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與去造型——龍安寺石庭置石設計藝術研究
撰文
許願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楊希 |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建築學院助理教授
朱育帆*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副主任,教授
全文刊登於《中國園林》2019-10期P135-138
I dive down into the depth of the ocean of forms, hoping to gain the perfect pearl of the formless. (我潛入形象之海深處,尋求那完美的無形珍珠)
——泰戈爾
龍安寺石庭或許是當今世界知名度最高、研究成果最多的單體庭院,坐落於日本京都市西北。作為石庭中最主要的構景物,15塊置石的布置關係及設計意圖向來是相關研究中無法迴避的議題,主要有摹狀說與冥思說。
圖1《都林泉名勝圖會》中龍安寺石庭的圖繪
形與意的關係是景觀設計研究的核心議題之一。禪宗尊崇無形無相、自見自性,作為參禪方式之一的庭院觀賞、設計並不受限於形式或形象,也不因此而有高下,如夢窗疏石所言「庭院自身無得無失,一切皆在人心」;但從設計藝術研究的視角出發,形式傳達禪宗教義的有效性,即設計能否、以及如何以具象造型的方式喚起禪宗所推崇的基於直觀又超越形式的空間體驗,正是此類庭院設計品質評判的重要標準。
圖2 置石平面幾何關係分析圖
許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塊石精妙的布置,並致力於揭示其中奧秘,最常使用的是數理剖析方法。然而精準的幾何譜線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置石可能的變動:1681年《東西曆覽記》中說「方丈之庭中有九石」, 1682年《雍州府志》卻記載庭石之中「大者有九塊」,1788年《笈埃隨筆》又言「大石一塊常附有小石三四塊」。田中仙樵認為置石發生過變動,江山正美進一步指出石庭所參照的是《盆庭示源錄》中角盆盛砂並配最多九石的盆庭標準型,由此推斷最側邊的2個石組原本均只有一塊主石。至晚在19世紀後半葉成書的《都林泉名勝圖會》中,石組已呈現出與現狀幾乎無異的布局,但仍非準確記錄。
若僅依數理剖析,將有形有色的庭院抽象成幾何空間的點和線,一是指向了某種「永恆的完美形式」,與禪宗不執拗於特定物象或符號的傳統相左;再者,抹去了材質、溫度等物性,就等於抹去了對事物直觀直覺的機會。其實造型與去造型也非表面看來無法並存的矛盾,下文將嘗試還原個體在庭院中的空間體驗,基於體察氛圍感受,以另一種視角解讀形、意的關聯。
圖3 龍安寺石庭中的塊石與白砂
在日本造園傳統中,選石、置石是極重要的環節,所用多是斑駁、敦厚的整塊自然山石,甚少對石頭本體進行切割、打磨、拋光等再加工,使其有了與常規石料截然相異的性質。石頭在漫長的地質時間中成形,不承載任何一個文明體系或個體的符號印記,由此也越過了常規的形式風格討論。細碎的白砂則體現了另一種捨去表象的思路,它沒有顏色沒有生機,細小、勻質到幾乎抽象,從而削弱了質量、距離、方位等構成實體空間的基本參數,在院牆內為塊石提供了一個近似幻象的基底;這個圍合的空間又似乎可以無限地延展,由此突出了微小個體與無限宇宙之間的強烈反差。
圖4 置石分為1組、2組、3組的實驗演示圖
石庭的設計還有意削弱了單體獨立成形或表意的可能,反之著意突出群組關係構成的整體空間效果。不妨以《都林泉名勝圖會》圖繪做一次實驗:首先將石頭碼為一排或一堆,觀者注意力被集中於唯一中心,畫面呈靜止之態;兩堆的組合中產生了引力,但力的關係仍單一、明晰,非此即彼;第三堆塊石出現時,觀者的目光和意識終於開始有了活動空間,能夠在石組間來回遊走。如此劃分意在衝破單向單點的觀看模式,消解注意力滯留於個體對象的機會,從而生出一個可感的場域。
圖5 置石平面關係分析圖
置石分組為目光與意識的遊動創造了空間,但最終賦予其持續與變化之活力的是石組內部、石組與石組之間的體勢關係,僧人設計師枡野俊明稱之為「看不到的張力」,他認為石組能夠形成一體、構築穩定的條件是在空隙之處「感受到了用眼睛看不到的跳動的『石心』」,也是日本造園極重視的留白。五組體量不一的塊石相對或相離的動勢能夠在石頭與石頭之間、石組與石組之間產生力的作用關係,引導觀者建立對庭院空間的整體感知。
直接證據出現之前,石庭的設計立意仍會是一個開放的課題。研究意義遠非限於庭院建造史真偽的考證,因為這方75坪的小院中,蘊藏著東方造園傳統形而上與形而下相接的智慧。《禪與藝術》中有句:「一張白紙看來只是一張白紙,看來看去仍是一張白紙。紙只有著上墨,才有空白可言」——以墨繪空,正是庭院的設計之題。
註:文中圖片出處詳見原文。
本文引用格式
許願,楊希,朱育帆*.造型與去造型——龍安寺石庭置石設計藝術研究[J].中國園林,2019,35(10):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