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郡李氏東祖房之後李憲的墓冢今猶在。
近日,一部記錄中國李姓姓氏文化的圖書——《名門風雲——趙郡李氏源流錄》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用80餘萬字跨越千年光陰,從李姓的人文初祖黃帝軒轅、「正史始祖」老子到歷代李氏名人,詳盡梳理了趙郡李氏的發源、繁榮、遷徙及衰落,為研究中國姓氏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參考依據。
「李姓可謂是當今世界第一大姓,也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姓氏之一。」《名門風雲——趙郡李氏源流錄》一書的作者、趙縣77歲的退休幹部賈國鎖介紹,李姓的人文初祖亦為黃帝軒轅,司法鼻祖皋陶則為其血緣始祖,商末周初的李利貞為其得姓始祖。老子李耳為見之正史的第一位李姓人,因此被稱為李姓的「正史始祖」。
《北史》與《新唐書》以李兌的五世孫李崇、李璣兄弟始分隴西、趙郡二房。李崇任隴西郡守,其後世定居隴西,李崇即為隴西李氏始祖;李璣和他的兒子李牧定居趙郡,則被尊之為趙郡李氏的始祖。「趙郡李氏與隴西李氏成為中國李姓的兩大名門望族。」
世居與中興之地
趙郡李氏的郡治就位於今天的趙縣。
成書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的《北史·三三》載:「案趙郡李氏,出自趙將武安君(牧)。當楚、漢之際,廣武君(李)左車則其先也。」「左車十四世孫(李)恢,字仲興,漢桓,靈間,高尚不仕,號『有道大夫』。(李)恢生(李)定,字文義,仕魏,位漁陽太守。有子四人,並仕晉:(李)平字伯括,為樂平太守;(李)機字仲括,位國子博士;(李)隱字叔括,(李)保字季括,位並尚書郎。兄弟皆以儒素著稱,時謂之『四括』。(李)機子(李)楷,字雄方,位書侍御史,家於平棘南。」平棘即今河北趙縣。
趙郡李氏族人、唐宰相李吉甫撰於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的《元和郡縣誌·河北道二》的「平棘」條下載:「趙郡李氏舊宅,在縣西南二十裡。即後漢、魏以來山東(指太行山以東)舊族也,亦謂之『三巷李家』雲,東祖居巷之東,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宅巷』也。三祖李氏,亦有地屬高邑縣。封斯村者,李氏舊塋多在封斯。」
北宋歐陽修、宋祁於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成書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也載:「自(李)楷徙居平棘南,通號『平棘李氏』。」李楷的五個兒子李輯、李晃、李芬、李勁、李睿分房而居,從而形成了南、東、西三祖房。李輯與弟李晃居巷南,共稱南祖;李芬與弟李勁居巷西,共稱西祖;李睿居巷東,而稱之為東祖。平棘李氏的南、東、西三祖房,人才濟濟,丁壯族顯,而成為趙郡李氏的主幹,因此最初的趙郡李氏即指「晉趙郡李楷」的平棘李氏,後來才形成廣義的趙郡李氏。
今天的趙縣西封斯一帶,正是趙郡李氏的世居與中興之地,民間流傳著大量有關趙郡李氏的故事與傳說,而且還遺存「大李家老墳」、「大李家寺」、「大李家花園」、「大李家崗」等地名。
名人輩出的家族
自李牧定居趙郡之後,隨著家族的發展壯大,其族人不斷外遷另立門戶,趙郡李氏逐漸形成了南、東、西、遼東、漢中和江夏六大房系。其子孫自強不息,競相發展,使得趙郡李氏家族枝繁葉茂,人才輩出。
至唐代,南祖房名相滿門,李敬玄、李日知、李藩、李固言、李紳、李元素,世代榮顯。
西祖房中,李吉甫與其子李德裕都是唐代名宰相,父子宰相為西祖房增輝添彩。李公蘊於公元1009年建立了越南李氏王朝,歷經九代君主共216年,對越南歷史的發展演進起過巨大作用。李昉為宋初宰相,曾主持編纂宋代三大類書《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
東祖房人丁興旺,最為昌盛。李渾、李湛、李繪、李緯四人均出任過聘梁使,時人稱為「四使之門」。李華為著名散文家,他與蕭穎士、顏真卿等共倡古義,開韓愈、柳宗元古文運動之先河。李嶠、李絳都是唐朝名相。
趙郡李氏名人輩出,不僅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他們的貢獻更為後人所銘記。
隋代工匠李春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單孔敞肩石拱橋,被譽為「天下第一橋」;唐代李陽冰不僅是被譽為「李斯之後第一人」的大書法家,更重要的是他保存整理編纂了李白的萬卷手稿並結集為《草堂集》公諸於世,才使李白的詩作得以傳世;唐代李吉甫成書於元和八年(813年)的《元和郡縣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輿地總志,在它成書的一千多年裡,歷代全國或地方性方志,基本上都繼承了其編纂方法和體例。
文化精髓的傳承
中唐之後,李氏族人大量向心型遷移到京師長安和東都洛陽一帶。後來隨著北宋的滅亡,趙郡李氏也隨之分崩離析,作為一個大家族已是聲微聞寂。但其族人隨遇而安,落地生根,與當地人民一起創造著歷史。
由於寫作的內容時間跨度達5000餘年,趙郡李氏在趙縣的後人又極少,很多和趙郡李氏有關的傳奇故事、歷史文獻瀕臨滅失。自小就生活在趙郡李氏的世居與中興之地西封斯的賈國鎖,為搶救這一寶貴的姓氏文化,在幾十年潛心研究的基礎上,四年時間裡在北京、上海、湖南、江蘇、河北等12家圖書館查閱了上萬冊圖書(資料),摘抄筆記本83本,僅路費、住宿費就花了4萬餘元。在上海的17天裡,賈國鎖每天都泡在圖書館裡。圖書館不讓帶筆記本進去、自己又捨不得複印,從圖書館一回到旅店,他就立即把記在腦子裡的資料謄寫到筆記本上;渴了,他就喝圖書館提供的白水,餓了,他還是喝水,這十幾天他就沒有吃過午飯,從早到晚都沉浸在資料裡。開始動筆後,他的創作更是耗費心神,凌晨兩三點睡覺是常態,有時寫著寫著天就亮了。
自費7萬多元、凝結賈國鎖無數心血的文稿終於付梓出版。書裡共收錄了和趙郡李氏有關的人物300多位、相關成語典故800多條,其中許多成語典故人們都耳熟能詳。
這部書以趙郡李氏文化為主線,同時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將李氏家族忠君愛國、居官以能、奮發進取、誠實淳厚、扶危濟貧等精神思想加以深入挖掘整理,與當下所提倡的家風家訓的傳承精神十分契合。「這也算是我為普及姓氏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所盡的一點綿薄之力吧。」賈國鎖說。(記者楊惠玲 通訊員徐哲普、聶聰超/文 通訊員趙志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