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略昌:紐西蘭毛利文學 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2020-12-24 金臺資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紐西蘭毛利英語小說研究」負責人、上海理工大學教授

毛利人是紐西蘭的原住民,如今紐西蘭奉行白人與毛利人並重的雙元文化主義官方政策,因此毛利文化在紐西蘭的地位遠非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亞土著的文化在各自國家的地位所能相比。雖然只是較為晚近才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但自20世紀50年代起步,毛利英語文學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湧現出威蒂·依希馬埃拉、凱裡·休姆等一批優秀作家,其中休姆1985年被授予布克獎,這也是紐西蘭作家首次榮膺這一著名的國際文學獎項。

毛利人和毛利文學是殖民化的產物

毛利文學先後經歷了從部落口頭傳統到毛利語書面寫作再到毛利英語文學的演進,文學樣式、存在形態、內涵意蘊、主題聚焦等隨著殖民進程和歷史發展不斷得到豐富。如同玻里尼西亞人的其他分支一樣,毛利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分屬於各個部落和亞部落,他們沒有文字,卻有著源遠流長的部落口頭傳統。毛利口頭傳統涵蓋的範圍甚廣,但主體部分由譜系、諺語、散文敘事和歌謠詩四大類別構成。它們不僅描述了毛利人的歷史,而且還承載著毛利人的宗教觀念、哲學思考、風俗習慣和個體經歷。毛利口頭傳統一方面承襲了玻里尼西亞的神話傳說,另一方面又在毛利人遷居紐西蘭後在新環境滋養下添寫了「半是事實,半是傳說」的部落史。在近代地理大發現和與歐洲文明接觸之前,毛利口頭傳統就這樣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獨立自主地更新和豐富著。

隨著1642年荷蘭人艾貝爾·塔斯曼和1769年英國人詹姆斯·庫克等歐洲探險家的到來,原本位於「想像中的南方大陸」地帶的紐西蘭開始進入歐洲的視野。至18世紀90年代,已有一批歐美捕鯨人在紐西蘭南島海岸定居下來,隨同捕鯨人前來的還有基督教教會組織。為了有效地傳播基督教和便於進行殖民統治,傳教士在毛利人的協助下於19世紀早期創製了毛利文字並積極加以推廣,文字的出現使書面記錄毛利口頭傳統和用毛利語從事寫作成為可能。廣義的毛利書面文學可以追溯到19世紀40年代毛利人參與歐洲白人對毛利神話傳說的搜集和對毛利民族志的撰寫。在喬治·格雷、埃爾斯登·貝斯特等歐洲白人的編輯加工下,原本「在表演中創編」「在情境性語境中呈現」分屬於各個部落且彼此並不完全相同的部落口頭傳統被強行整合成統一固定、面向閱讀的毛利口頭文學。需要指出的是,當時尚無「毛利人」這種說法,紐西蘭原住民彼時通常被稱為「紐西蘭人」或「紐西蘭種族」。

1840年英國王室與數百名毛利部落酋長籤訂了《懷唐伊條約》,紐西蘭以相對和平的方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此後英國人大量移居紐西蘭。到了19世紀60年代,「當普通的(紐西蘭)當地人發現歐洲人在數量上超過了自己時,為了把他們自己與新來者區別開來,人們才開始普遍使用『毛利』一詞」。由此可見,作為概念的「毛利人」和「毛利文學」是在紐西蘭土著「與歐洲人接觸並面臨被殖民地化的情況下」才產生的。19世紀毛利人的文學活動還可見於他們創辦的毛利報刊、用毛利語撰寫的部落史以及與千禧年宗教運動有關的系列闡述。這些書面寫作為日後毛利作家的出現奠定了一定基礎。

城市化進程為毛利英語文學出現鋪平道路

無論是原本的口頭傳播還是後來的書面轉化,毛利口傳文學「本身不是虛構性的,這與白人文學對『文學』這一術語的理解有所不同」。虛構類創作在前殖民地社會通常會出現得較晚,因為欣賞和生產這類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受過一定教育的讀者群體。20世紀早期,絕大多數毛利人生活在鄉村,他們忙於應對土地流失、語言失落、人口銳減等諸多攸關民族存亡的問題。毛利人鮮少有機會或動力進入白人的高等教育世界。儘管從1867年開始,紐西蘭就在學校強力推行英語教育,禁止使用毛利語,但除少數個例之外,具有一定英語文化修養的毛利中產階層直到二戰之後才開始湧現。

城市化進程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為毛利英語文學的出現鋪平了道路。二戰之後,在國內經濟繁榮和製造業對勞動力需求激增的驅動下,大批毛利人離開世代居住的鄉村,前往白人生活的城市尋找工作。到1966年時,已有41.1%的毛利人遷居到城鎮。毛利人進城打破了白人和毛利人原來各居城、鄉的空間布局,原本的相對平安無事如今因「共處一室」而引發了一系列的族群矛盾。對毛利人而言,進城是一場「巨大的、撕裂性的社會變革,或許只有英國殖民統治和拓居者資本主義社會建立時期的土地轉讓才能與之相比」。在社會史的意義上,這種轉變可能是種創傷,然而對文學而言,城市化卻可能是種恩惠,因為它為毛利英語文學及其讀者群體的產生創造了物質條件。進城之後,毛利人逐漸開始系統地接受英語教育,其子女也開始習慣用英語而非毛利語進行自我表述;居於城市之中,古老的民族口傳文化在毛利人日常生活中的活力逐漸消退。此外,政府也希望藉助文學的倫理教誨功能管理和教育「頑劣」的毛利人。所有這些加在一起推動了毛利英語文學的萌生。

毛利作家植入了非歐洲的經歷以表達毛利人的想像

1952年,紐西蘭毛利事務部創辦了《新世界雜誌》,以便為新近城市化的「毛利人家提供生動有趣、增長見聞的讀物」。1955年,《新世界雜誌》第13期刊登了J. C. 斯特姆的短篇故事《為了所有的聖徒》,這標誌著毛利英語文學的生成。毛利人對短篇小說、詩歌這些外來的文學樣式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到1959年9月時,《新世界雜誌》的編輯如此說道:「毛利作家的出現是一種較為晚近的現象,他們正在嘗試創作小說、短篇故事和現代形式的詩歌……目前肯定有幾十位毛利人最近開始創作短篇故事,有些無疑取得了成功。」從這裡不難窺見毛利英語文學的蓬勃發展態勢。《新世界雜誌》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為毛利英語文學的發表提供了難得的渠道,挖掘培養了威蒂·依希馬埃拉、帕特裡夏·格雷斯等一批日後蜚聲世界文壇的毛利作家。隨著依希馬埃拉、格雷斯等人的逐漸成熟和出版長篇小說、短篇故事集、劇本和詩集,毛利人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迎來了毛利文藝的復興。

歷經一百餘年的時間,毛利文學實現了從部落口頭傳統到毛利語書面文學再到毛利英語文學的發展演變。如今,這三種傳統不可避免地交織在一起,但命運卻不盡相同:口頭傳統對現在的毛利人依然至關重要,但更多適用於儀式場合;隨著熟練使用毛利語的毛利人數量銳減,毛利語書面文學的創作明顯後勁不足。相形之下,後起的毛利英語文學卻顯得生機勃勃。就演變軌跡來看,興起後的毛利英語文學先後經歷了早期的田園抒情與文學重構、中期的激進抵抗與多元探索以及21世紀以來的走向全球本土化三個發展階段。其間它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在動態中調整,始終如一地反映毛利人的歷史遭遇,且介入了紐西蘭的族群話語生成和文化建構。

毛利英語文學是紐西蘭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塊裡程碑,它預示著在原本白人單一文化佔據主導地位和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中心的紐西蘭社會視角發生了轉變,它為人們提供了原住民透視該國社會問題的獨特視角。毛利作家改造了源自歐洲的文學文化樣式,在其中植入了非歐洲的經歷以表達毛利人的想像,在審美實踐中有機融合了傳統視角和當代經驗。毛利英語文學不僅處於紐西蘭文壇的中心,而且還步入了世界文學的領地,尤其在那些關涉世界原住民及其抗爭的作品中,毛利英語文學毫無疑問成了被效仿的典範。毛利文學研究提出了諸多亟待思考的問題,比如文學的社會功能、評判標準,依據族裔身份或情感認同對作家作品予以分類的有效性、闡明毛利英語和毛利想像的獨特性等等。這些問題引發了紐西蘭國內外的廣泛共鳴,促使人們思考毛利人是誰、毛利文化是什麼、毛利文化如何進行傳播和自我調節等,而這些思考也必將推動世界原住民文學文化研究邁向縱深。

相關焦點

  • 紐西蘭毛利文學: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毛利人和毛利文學是殖民化的產物  毛利文學先後經歷了從部落口頭傳統到毛利語書面寫作再到毛利英語文學的演進,文學樣式、存在形態、內涵意蘊、主題聚焦等隨著殖民進程和歷史發展不斷得到豐富。毛利口頭傳統一方面承襲了玻里尼西亞的神話傳說,另一方面又在毛利人遷居紐西蘭後在新環境滋養下添寫了「半是事實,半是傳說」的部落史。在近代地理大發現和與歐洲文明接觸之前,毛利口頭傳統就這樣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獨立自主地更新和豐富著。
  • 「口頭與書面文學及其它--中國與澳大利亞少數民族及原住民文學...
    7月2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主辦,貴州民族大學承辦的「口頭與書面文學及其它——中國與澳大利亞少數民族及原住民文學」學術研討會在貴陽孔學堂舉行。    昆士蘭大學教授、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團長)大衛·卡特,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執行主任克裡斯蒂娜·帕羅林,科廷大學教授、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金·斯科特,太平洋地區瀕危文化數碼資料檔案館雪梨分館館長、研究員阿曼達·哈裡斯,雪梨大學高級講師趙曉寰,格裡菲斯大學高級講師斯圖爾特·庫克;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
  • 保安族除了美麗的腰刀,還有神奇的口頭文學
    保安族的祖先是元朝、明朝(公元13世紀至17世紀)在青海同仁附近駐墾的蒙古人與色目人,到明朝時建立保安城而得名。 保安族的口頭文學主要以保安語為載體進行口耳相傳的,口頭文學是伴隨著保安族群眾的生產勞動,宗教和其他民族活動而產生和發展的,它是保安族群眾進行教育和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形式,長期以來
  • 南非英語文學回眸
    今天的南非有11種法定國家語言,其中主要本土語言都有悠久的口語文學傳統。19世紀初,一些本土語言如祖魯語和科薩語開始了文字化進程。19世紀80年代,以這些語言為依託的進步報刊相應出現,最早的黑人啟蒙思想得到傳播。及至20世紀20年代,一批作家開始使用殖民語言進行創作,南非黑人英語文學自此產生。
  • 紐西蘭運動員的毛利戰舞,紐西蘭的一種傳統文化
    你是否記得,2014年男籃世界盃,紐西蘭在對陣美國隊賽前表演了一段毛利戰舞。大夥們都驚呆了,2018年紐西蘭對陣中國隊也上演了一場,其實挺震撼的,毛利戰舞一直以來是它們的傳統,不輸氣勢,對他們來說,這是神聖的時刻,所以都非常嚴肅,這也是表達對對手的敬意與尊重。
  • 亞洲文學地圖之西亞文學:古代精神傳統的現代兌現
    輝煌,苦痛,沉思,希冀……所有這一切,都映照在從古至今的一部部亞洲文學作品之中。從《羅摩衍那》到《瑪納斯》,誕生於南亞和中亞大陸的恢弘史詩代代相傳,不曾斷絕;從《魯拜集》到《源氏物語》,豐富的哲思與情感在一千年前就被偉大的作家用精妙文字書寫下來;從高銀的詩歌到奧爾罕·帕慕克的小說,傳統與現代,戰爭與民族,都在文學中得到了深刻的關照與省思。
  • 中古時期英語文學文化概述
    諾曼人徵服英國後,英國暫時喪失了統一的標準語言,但沒有喪失其民族語言(英語),直到12世紀末,英語已經成為英國社會各階層人民共同的口語。13世紀開始,用英語創作的文學作品陸續出現,然而法語和拉丁語仍是主要的文學語言;1362年,英王愛德華三世頒布法令規定法庭審訊必須使用英語;1385年,英語代替法語成為教學用語……一系列表現表明14世紀,英語已經確立了在英國生活和社會的地位。
  • 紐西蘭毛利黨建議改國名為「奧特亞羅瓦」
    紐西蘭毛利黨於當地時間14日發布了該黨的一項新政策:在2026年前,紐西蘭應當改名為「奧特亞羅瓦」(Aotearoa),該詞在毛利語中意為「長白雲之鄉」。毛利黨表示,此舉可更好地體現紐西蘭的傳統與文化。對於該提議,紐西蘭首相傑辛達·阿德恩並未明確表示支持。
  • 從「京味文學」到「中國文學」
    這裡談及的城市文學,不同於文學題材指涉的城市概念,後者更多地將城市作為敘述的背景,而前者則強調城市與文學作品更密切的相互關係,強調城市作為重要的敘述對象,直接參與文本構成,並體現寫作者的文化立場與價值判斷。  北京是一座建立了自身文學傳統的城市。  「京味」具有地域與文化的雙重指向  文學與北京是相生的。
  • 畫家黃雲松:他策劃世界文學名著連環畫
    1984年到1988年,「世界文學名著連環畫」從選題提出到完成出版,歷經5年。它濃縮了世界文學史上聲譽最高的60位作家的77部作品,涵蓋歐洲、美洲和亞洲部分。黃雲松說,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加利福尼亞大金礦開採枯竭,故名為「舊金山」,就在此時,紐西蘭發現大金礦,全球為之轟動,故名為「新金山」。2009年,黃雲松遷居奧克蘭,專心致志於學習與繪畫創作,其間對「早期華人淘金事跡」和「紐西蘭原住民毛利族群狀況」作了力所能及的探究,創作了很多有關的歷史題材作品。
  • 蘇格蘭的歷史傳統與文學想像
    他在詩中描寫了他所碰到的這位蘇格蘭高地姑娘;注意到她在使用蓋爾語唱歌;暗示她所唱的是遙遠的歷史和古老的戰爭。對於華茲華斯時代的英國人來說,蘇格蘭是偏遠落後的地區,但同時也是未經開發的原生態地區。英格蘭文化人,包括詹森博士、華茲華斯、濟慈等,都到過蘇格蘭遊歷,或者到那裡休養生息、恢復健康。
  • 毛利人作家依希馬埃拉:比起在英語世界出名,我更重視本國
    威提曾經擔任過14年外交官,在奧克蘭大學任教文學,並是多個文化機構的成員,其中包括紐西蘭電影委員會。而我對自己感到驕傲的是,我改變了大家對什麼是有價值的這種觀點,以前紐西蘭文學的評判按照的都是歐洲的標準,而現在按照的是紐西蘭自己的標準。所以我們做的是對文學進行去殖民化,我們代表的是去殖民的聲音。澎湃新聞:對文學進行去殖民化,怎麼理解?
  • 英美本土學生都覺得難的《英語文學》 杭外劍高卻列為必修課
    正是這兩種不同教育理念的差異,在A-level新開科目《英語文學》身上,顯得尤為明顯。  2012年9月,杭外劍高將《英語文學》設為必修課。今年,首屆修讀《英語文學》的學生畢業。  英國和美國本土得A率都不高的《英語文學》,同行避之不及稱之為「吃力不討好」的《英語文學》,杭外劍高為何執意開設並作為必修?
  • 我校英語教師國際研修班學員「雲遊」毛利文化
    8月21日,紐西蘭毛利族人Marion Kerepeti Edwards女士應邀通過騰訊會議平臺為我校英語教師國際研修班學員展示毛利族群的文化風韻以及語言特色,掀開了這一古老、神秘部落的面紗,使我校英語教師對紐西蘭毛利獨特的文化思想、新奇的教育理念以及厚重的歷史底蘊有了深入了解。
  • 最近很火的「凡爾賽文學」英語怎麼說?
    說起這個最近很火的「凡爾賽文學」,網友總結了三句話:漫不經心地自誇,故作苦惱地炫耀,欲拒還迎地責怪。小學妹覺得網友總結地真的是太貼切了,凡爾賽文學的主要特徵那就是「先抑後揚、明貶實褒」,例如:· Wow, I can't believe that a rubbishy little article like mine had been published in a national news-paper
  • 高考英語作文話題—文學與藝術(高考英語寫作亮點句型+高級詞彙)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高中英語>正文高考英語作文話題—文學與藝術(高考英語寫作亮點句型+高級詞彙) 2020-03-18 14:27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市民文學」與「市井文學」辨
    多數研究者在使用「市民文學」概念時,認同它是伴隨市民階層興起而出現的文學類型。歐洲中世紀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階段時,市民階層登上歷史舞臺,隨之出現了表達市民階層思想情感的敘事詩、諷刺喜劇、通俗小說等文學形式,以人本主義的思想光輝逼退了中世紀的黑暗和蒙昧,推動了文藝復興的來臨。
  • 莎士比亞書店:巴黎英語文學最活躍的地點
    這是一個社會主義的社區,只是看起來像個書店  文/傅楚楚 圖/傅楚楚(發自巴黎)    標籤:這是一個社會主義的社區,只是看起來像個書店  從外表來看,莎士比亞書店好像和任何一家陷入沉思般的古老書店沒有區別,但這裡卻是巴黎英語文學最活躍的地點,甚至被譽為英語世界文學青年的庇護所和烏託邦,因為在喬治·惠特曼經營書店的一生中,收留過
  • 答遠人問:口頭有障礙,要用筆頭彌補∣《文學青年》田耳專號
    這個既是自然,又並不引人關注的小小行動,總是讓我體會到田耳心中的很多東西。沈從文不需介紹,熱愛沈從文的也多,但更多人的熱愛方式是去讀他的書,田耳的方式是不僅讀書,而是去年年祭拜。只要想起田耳,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像他去祭拜的畫面。這是一個人內心最大的謙恭表現。
  • 叢書:東瀛藝術圖庫之《日本文學》
    ★《日本文學》以圖文形式,介紹自遠古至近代日本文學發展的歷史,以展示日本文學的發展歷程。全書深入淺出、頭尾俱足,來龍去脈、應現全身。  ★《日本文學》圖文並茂,知識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通俗性與藝術性兼顧。  【作者簡介】  唐月梅,日本文學研究專家、翻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