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中國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就是孔繁森書記工作過的那個地方,有個噶爾縣,縣裡有個扎西崗鄉,是一個邊境鄉鎮。
全鄉面積多達834平方公裡,接近北京朝陽區面積的兩倍。
但因為海拔很高,平均海拔約4450米,所以人煙稀少,全鄉人口只有900多人。鄉裡共有三個村子,扎西崗村、魯瑪村、典角村。
其中,最邊遠的就是典角村。
典角村有多邊遠呢?
村頭西邊山上就有鄰國的碉堡,連碉堡裡露頭士兵的臉,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這個村不光遠,還很大,光邊境線就有98公裡,差不多趕上東部一個縣的地圖範圍了。
這個村子其實以前面積更大。
從村裡往西望去,有片接近500平方公裡的土地,原來都是這個村裡的地,被鄰國佔領了。
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阿里地區的「阿里」一詞在藏語裡的意思就是「領地」、「領土」。早在漢朝,當時此地屬於古象雄王國,就已經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列入中華版圖。
到了公元1288年,這裡被納入宣政院轄地,《元史·百官志三》載「至元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來朝見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宣政院作為元朝掌管藏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標誌著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下的地方行政區域。
典角村當然也不例外。
這裡的山脈上建有中國藏傳佛教的寺廟,被牧民們尊稱為「神山」,獅泉河從北方流淌,灌溉了河谷,中國牧民祖祖輩輩在河岸的牧場和河谷放牧。
直到清末,英國印度殖民當局覬覦這裡地勢險峻,企圖在與清朝談判時,將此地劃入印度版圖,被清朝拒絕,但印度士兵已經佔據了其中一小部分土地,清朝當時面臨瓜分之虞,無暇西顧,導致英印當局變本加厲,甚至將包括典角村在內的獅泉河谷劃入印度地圖。
二戰之後,印度更是以英印殖民當局的繼承者自居,1956年,印度悍然派軍佔領典角村等中國領土。
1962年10月23日,我國新疆邊防部隊奉命揮師南下阿里,消滅入侵印軍。我邊防部隊在零下20多度、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急行軍700公裡,兵分兩路,對入侵印軍形成合圍,予以消滅、俘虜和驅逐,收復失地。
後來,印度又趁機強佔了典角村近500平方公裡土地,將這片土地稱為碟木綽克。
如今,典角村發展地越來越好,很多人來到這裡開展扶貧,村裡的基礎設施也有所改善,最重要的是,村民們都很愛國,2017年11月,典角村被評為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村民們和解放軍邊卡哨所官兵一起,堅守著這個邊疆小村,他們相信,所有領土都一定會收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