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新聞報導描述:2001年以來,美國對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等國發動戰爭和軍事行動,造成80多萬人死亡,數千萬人流離失所。
內心被觸及的那一刻,我想起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遂將想把種種感受寫下來。寫給自己,也寫給像「贊恩」一樣的無數生命。
在《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贊恩就像一個奇蹟,他看透了生活苦難的真相,但沒輕易放棄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塵世的幸福。據影片結尾描述,贊恩並非專業的演員,而是本片導演娜丁·拉巴基在選角的過程中偶遇的一個典型人物,現實中的贊恩也確確實實經歷過電影中類似的生活。
娜丁·拉巴基作為黎巴嫩導演,這對我們甚至世界觀眾都是陌生的,但可貴的是《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從真實性出發,講述了一個女性導演對生孩子過活這樣一種現實的批判。
同贊恩的飾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一樣,電影的開篇也是因為贊恩的祖國戰亂所以逃亡到黎巴嫩。在異國他鄉沒有證件,難以接受到教育的情況下,贊恩的父母還是選擇不斷的生育,因此一次惡循環式的災難就此發生。在這場災難中,有以下幾個不同範疇的問題我想分享探討:
一、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何以為家?娜丁·拉巴基的低俗之作
娜丁·拉巴基幾乎用整個片子,強烈的向法官表達了「我原本就不該被生下來」這一控訴,因為他不但得不到同齡孩子們應該得到的親情,而且他的生命之所以存在也只是為了讓父母更好的活著。簡而言之,贊恩一樣的孩子就像被父母製造出來的鍋碗瓢盆。
但我們也清楚的知道,避免贊恩成為鍋碗瓢盆的方法並不是讓父母停止生育,而是讓父母接受教育。
但是娜丁·拉巴基把社會問題的根源歸結到了贊恩父母這樣的個人身上,《何以為家》的整個水準便掉了下來。這樣做的好處是,的確讓觀眾產生了共情,並且售出了不錯的票房,略顯低俗。
二、我們該如何對待既定的命運?
命運確實能夠通過努力得到改變,但也有如贊恩一樣出生便生活在泥潭沼澤之中的人。因為泥潭太大,所以無論如何掙脫也走不出去,贊恩便是如此。
電影的開頭,一個極長的航拍鏡頭向我們展示了難民區之大、之爛、之糟糕透頂。贊恩的父母在討論是否讓贊恩的妹妹薩哈上學的問題時,他們的關注點並非是讓薩哈認字,而是去學校可以領取吃穿用度。
同樣是可憐的薩哈,最終沒有逃過被賣給商販為妻的命運,更震動人心的是因為年紀太小在行事中喪了命。
正如這樣的命運捉弄,我們該如何面對?電影以贊恩得到護照,難民被遣送回國結尾,但我們知道現實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有難民存在著,正如文章開篇時的那則新聞報導。
一些道德淪喪的人僅為一己之私發動戰亂,便有數不清的人無辜受害。當我們來不及拯救那些受害者的時候,就一起揭露醜惡者的嘴臉吧!面對既定的命運也是如此,我們已經遭遇了厄運的時候,請不要讓另一個人遭遇和自己一樣的厄運。
三、贊恩的父母生下贊恩有錯嗎?
正如影片簡介中的描述一樣,《何以為家》有一個創意設定:12歲的男孩贊恩把自己的親生父母狀告到了法庭上,狀告的原因竟然是他們生了他。
站在贊恩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父母冷漠無情,父母是早就知道他們只有生下這個孩子,但是沒有辦法養育他的。基於這個事實,父母生下自己就是一種罪孽。
但,我們站在贊恩父母的蘇阿德和塞利姆的角度看,他們是並不想生下贊恩的,不管是作為人類,還是作為人類父母。但是在逃亡到異國他鄉,連溫飽吃住都解決不了的局面下,生孩子似乎也可以算作是一種工作,生了男的可以幹活打工、生了女的可以嫁人或賣錢。
再追溯到蘇阿德和塞利姆,他們是逃亡者,那至少說明他們的父輩也並不富裕,他們自己也並沒有接受過很好的教育。
我們沒法保證贊恩在那樣的貧民區生活一輩子後,是否會像自己的父母一樣以生孩子為手段苟活,因為孩子成長為一個大人的過程是殘酷的,這便是生活的無奈之處。
所以,我想這個世界上的窮人是很難改變現狀的。但是我們也不能一味的等待著,那些受過良好教養的富人們覺醒,拯救陷在水火中的人。
只有我們知道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是重要的,如果我們是贊恩一樣的窮人,一定要像讚恩一樣不屈不撓,如果我們是像導演一樣的富人,就做一些和這部電影類似的好事。
好的電影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我是影評匠,專注電影推薦和影壇前瞻,喜歡我請關注我,以便接受更多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