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華五千年的大道之祖,被儒家奉為五經之首。孔子玩易,韋編三絕,嘆易道之精:「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以孔子之力,尚不可稱悟《周易》,普通人之才,自然更覺晦澀難懂。但陽明心學的創立,為我們學習《周易》提供了新的思路。筆者在此為大家介紹一二。
明代思想家李贄曾說:「先生之說(指陽明心學)為足繼夫子之後,蓋逆知其從讀《易》而來。」這點名了陽明心學與易學的關係,是渾源一體,圓融無礙。王陽明認為心即理,本體與功夫不可分割的思想,即是對《周易》體用一源的看法。生活中許多人,常說:「道理我都明白,只是做不到。」這就是將知行分割成了兩部分,違背了知行合一的道理。以《周易》的思想來看,即是獨陰不生,獨陽不長的陰陽辯證思想。以下五點或能對各位有所啟發。
一:立志。王陽明少立大志,即是成聖人。如何成聖人呢?他總結出三個字:致良知。良知即是易,即是萬物之一的太極。此「易」即在本心之中。
二:恆心:《易》在本心中,故人人皆可致之,但必須有如恆卦所示的久恆之心:「雖酬酢萬變,妙用無窮,而其所立,必有卓然而不可易之體,是乃體常盡變,非天下之至恆,其孰能與於此」。
三:省查、克制:此兩點合一而談,當有了恆心之後,就可通過明心見性的省查克制功夫來實現道德意識的覺醒。《中庸》中說:「凡事皆未發之中,發而皆中節之和」。這句話可以認為是致得良知的表現。
四:謙遜。《周易》六十四卦,唯有一卦全吉,即是謙卦。謙遜的人格是受到天地福佑的人格。學會謙遜,便能在探求《周易》所述的大道中,不斷精進。
筆者認為此五點應五行之說,組成了心學解易的有機整體。做到知行合一,便可從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中悟出易理。正所謂極數知來之為佔,不斷的累積經驗,終會不斷接近聖人不佔而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