩就像父母的鍋碗瓢盆

2021-01-11 影評匠

看到一篇新聞報導描述:2001年以來,美國對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等國發動戰爭和軍事行動,造成80多萬人死亡,數千萬人流離失所。

內心被觸及的那一刻,我想起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遂將想把種種感受寫下來。寫給自己,也寫給像「贊恩」一樣的無數生命。

在《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贊恩就像一個奇蹟,他看透了生活苦難的真相,但沒輕易放棄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塵世的幸福。據影片結尾描述,贊恩並非專業的演員,而是本片導演娜丁·拉巴基在選角的過程中偶遇的一個典型人物,現實中的贊恩也確確實實經歷過電影中類似的生活。

娜丁·拉巴基作為黎巴嫩導演,這對我們甚至世界觀眾都是陌生的,但可貴的是《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從真實性出發,講述了一個女性導演對生孩子過活這樣一種現實的批判。

同贊恩的飾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一樣,電影的開篇也是因為贊恩的祖國戰亂所以逃亡到黎巴嫩。在異國他鄉沒有證件,難以接受到教育的情況下,贊恩的父母還是選擇不斷的生育,因此一次惡循環式的災難就此發生。在這場災難中,有以下幾個不同範疇的問題我想分享探討:

一、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何以為家?娜丁·拉巴基的低俗之作

娜丁·拉巴基幾乎用整個片子,強烈的向法官表達了「我原本就不該被生下來」這一控訴,因為他不但得不到同齡孩子們應該得到的親情,而且他的生命之所以存在也只是為了讓父母更好的活著。簡而言之,贊恩一樣的孩子就像被父母製造出來的鍋碗瓢盆。

但我們也清楚的知道,避免贊恩成為鍋碗瓢盆的方法並不是讓父母停止生育,而是讓父母接受教育。

但是娜丁·拉巴基把社會問題的根源歸結到了贊恩父母這樣的個人身上,《何以為家》的整個水準便掉了下來。這樣做的好處是,的確讓觀眾產生了共情,並且售出了不錯的票房,略顯低俗。

二、我們該如何對待既定的命運?

命運確實能夠通過努力得到改變,但也有如贊恩一樣出生便生活在泥潭沼澤之中的人。因為泥潭太大,所以無論如何掙脫也走不出去,贊恩便是如此。

電影的開頭,一個極長的航拍鏡頭向我們展示了難民區之大、之爛、之糟糕透頂。贊恩的父母在討論是否讓贊恩的妹妹薩哈上學的問題時,他們的關注點並非是讓薩哈認字,而是去學校可以領取吃穿用度。

同樣是可憐的薩哈,最終沒有逃過被賣給商販為妻的命運,更震動人心的是因為年紀太小在行事中喪了命。

正如這樣的命運捉弄,我們該如何面對?電影以贊恩得到護照,難民被遣送回國結尾,但我們知道現實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有難民存在著,正如文章開篇時的那則新聞報導。

一些道德淪喪的人僅為一己之私發動戰亂,便有數不清的人無辜受害。當我們來不及拯救那些受害者的時候,就一起揭露醜惡者的嘴臉吧!面對既定的命運也是如此,我們已經遭遇了厄運的時候,請不要讓另一個人遭遇和自己一樣的厄運。

三、贊恩的父母生下贊恩有錯嗎?

正如影片簡介中的描述一樣,《何以為家》有一個創意設定:12歲的男孩贊恩把自己的親生父母狀告到了法庭上,狀告的原因竟然是他們生了他。

站在贊恩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父母冷漠無情,父母是早就知道他們只有生下這個孩子,但是沒有辦法養育他的。基於這個事實,父母生下自己就是一種罪孽。

但,我們站在贊恩父母的蘇阿德和塞利姆的角度看,他們是並不想生下贊恩的,不管是作為人類,還是作為人類父母。但是在逃亡到異國他鄉,連溫飽吃住都解決不了的局面下,生孩子似乎也可以算作是一種工作,生了男的可以幹活打工、生了女的可以嫁人或賣錢。

再追溯到蘇阿德和塞利姆,他們是逃亡者,那至少說明他們的父輩也並不富裕,他們自己也並沒有接受過很好的教育。

我們沒法保證贊恩在那樣的貧民區生活一輩子後,是否會像自己的父母一樣以生孩子為手段苟活,因為孩子成長為一個大人的過程是殘酷的,這便是生活的無奈之處。

所以,我想這個世界上的窮人是很難改變現狀的。但是我們也不能一味的等待著,那些受過良好教養的富人們覺醒,拯救陷在水火中的人。

只有我們知道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是重要的,如果我們是贊恩一樣的窮人,一定要像讚恩一樣不屈不撓,如果我們是像導演一樣的富人,就做一些和這部電影類似的好事。

好的電影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我是影評匠,專注電影推薦和影壇前瞻,喜歡我請關注我,以便接受更多文章推送。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荒誕至極!贊恩的父母真有罪?父母亦無家才是真因
    贊恩因父母生了自己而起訴他們《何以為家》是2019年電影市場的一匹黑馬,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獎、第71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基督教評審團獎等。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們當做賺錢工具生而不養,何以為家?國之不存,何以為家?這是個家庭的悲劇,更是整個社會的悲劇。這個電影所影射的內涵,值得我們深思。
  • 豆瓣9.1《何以為家》:「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何以為家》--這部來自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的電影作品,曾獲得了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還入圍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第76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等提名。在觀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沒有人能保持平靜和漠然,而是痛心、震驚和憤怒這幾種情緒交替出現。在這部影片中,孩子們的遭遇遠遠超過我們的生活見聞,甚至是想像。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迦百農》:你為什麼起訴父母?因為生了我!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電影《迦百農》又名《何以為家》,迦百農在聖經中是一個地名,在加利利海附近。傳說,耶穌傳道時,發生過很多神跡和重大事件的地方。但也是被神遺棄的地方,因為這裡沒有信仰,就是在這樣一個地方,講述了這個悲傷而沉重的故事。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何以為父母。有父有母,如無父無母,何以為家。
  • 《何以為家》,何處是家?
    在看《何以為家》電影之前,我並沒有看電影簡介或者任何花絮,一開始以為是印度電影,後來片尾導演交代了演員的身份故事,我才知道這是個黎巴嫩導演拍的劇情片。其實這個電影我都看完好幾天了,但腦海裡一直都揮散不去影片裡小男主角贊恩的模樣,同樣讓我深思的還有影片的故事背景。
  •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孩子不是包袱,而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
    《何以為家》是一部黎巴嫩的電影,獲得了第71屆節電影節的評審團獎,並且先後獲得了金球獎和最佳奧斯卡外語片的提名,引進了中國之前只有一個名字《迦百農》。作者/七天路過,頭圖基於CC0協議使用 1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從這句話開始,拉開了電影《何以為家》的劇情。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程靖家是什麼?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能是一張溫暖的床,一間寬敞的房子,是熱菜熱飯,是面對艱難生活的底氣。而對於贊恩,一個住在黎巴嫩貝魯特的貧民窟孩子,「家」是骯髒混亂的棚屋,是冷漠暴戾的父母——哪裡才能稱得上「家」,他恐怕沒有答案。
  • 影評丨《何以為家》,你的平平無奇可能是別人的奢望
    影片預告片裡最震撼的,是一個小男孩把父母告上了法庭。法庭上法官問小男孩,為什麼要狀告父母。小男孩說:他們為什麼要生下我。《何以為家》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現實的影片。男主贊恩的家庭在難民聚集的社區,一個樓房裡。可房子內部陰暗、狹小,還遠遠不及房子外觀來的漂亮。僅僅12歲的贊恩在阿薩德的雜貨店裡打工。下班時間到的時候,他看到其他孩子坐著彩色的校車,快樂地跑回家。仿佛此刻贊恩跟他們並不是同一個年紀。
  • 影評|今日分享《何以為家》觸碰心靈深處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豆瓣9.1分的影片《何以為家》,這個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以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是鏡頭前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一條是從衣索比亞偷渡進入黎巴嫩的單親媽媽,他們偶然之間的相遇,也間接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下面文案君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一下這部影片。
  • 《何以為家》:當家成了深淵,該以何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2歲的黎巴嫩小男孩贊恩,因為捅傷人被送進了監獄。在服刑期間,他向自己的親生父母提出控告,理由是:因為父母生下了我。故事採用倒敘手法,法庭審判和贊恩的回憶兩條線交叉展開,將贊恩在入獄前的遭遇娓娓道來: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贊恩11歲的妹妹薩哈被父母強行嫁給雜貨商為妻,不久後薩哈因為懷孕夭折,贊恩一怒之下,持刀捅傷了雜貨商,被捕入獄。這部影片在19年4月份上映,現在(2020年1月)的豆瓣評分是9.1。在《何以為家》的名字下,是一個少年突破禁錮的自我救贖之路。
  • 看完《何以為家》,就知道什麼才是原生家庭毀一生
    「我要控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年僅十二歲的贊恩,在法庭上鎮定自若地控告站在一旁的雙親。話音剛落,法庭上頓時鴉雀無聲。這是電影《何以為家》的開場白,一個令人揪心場景,勾起了觀眾的深思。生而不養,何以為家《何以為家》是由贊恩·阿爾·拉菲亞的真實經歷為原型改編。出生在敘利亞的贊恩以難民的身份逃到黎巴嫩,他們沒有身份證,不能去工作,緊急情況甚至無法去醫院治療。贊恩的父親整日酗酒,母親販賣毒品,贊恩是家中長子,由於家中很多個弟弟妹妹,他被迫在一個小雜貨鋪打工。
  • 當人只剩用盡全力去絕望時候《何以為家》影評
    在這種困局之下,一部名不見經傳的《何以為家》突出重圍,創造了一系列的奇蹟。在諸多當紅流量的超英圍合之下,《何以為家》依然創造了首周票房破億的成績,顯然,一部藝術片能在堪稱教科書級成功的商業片面前斬獲這樣的市場成績,而且還是一部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陌生的難民電影,堪稱奇蹟。
  • 豆瓣日曆 2020年10月17 日《何以為家》
    今日主題影片:《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阿拉伯語: ,中國香港譯《星仔打官司》,中國臺灣譯《我想有個家》)由娜丁·拉巴基執導的2018年黎巴嫩劇情長片,由加拿大CTV電視網製作,於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首映。獲得評審團獎和基督教評審團獎。
  • 豆瓣64萬人打出9.1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為何能收穫如此多好評?
    《何以為家》中開頭有這麼一段對話:贊恩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法官問:「你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贊恩用冷漠的語氣回答:「因為生了我」。聽了這樣的狀告,我很愕然,一個不過12歲的少年,為何成為階下囚,為何要狀告自己親生父母,這在我所處的世界是件多麼可笑的事情。父母生了你,為什麼你不感恩,反而憎恨?!當我繼續追著這部《何以為家》看下去時,隨著劇情的發展心中不自覺就升起了一股憤恨的情緒:生而為人,這劇中的那雙父母應該自慚形穢;為人父母,他們根本不配!
  • 狀告父母這樣大逆不道,居然贏得了口碑高峰,憑什麼打動人心?
    圖1:籬笆能電影《何以為家》海報2019年的五一檔電影市場,前後《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爆款大片,後有《撞死了一隻羊》、《雪暴》、《下一任:前任》、《悟空奇遇記》、《神奇樂園歷險記》等不俗之作,但是誰也沒有想到,一部來自黎巴嫩電影卻在慘烈的五一檔票房大戰中異軍突起,這就是《何以為家》。
  • 豆瓣9.2分,導演痛哭,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1《何以為家》這是一部關於中東的難民電影,影片講述的是一個12歲的男孩贊恩把父母告上法庭的故事,狀告的理由是:他們生了我,但卻沒有養我。戲劇性的開頭,引出一段令人震驚、憤怒、揪心、難過的往事。在法庭上,贊恩控訴自己的父母:「我要控訴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 評分8.9的《何以為家》,12歲的小男孩都教會了我們什麼?
    如今的影市嫣然成為了《復聯4》的天下,不管是全球還是內地,《復聯4》獨步天下,所到之處,寸草不生,但是儘管這樣,還是不能埋沒掉那些優秀佳片,諸如這部《何以為家》,豆瓣評分直線上升已經飆升至8.9分,單日票房雖然無法和《復聯4》相抗衡,但是卻逆襲而上,成為新上映影片之首,《何以為家》雖然是一部小眾影片,但是卻直擊人心,片中12歲的男孩贊恩更是打動了一批又一批觀眾,
  • 電影《何以為家》的英文名字Capernaum是什麼意思?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同時入圍2018年坎城電影節最佳電影和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IMDb評分也高達8.5分。電影名字在中國大陸被翻譯為《何以為家》,然而原版的名字卻是《Capernaum》,這究竟是為什麼?
  • 何以為家評價影評觀後感:真實得讓人不忍直視
    鑑定對象:《何以為家》  發行時間:2019年4月29日  「贊恩,這是護照照片,不是死亡證明。笑一笑。」《何以為家》片尾,小男孩贊恩終於露出了笑容,但這個難得的笑容卻讓人心頭百般不是滋味。這部電影讓人想起《無人知曉》和《佛羅裡達樂園》,但它更殘酷,更讓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還有無數個像讚恩一樣的孩子。
  • 《何以為家》: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之來處
    《何以為家》是一部嫩巴黎電影,影片講述的是年齡不詳,據說是12歲嫩巴黎小男孩贊恩的故事,因為父母是被政府下達驅逐令的非法居民,所以孩子們也沒有出生證明,一家七口蝸居在首都的一個貧民窟裡。贊恩和弟弟妹妹們沒有上過學,每天打零工賣果汁,回家還時不時要受到父母的責罵和毆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