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修史志實事求是,講述歷史不忘根本——題記
一個時期以來,許多地方挖掘地方文化,編修地方史志,這對於弘揚優秀歷史文化、繼承文化遺產是十分有益的。有關部門和文史愛好者寫了不少文章,總結歷史、弘揚文化。關於唐代趙郡李氏的歷史文化,可以說是關注者甚多。有人說唐代趙郡李氏一門走出十七位宰相,有人說一個縣走出六位宰相,還有人說是一個村就出過六名宰相,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從歷史的角度說說,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唐代趙郡李氏宰相。
一、趙郡和李氏家族
1、趙郡和趙州
趙郡,是古老的一個郡,地處今天石家莊市南部和邢臺市北部,這裡在戰國時是趙國的屬地。秦滅趙後,在河北這一帶設置邯鄲郡和巨鹿郡,趙縣、贊皇一帶屬於巨鹿郡。漢初沿襲秦制,但劉邦平定陳豨叛亂後,析巨鹿郡部分縣設置恆山郡(後因避諱改常山郡)。漢初實行分封功臣和子弟為諸侯國,劉邦封愛子劉如意為趙王。若干年代後,東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趙國(治邯鄲)置趙郡。三國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復為趙國,治所由邯鄲移房子(今河北高邑縣西南)。西晉末,復為郡。
南北朝北魏時,孝昌二年(公元526年)設殷州,治所廣阿(今隆堯城東),趙郡歸殷州所轄,下領五縣:平棘、房子、元氏、高邑、欒城。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分為東魏、西魏,趙郡屬東魏,仍歸殷州轄。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諱,改殷州為趙州,趙州名始於此,州治初在廣阿,後移平棘。趙州領四縣:平棘、高邑、癭遙(今寧晉縣)、廣阿(今隆堯)。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趙州為趙郡,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又罷趙郡為趙州。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高邑縣置柏鄉縣、贊皇縣、高邑縣,屬趙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 頒《大業令》改州為郡,趙州改為趙郡,轄平棘、高邑、贊皇、元氏、癭遙、欒城、大陸(今隆堯縣部分)、柏鄉、房子、藁城、鼓城(今晉縣)。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改趙郡為趙州,治所柏鄉。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州治所遷平棘。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趙州改名欒州,轄平棘縣。貞觀初年(公元627年)欒州復名趙州,治所平棘,屬河北道,下領:平棘、欒城、元氏、癭陶、贊皇、柏鄉、臨城、昭慶(今隆堯)。天寶初年改趙州為趙郡。乾元年間(公元758~760年)復為趙州。中唐時屬成德節度使(治所今正定縣)所轄。
《新唐書》卷第三十九《地理志》三記述道:河北道有趙郡,所屬縣有平棘(今趙縣)、寧晉、昭慶(今隆堯縣)、柏鄉、高邑、臨城、贊皇、元氏。
其後,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有時叫趙郡,有時叫趙州,但治所基本在今天的趙縣一帶。
2、趙郡和贊皇
贊皇縣雖是千年古縣,但獨立建縣較晚,在隋朝以前,一直屬於高邑縣。當時的高邑縣面積非常大,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語。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將高邑縣一分為三,析高邑縣置柏鄉縣、贊皇縣、高邑縣,屬趙州。自是贊皇置縣之始。
贊皇置縣後,縣城位於縣境中東部,一直是贊皇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縣城北鄰槐河,縣城所處位置是一高丘,故人們稱讚皇縣城為龜城。萬沒想到,2017年贊皇縣在整治槐河時,於縣城正北方向河道中,真的挖出了一塊形似烏龜的巨石。整個巨石深入河底,好似一隻神龜臥在槐河之中,不由得讓人想起贊皇縣城是「龜城」的傳說。
贊皇縣和周邊的高邑縣、元氏縣有割不斷的淵源。宋熙寧五年至元祐元年、元至元二年至七年曾兩次併入高邑。我曾經在1984年民間調查文物時,在北馬村發出北宋時期的孟良墓誌,墓誌說「大宋趙郡贊皇縣熙寧七年新改為鎮,割屬高邑縣」,孟良是大宋趙郡高邑縣龍門鄉馬村人。寫墓誌的時間是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說明贊皇縣確實和高邑縣有分分合合的歷史淵源。
新中國建立後,1958年併入元氏縣,1961年復置贊皇至今。
3、趙郡李氏
趙郡李氏,中國魏晉至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出自趙將武安君李牧,是廣武君李左車的後代。西晉時期,李左車十七世孫司農丞李楷定居於趙國平棘縣南(今河北省趙縣西南、高邑縣東北),後世分東祖、西祖、南祖三大房,族人活躍於趙郡諸縣,南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趙郡李氏史載人物尤多,各盛家風,世言高華,為第一等的高門大族。
北朝到隋唐時代,李氏名人輩出,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和隴西李氏、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範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都是天下的名門望族,所以稱之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唐末五代以後,李氏家族淡出政壇,走向衰落。趙郡李氏的代表人物有:
李安世,北魏相州刺史,提出實施「均田制」,對隋唐及以後的土地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李憲,北魏驃騎大將軍,所生六子,均有作為;贊皇縣邢郭村的李氏墓群,即為李憲諸子的墓葬。
李士謙,北魏廣平王參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隱士、慈善家。
李吉甫,唐憲宗元和年間,兩次拜相;兒子李德裕亦為唐相。
4、李氏三祖房
李延壽《北史》卷三十三《李孝伯傳》、歐陽修編撰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都記載了趙郡李氏分支的發展情況。李楷定居趙郡常山平棘後,生有五子:李輯、李晃、李棨、李勁、李睿。後來五個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兒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東;老四李勁的兒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棨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輯與老二李晃兩房子孫,則南徙故壘。因而,以此三個方位,李睿又被奉為趙郡李氏的東祖;李棨與李勁被奉為西祖;李輯與李晃則被奉為南祖。
李吉甫在《元和郡縣誌》卷第十七記載趙州所轄平棘縣時說道:「趙郡李氏舊宅在縣西南二十裡,即後漢、魏以來山東舊族也,亦謂之三巷李家雲。東祖居巷之東,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巷也。三祖巷李氏亦有地,屬高邑縣。」在本書說到贊皇縣時,「百陵崗在縣東十裡,即趙郡李氏之別業於此崗下也。崗上亦有李氏塋冢甚多。」李吉甫是當代人寫當代事兒,他的記述應當是準確的。而且,邢郭李氏墓群和南水北調工程文物普查時在西高村南發現的李氏墓群證明了這一點。(未完待續)
(贊皇縣東李氏墓群)
作者簡介
巖石,男,歷史文化學者,大學客座教授,歷經內地、邊陲、機關、基層多崗位鍛鍊,人生閱歷豐富,善於思考總結,曾獲貴州省首屆彝學研究優秀論文獎、全國社科工作先進個人、河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