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佰看兩岸抗戰史話語權變遷

2020-12-10 騰訊網

對日抗戰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戰區最廣且影響最深的戰爭,共計有22場會戰、1100多場大的作戰、3萬8000多場小的作戰,國軍在這4萬次作戰中輸多贏少。

1937年8月13日,盧溝橋事變後,常凱申為引起國際社會注意,而在上海主動發起戰役。這是常凱申的一次豪賭,將戰場從華北轉移到上海,將日軍侵略方向由北向南轉為由東向西。

對中國而言,淞滬會戰標誌著盧溝橋事變後,中日兩國之間的不宣而戰,由地區衝突真正升級為全面戰爭。

常凱申在淞滬會戰幾乎投入所有的嫡系精銳部隊,最後除了慘重傷亡之外還輸的一敗塗地。淞滬會戰的失敗標誌「背靠列強」抗戰路線破產,證明民族解放從來不是靠別人施捨來的。

而淞滬會戰後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是這場戰役的一個註腳。

四行倉庫保衛戰的三張面孔

淞滬會戰後期,不僅為了掩護主力部隊轉移,常凱申更想借11月3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九國公約」會議之機,爭取英美法等列強支持。

為了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在抵抗日本侵略戰爭上的堅決態度,委員長決定留下一個師留守閘北,顧祝同覺得既然是出於政治目的,那麼留守閘北部隊,兵力多是犧牲,兵力少也是犧牲,改為一個團,孫元良執行的時候改為一個營。

令88師524團第一營的400多名官兵,固守四行倉庫陣地,並親手將「死守上海最後陣地」的命令交給新晉升的團副謝晉元,然後自己撤退。

謝晉元作戰前動員:

「這個四行倉庫就是我們400多人的墳墓,我們全都要戰死在這裡。我們中間只要還有一個人在,就要堅守陣地,和敵人拼死戰鬥到底!」

10月26日起,留守倉庫之中國士兵們開始與日軍展開四天拉鋸戰,10月28日上海童子軍楊惠敏向守衛四行倉庫勇士們敬獻了一面國旗。

△ 外國記者從上海公共租界建築物中所拍攝升起的旗幟

後來一直宣揚四行倉庫保衛戰期間,上海女童子軍楊惠敏看到四行倉庫上空沒有國旗飄揚,便於夜間負國旗一面,泅渡蘇州河,將國旗送到守衛將士手中。

長期以來,這一故事已被當作事實接受,1975年臺灣方面拍攝的電影《八百壯士》就是如此講述的,《八佰》也照搬了這一情節。

楊惠敏向守軍送國旗不假,但過程並沒有那樣驚心動魄。

租界與倉庫的新垃圾橋連接並沒有遭封鎖,保衛戰期間,四行倉庫與租界的聯繫一直保持暢通。上海商會安排童子軍楊惠敏等人,乘車通過新垃圾橋。送旗那一天,楊惠敏往返倉庫有兩次,都很順利。

29日,守軍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參加了升旗儀式,而蘇州河對岸聚集的群眾據說超過三萬人,紛紛向四行倉庫屋頂迎著朝陽招展之青天白日旗招手歡呼。

一連四天的血戰,謝晉元率部先後打退日軍六次大規模的圍攻。

他壯懷激烈、豪情萬丈地作詩抒懷:

「勇敢殺敵八百兵,抗敵豪情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倭奴氣不平。」

△ 從公共租界拍攝的燃燒中的四行倉庫

1

一葦渡江唐生智,捨生忘死孫元良

此次電影宣傳期間最大爭議在於孫元良其人。孫元良出身黃埔,有「飛將軍」之稱。又名「長腿將軍」、「逃跑將軍」。

早在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在南昌戰場上孫元良就曾是逃兵。更遑論其霸佔女學生,倒賣物資之舉,此人不值一哂。

拍抗戰片,描述國軍將士捨生忘死抗擊日寇的悲壯和忠勇,沒有問題。但將這種寡廉鮮恥之徒捧為抗戰英雄就不合適了。

2

謝晉元被暗殺,士兵四散淪苦力

國軍的拼死戰鬥並沒有帶來常凱申期望的國際支援,各國反而擔心戰火波及租界。各國交涉下,常凱申下令撤軍,八百壯士撤退至上海租界。

他們剛撤退至租界,就被英軍強制繳械,因為英國受到日軍威脅:「如果讓他們離開就要攻入租界」,這一軟禁就是4年。

汪偽政權趁機想拉攏保衛戰的大功臣謝晉元,拉攏不成後在1941年4月,謝晉元被受汪偽政府誘降的手下暗殺身亡。

謝晉元的死亡只是八百壯士悲痛的開端。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上海租界被日軍佔領,日寇將他們送到各地去挖壕溝、做苦工,甚至有一些被送去巴布亞紐幾內亞做奴工。

二戰結束後,倖存者只有100多人。

3

從楊惠敏到楊希賢,英雄鬱鬱而終

淞滬會戰結束後,楊惠敏也跟著向後方撤退。

她在1941年日軍入侵香港時,幫助梅蘭芳、胡蝶等藝術家從香港撤退到重慶,過程中,經楊惠敏之手辦理託運的行李不見了(據胡蝶自己說是有很多貴重的珠寶首飾),戴笠為了討胡蝶歡心,誣陷楊惠敏偷竊,以匪諜的罪名送進監獄。

直到1946年,戴笠飛機失事,楊才被悄悄釋放。

莫名遭逢牢獄之災後,楊惠敏就此鬱鬱寡歡,赴臺後隱姓埋名改叫楊希賢,絕口不提往事。

直到1975年《八百壯士》電影上映後,楊惠敏才漸漸展開愁容,後於1992年病逝。到了2015年7月,馬英九贈予楊惠敏的兒子一幅籤名青天白日旗,給予了她一個非正式的榮譽肯定。

從《血戰臺兒莊》到《八佰》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句用來描述命運無法預料的古語,某種程度上亦可用來形容《八佰》的命運。

2019年6月9日,紅色文化研究會專門針對《八佰》舉辦了一場學術研討會。

△ 《八佰》劇照

與會者認為,在《八佰》中,如此展現青天白日旗,不管影片基於怎樣具體的歷史背景,都是令人感到驚詫的。

還有人指出,文藝工作者應該以清醒的歷史感和強烈的責任感,去滿腔熱情地揭示五星紅旗承載的深刻歷史內容,而不應該宣染青天白日旗的莊嚴和神聖,如果我們那樣做,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是對於共和國的嚴重褻瀆。

作為反映國民黨抗戰的電影,《八佰》受到的待遇具有某種指標意義。

其實大可不必對這面旗幟如此敏感,《八佰》如期上映,大加張揚青天白日旗,更加證明民國只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青天白日旗,就更加淪為「前朝」的旗幟而已了。

上世紀80年代拍攝,反映國民黨抗戰的電影《血戰臺兒莊》曾經贏得無數讚譽。

△ 《血戰臺兒莊》影視截圖

從《血戰臺兒莊》到《八佰》,前後歷時34年,兩部同樣反映國民黨抗戰的電影,卻遭遇完全不同的評價與命運。

編劇田軍利曾經表示:如果沒有三中全會提出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血戰臺兒莊》這部影片根本不可能誕生。

1987年7月,盧溝橋事變50周年之際,《血戰臺兒莊》錄像帶由新華社香港分社交給臺灣中央社負責人帶到臺灣。宋美齡、蔣經國和國民黨中常委都看了影片。這部電影間接推動了蔣經國開放臺胞回大陸探親。

國民黨高級將領對《血戰臺兒莊》給予高度評價:「看到了兩個形象,一個是銀幕上愛國將士浴血奮戰的形象,一個是銀幕外共產黨人胸懷博大,堅持實事求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形象。」

正是有了這樣的歷史對比,一些人對於《八佰》的遭遇感到驚詫。

△ 《血戰臺兒莊》影視截圖

《八佰》描述的"八百壯士"的英雄事跡,的確是中華民族神聖抗戰中極為重要的一頁,這是毫無疑問的。

既然如此,對於電影不足之處,大可正常反駁和批評,但一些上綱上線式大批判,甚至認為不適宜普遍放映,則未免過於狹隘與意識形態化。

從民族主義角度出發,今日的共和國是「二戰中國」的繼承者。既然民國已經由今天的共和國所傳承,那麼當年包括中央軍在內所有抗戰國軍打下來的戰果,自然也就可以由今天的人民軍隊來繼承。

《八佰》上映,本應該彰顯出我們本身在面對抗戰歷史時的自信。

某些人囿於意識形態以及歷史解釋而有所不同考量,然而站在民族歷史層面,應保持明確態度與立場,以忠實、客觀的態度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體現對歷史本源的回歸。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

1949年後,兩岸分治的政治現實,使得對抗戰的紀念,持有完全不同甚至對立的立場。

在2017年,修改抗戰史課綱,將1931到1945視為整體,對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的敘述邏輯更為統一、連續,表述調整既是銘記也是尊重。

承認國民革命軍在抗戰期間的貢獻,以及修改課綱將抗戰發生的時間提前,均是兩岸無形政治角力的手段。

對於當下時空的我們,與7月7號以及十四年抗戰等關鍵詞的鏈結相對薄弱許多,歷史虛無主義下亦是充滿不同的論述與歷史解釋。

2017年幾位青少年身著二戰期間日軍服裝,在四行倉庫拍攝一系列照片,引發網民憤慨,直斥民族敗類。

△ 四行倉庫日軍照事件新聞截圖

精日分子的思維混亂,凸顯當下的時空某些人對抗日戰爭認知的模糊。

反思和討論歷史不應該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而應該客觀地看看待每一個獨立的歷史事件。

參考資料

《凇滬會戰中楊惠敏獻旗真相》(《史學月刊》2009年05期)

相關焦點

  • 《八佰》爆火!「八佰壯士」的故鄉備受矚目!看《八佰》遊通城...
    來源:通城縣融媒體中心近日,電影《八佰》全國公映「八百壯士晝夜血戰守四行」的故事令數萬觀眾淚目△《八佰》預告片截圖「八佰壯士」聞名天下>一時之間「八佰壯士之鄉」——通城也得到了大家的關注△電影《八佰》中的「通城話」△位於通城縣柳堤路的八佰壯士雕塑八佰壯士 半數通城淞滬會戰末期,中國軍隊西撤,10月26日,第88師262旅524團副團長謝晉元臨危受命,率兵留守上海閘北四行倉庫
  • 電影《八佰》裡的蘇州小演員,就是他們!
    8月21日,管虎執導的新電影《八佰》全國公映。這部蓄力5年的主旋律電影上映3天票房破7億。截止昨天下午3:47,票房7.01億。《八佰》的故事原型是十四年抗戰中一段悲壯的英雄史: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團副謝晉元率領麾下數百壯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死守上海四行倉庫。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稱之為「最像戰爭的戰爭電影」。
  • 到此一遊|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了解《八佰》背後的故事
    最近熱映電影《八佰》中涉及的真實歷史事件——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裡。,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落成開館,並被列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位於光復路1號,在原四行倉庫(四行信託部滬分部倉庫)舊址西部。在這裡能看見布滿彈洞和巨大彈孔的陳舊牆壁,紀念館大門入口處保留了原四行倉庫的鐵門。紀念館內包括序廳、血鏖淞滬、堅守四行、孤軍抗爭、不朽豐碑、尾廳六個部分,以一封謝晉元在赴淞滬戰場前寫給妻子凌維誠的家書開篇,運用多種手段生動再現了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後期,「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抗擊日軍的英勇事跡。
  • 《八佰》美化國民黨?還能感動臺灣人嗎
    在新冠疫情、南方水災、中美新冷戰的陰霾下,大陸輿論似乎對這個話題提不起多大興趣,直到抗戰題材電影《八佰》的驚豔亮相。雖然影片公映一波三折,爭議鋪天蓋地,但一路高歌猛進的票房,證明成功打動了大陸觀眾的愛國心。抗戰曾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情感紐帶,只是《八佰》還能感動今天的臺灣人嗎?
  • 電影《八佰》的熱映,這個倉庫被帶火了,歷史不該被遺忘
    如今時代不斷的發展變遷,不光城市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娛樂活動也變的多種多樣起來,看電影便是如今最為受歡迎的娛樂休閒的方式,前段時間隨著電影《八佰》的熱映,不少人對於影片中出現、並且保留至今的四行倉庫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影片上映期間上海的四行倉庫也迎來的大量的遊客。
  • 電影《八佰》的結局
    電影《八佰》仍在上映。現在評價這部電影似乎為時尚早,總是有些東西需要時間沉澱下。但這部電影的諸多亮點和精彩之處也無需置疑與贅言,這必定是一部留名佳作。《八佰》到底需要一個怎樣的結局?為什麼要拿起因經過結果這種刻板的八股思維來品評一部戰史人盡皆知的電影呢。影片結構上,收尾用墨似乎不夠,但這樣的結局卻是足夠巧妙與震撼的。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不禁問,八百壯士撤入租界後去了哪裡?不禁去找去查,去問去說。事實上,八佰殘軍撤入租界後隨即被繳械,全軍以戰俘之姿一直被關押至全國解放,團長謝晉元更是被南京汪偽政府刺殺身亡。
  • 被錯認為《八佰》勇士對手:抗戰打滿全場,日軍頭號王牌第三師團
    隨著《八佰》的公映逐步接近,入夏以來的暑期檔終於熱了起來。戰爭電影《八佰》也將觀眾回溯到1937年的淞滬會戰的硝煙中,作為淞滬會戰的收官之戰,在敵眾我寡的困境中,勇士們浴血奮戰,通過於他們的狙擊,告訴國人抗戰還在繼續。
  • 觀看電影《八佰》前,請銘記悲壯的淞滬抗戰史,還有那令國人驕傲的...
    國產戰爭電影《八佰》昨日正式映。影片取材自1937年8月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講述了謝晉元團長帶領400名官兵固守蘇州河畔四行倉庫頑強阻擊日軍的英勇故事。電影拍攝戰場原貌以1:1實景還原,地面子彈點近5萬個設置,上映一再撤檔,吊足了觀眾胃口,也激發了民眾對淞滬抗戰這段悲壯歷史濃厚的興趣。
  • 比《八佰》更「真實」,十年前華誼這部9.5分抗戰劇不得不看
    《八佰》選擇在疫情過後,影院試水復工之際率先上映,不可謂不勇敢。甚至還真有幾分常山趙子龍孤膽英雄、單騎救主的氣概。猶記得「封城」伊始,大片集體撤檔,票房前景難料的情況下,《囧媽》選擇6億賣出,大年初一線上首映。
  • 「沿著高速去旅行」看《八佰》•訪將軍故裡
    這是電影《八佰》其中一個情節。8月21日,抗日戰爭題材電影《八佰》在全國正式上映,朋友圈掀起了一股「必看」的轉發風潮。這部電影與梅州息息相關,它講述了淞滬會戰期間「八百壯士」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而這次戰役中中方指揮戰役的團附謝晉元就是世界長壽之鄉蕉嶺縣人。
  • 打卡《八佰》事件發生地?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預約已排到9月
    南都訊 記者許琨在經歷了10年準備、4年製作和3次撤檔後,華誼兄弟出品的電影《八佰》終於上映,目前票房已經超過了11億人民幣。而電影中真實歷史事件的發生地——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也成為遊客打卡聖地。
  • 國民黨將領後裔:共撰抗戰史以連接兩岸情感與歷史
    原標題:國民黨將領後裔:共撰抗戰史以連接兩岸情感與歷史  中新社北京8月24日電 (張曉曦 鄭巧)「希望兩岸共同研究撰寫抗戰史,以之作為兩岸情感與歷史的重要連接點,並加快民間抗戰史料和文物的徵集工作,開展更大規模的抗戰人物訪談。」中國國民黨抗日將領鄭幹棻之子鄭安國24日在北京建議。
  • 抗戰電影《八佰》:守軍身綁手榴彈跳下,與炸牆日軍同歸於盡
    從抗戰題材的電影《八佰》中的情節來看,當時,侵華日軍懾於蘇州河南岸是美英等國的租界,且四行倉庫外圍有煤氣儲存罐,因此,擔心用黃浦江上海軍戰列艦、巡洋艦上的大口徑重炮炮擊時,炮彈會打到租界,引發不必要的國際爭端。
  • 十三年前的這部電影,是比《八佰》更真實的國產戰爭片
    今年暑期檔一部《八佰》橫空出世,讓很多人討論起誰是最好的戰爭片? 我說它是最好的國產戰爭片,大家沒意見吧! 最近戰爭片《八佰》大火,許多人去影院打卡看片,影院也漸漸復甦,這部電影的上映拯救電影院,同時也引起了大家的諸多討論。
  • 《八佰》展示了人文精神的厚植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電影《八佰》再現了抗戰史上最為慘烈的守衛戰,在剛烈與血腥中融入了審美情趣與藝術手法,把一系列文化元素與電影表現藝術相結合,將「護國」主線一以貫之,讓影片不再單純地成為一部戰爭片,而是人文社科的合集,給觀眾呈現驚心動魄畫面的同時,讓他們感知中國從古至今歷史、文化、人文精神的厚植。
  • 《八佰》裡的天津人——靜海營長楊瑞符
    《八佰》 和許多觀眾一樣 小編也是感動的稀裡譁啦 很多人聲稱這是他們看過的最好的抗戰電影,是不是最好的抗戰電影我不知道。因為《八佰》裡的軍人基本都說方言,這符合史實,也讓人物更鮮活。」
  • 在廣西,也有一個「八佰」……
    《八佰》上線後成為近來最受歡迎的電影之一。1944年的抗日戰爭桂林保衛戰中也有一段感人的「八佰」故事,他們退守巖洞,堅守陣地,寧死不降、以身殉國……後人稱他們為——八百壯士。陳冠言 攝 探訪桂林保衛戰八百壯士殉難處 秋日正午,位於桂林市七星景區內普陀山腰的博望坪,三將軍殉職紀念塔和八百壯士墓屹立在一派蔥蘢之中,莊嚴肅穆。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日前該處被中國國務院納入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 毛尖|七夕的月亮照了七十年的溝渠嗎:談《八佰》
    《八佰》,管虎導演,管虎、葛瑞編劇,王千源、張譯、姜武、黃志忠主演,2020年8月21日中國大陸上映,147分鐘《八佰》熱播,掌聲與罵聲齊飛,隔著一個荒漠般的疫情期,這種現象,算是久違。不過,兩極評價這種事,在抗戰影視劇中,倒似乎常態。《南京!南京!》
  • 電影《八佰》熱映...
    你去看電影《八佰》了嗎?你去四行倉庫參觀了嗎?在電影《八佰》的海報中有一面布滿彈孔的牆《八佰》海報它的原型就是上海四行倉庫西牆隨著電影《八佰》熱映,電影中的核心場景——上海四行倉庫,也迎來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
  • 《八佰》大陸火熱上映 臺灣觀眾遺憾:打了民進黨的日本爹在臺難上映
    電影《八佰》海報部分截圖   【華夏經緯網報導/玖安】作為今年大陸電影院復業之後的首部院線新片《八佰》自從上映以來,《八佰》不僅獲得大陸觀眾的一致好評,更獲得了臺灣民眾的一致好評。蘇恆認為,只有參觀抗戰紀念館後才能夠了解當時的中國人有多麼艱難,也才能夠銘記歷史,不忘國恥,也才能理解,身為中國人是一件多麼驕傲的事情。  「但可惜,在臺灣,我們沒有任何一座抗戰的紀念館,就連教科書都不太教『對日抗戰』這段歷史。」她表示,因此臺灣很多年輕人不懂日本曾經對中國人做出多殘酷的事情。對於大陸電影《八佰》能夠在臺灣上映,蘇恆認為這事絕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