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西藏的西藏,世界屋脊的屋脊。這樣一片神秘的土地,吸引著無數人前往。你可能被虔誠的信徒所打動而為之嚮往,可你真的懂轉山嗎?知道為什麼選擇到岡仁波齊轉山?
什麼是轉山?▲▲▲
轉山,是一種在青藏高原上廣泛盛行的莊嚴而又神聖的宗教活動儀式,眾多藏傳佛教信徒在各個神山腳下留下自己虔誠的腳印。神山岡仁波齊,便是信徒們轉山的重要對象。
為什麼轉山?▲▲▲ 轉山起源萬物皆有靈
在藏民族的傳統觀念中,萬物皆有靈。在他們生活的地方,幾乎每一座高山、每一個湖泊、每一條河流,甚至是一花一草一木,都被賦予了生命以及與之相關的神話傳說。
藏族先民們崇拜的對象主要是天、地、日、月、冰雪雷雹、山川河湖、草木禽獸等自然物以及祖先、靈物、圖騰崇拜等。其中,神山受到特別崇拜,這與藏民族繁衍生息的高山峽谷等地理環境和風雪冰雹等多災的氣候條件有密切關係。追究其神山崇拜觀
念的產生、發展,在《神山、自然與部落》一文中有簡要論述:「是與藏民族世代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神秘莫測、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密不可分。」風雨、大雪、地震、陽光、電閃雷鳴等,一切的自然力量對於原始的人類來說充滿了神秘和未知,人們面對自然無力抗拒,只能順其自然。久而久之,人們對自然產生了崇拜與敬畏之心,把自己無法解釋的力量歸為「神」的主宰。在這裡,他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與山有著無法割捨的聯繫。
在這種觀念影響之下,藏民族的神山崇拜把自然之山以及與之相關的江河湖泊、森林、蟲魚鳥獸等自然物都列入具有神性的行列加以崇拜,實際上把自然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人是卑微的,因崇拜神山而淨化心靈,獲得超越卑微的靈感和力量,用神話、宗教的形式將其保留在文化、歷史當中傳承、延續下來,因而與自然保持了相當程度的和諧,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把轉山看做是對自然、對神山敬畏的具體表現之一。
轉山動機擺脫輪迴
虔誠的佛教徒轉山的更深層次的動因則與福報有關。
轉山的人一般繞山行走,少數無比虔誠者則會五體投地對神山叩拜,他們從遙遠的故鄉開始,手上和膝上帶著自己做的簡易護套便三步一磕等身長頭。他們常常只帶最簡單的食物,行進一年半載也不會放棄。他們絕不會少磕一步,遇有車輛阻擋或因進食、睡覺等原因暫停磕頭,便在地上畫線或用石頭做標記,然後從標記處開始接著往拉薩磕進。路上,他們也會向過往行人化緣。
信徒們之所以能做到如此虔誠,是因為他們相信人要承受六道輪迴之苦。只有兩個辦法可以脫離輪迴的苦海,一種辦法是修成活佛,但是這個辦法十分困難,另一個辦法就是轉山。繞神山轉行可以洗清一生罪孽,這樣就可以避免在輪迴中墮入無間地獄,甚至有脫離六道輪迴來世成佛的可能。如果在轉山中死去,則被認為是一種造化,也是福報的一種表現。因此轉山朝聖者總是年年不斷。
有學者把這種現象解釋為他們深信一旦山具有了神聖性,那麼轉山之後就會獲得功德、福報,並能消除孽障。岡仁波齊神山,它的自然條件,包括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山貌特徵等正好具備了引發人們的神山崇拜情結的各項因素。
轉山為什麼選擇岡仁波齊?▲▲▲ 轉山外因山貌奇特
岡仁波齊神山乃是藏傳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位於阿里普蘭縣境內,與聖湖瑪旁雍措為伴。這座海拔並不算太高的神山,卻名揚四海,作為世界公認的神山,是諸多宗教的發源地,位於三界宇宙的中心。
遠觀岡仁波齊神山,能看到它具有獨特的地貌:山體酷似金字塔,四面陡峭的崖壁正對著羅盤的四方,南壁一條長長的縱向裂口被水平向的礫巖所截斷,正好形成了一個佛教中的「萬字符」的形象,令人極為震撼。
因為藏族先民由自然現象引發出的「萬物有靈」的觀念,最早對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也正是來源於此,直至不同宗教的介入與發展後,最終使得岡仁波齊成為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共同信仰的神山。從宗教信仰上講,神山崇拜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心理。在生存過程中,藏民族不但發現自然的力量強大,而且還不可捉摸,因而不自覺地選擇了崇拜並進行祭祀,以求得神靈的護佑。這裡既能看到實體形式的巍峨的雪峰,也能體會到存在的無形的力量,進而從內心深處喚起人們對神靈的畏懼與敬仰。這種神性積澱在與這種環境朝夕相伴的藏族先民心中,演變成一種文化、宗教力量。
轉山信仰世界中心
印度教、古耆那教、苯教和藏傳佛教數以億計的教徒尊奉岡仁波齊神山為世界中心而虔誠信仰它。
印度人稱這座山為凱拉斯(kailash),認定這裡是世界的中心,眾水之源,日月星辰以此為軸心往復環繞,各行其道。在印度教中有三位主神——創造之神婆羅賀摩、保護之神瑟奴、毀滅之神溼婆,其中以溼婆法力最大,地位最高,其宮殿就位於凱拉斯,而他的妻子烏瑪女神則坐在他的膝上。在印度有一座叫做溼婆神廟,印度語稱「凱拉散塔」,其建築結構也酷似此山。印度文獻《往世書》中認為,印度教的財神閻婆羅所統治的國度就在此山,山周圍的幾座山峰就是財神的寶庫。
耆那教也視岡仁波齊為一座有靈性的聖山,是該教創始人勒夏巴哈獲得解脫的地方。相傳苯教鼻祖辛繞米保在追蹤他的宿敵盜馬賊恰巴拉讓時路過岡底斯山,並給象雄的苯教徒傳授了「左」(tso)和一種秘法,而且後世許多有名的苯教師都有在岡仁波齊神山苦修的歷史,以至於在後來的苯教史上形成了一種凡有一定造詣的信徒都去岡仁波齊神山修煉的習俗,他們認為在如此神聖的苯教靈山上修煉,將得到神靈的佑助,必成正果。至今在岡仁波齊神山留下來的無數個洞跡就是例證。
具體來講則為苯教文化中最基本的宇宙結構。在原始苯教的信仰中,均認為外形與水晶石相似的岡仁波齊的根就像十字形金剛杵,它下伸到龍界,其山峰直刺神界之域,是貫通宇宙三界的神山。現實中的岡仁波齊神山更能吸引雪域高原上的虔誠信徒,不僅是阿里,它周圍藏地各地的信徒也開始朝拜岡底斯神山,經過幾千年的積澱,藏民族形成了一個以岡仁波齊為中心、以苯教為核心內容的、以朝拜和上山苦修為形式的強烈的岡仁波齊神山情結。
在佛教的概念中,岡仁波齊神山是由金、銀、琉璃和玻璃四寶構成,由七金山七香海及十二部洲所圍成的須彌山,象徵著整個佛教宇宙的中心。按密宗講,它象徵密宗中本尊勝樂和佛母金剛亥母;還有的佛教徒則認為佛陀便居住在此山,它周圍有500羅漢侍守。同時,岡仁波齊又是眾多佛、菩薩和高僧大德所加持和修行的聖地,自古以來就是中亞和南亞各地人們仰慕、朝聖的聖地。也因此,岡仁波齊神山是西藏最重要的神山。
轉山之途超越生死
岡仁波齊神山崇拜是一個亙古及今的信仰,篤信佛教的藏族人堅信:朝聖能盡滌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無窮的功德,並最終脫出輪迴,榮登極樂。因此,總是有數不盡的藏族人,以獨有的磕長頭方式俯仰於天地之間,向聖地跋涉。沒有血肉之軀,便無朝聖之舉,沒有風塵僕僕,便無朝聖之途,不歷經千辛萬苦並跨越真正的時空,就不會有心靈的虔誠。朝聖對於一個信徒而言,是可以以一生的時間去認真對待的神聖之舉。甚至可以這樣說:超出「苦行」意義之上的朝聖之旅是將個體生命之旅推向極致的唯一途徑。
岡仁波齊神山有兩條轉山道,外轉山道以岡仁波齊為核心,全長約56公裡左右,一般轉山者需要用2~3天的時間,很多藏族同胞用一天就可轉完,磕長頭則需15~20天;內轉山道是指圍繞岡仁波齊南側的因竭陀山為中心的轉山道路,朝聖者必須轉完3圈外圈才可轉內圈,轉內圈1天就能完成。
岡仁波齊神山因其獨特的地域環境和燦爛的文化歷史背景而聞名。在眾多的神山中只有岡仁波齊神山才能當之無愧地被稱作神山之王,它被世界上的許多宗教認可為世界的中心,並且在不同文化裡以神話傳說和宗教闡釋的方式獲得了相應的神聖地位。同時每種文化與信仰也在幾千年的崇拜歷史中不斷發展衍化,在朝拜神山的過程中得到相互的理解包容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