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香港特區政府危急時刻「輸血」國泰航空背後)
一直以來,香港機場是亞洲重要航空交通樞紐。香港國際機場連接全球約220個航點,超過100家航空公司在此運營,每天提供逾1100班航班。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坦言,此次特區政府決定在關鍵時刻出手搭救掙扎在生死邊緣的國泰航空,主要是為了捍衛香港作為亞洲區內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位於大嶼山的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及第三大繁忙的客運機場。去年客運量約為7500萬人次,貨運量為全球第一。但受疫情影響,香港機場的旅客人數出現斷崖式下跌,由去年12月的571.5萬人次下跌至今年3月的57.6萬人次。
貿易和物流是香港的支柱行業,接近每年3.7億港元的貨值。在機場就業的香港市民高達7.3萬人,而非直接聘用的人員也高達5.6萬人。整個香港有超過80萬人的生計都是倚仗香港國際機場產業鏈。因此,幫助國泰航空渡過危機,對於香港數十萬市民的就業以及整體經濟的發展,背後的意義毋庸置疑。
作為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疫情對國泰航空的業務帶來空前的挑戰。作為一家擁有74年歷史、以香港為基地的航空公司,國泰航空佔香港國際機場客運量57%、貨運量佔41%,對於香港航空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陳茂波坦言,在全球航空業處於冰封之際,國泰航空無法在商業市場獲得融資支持,因此主動向特區政府尋求支援。
國泰航空主席賀以禮在6月9日的記者會坦言,此次規模達到390億港元的資本重組方案,是國泰航空唯一可得到的計劃,疫情對全球航空業構成衝擊,全球對航空業的貸款及定息市場已關閉。如果沒有特區政府對國泰航空的投資,國泰航空將被迫倒閉。
為何以土地基金投資?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披露的資料顯示,政府將通過土地基金進行此次投資。為何選擇以土地基金形式進行投資,而非類似香港海洋公園的做法,通過向立法會申請向國泰航空注資?
陳茂波坦言,立法會審批這些項目,作為議員本身的職責需要問不同問題,國泰航空作為上市公司,兩大大股東太古、國航都是上市公司,此次的投資涉及很多價格敏感信息,目前這種處理方法在合理機制下,確保政府資金得到合理運用。
21世紀經濟報導翻查資料顯示,土地基金由臨時立法會於1997年7月1日決議通過成立,以接收和持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土地基金在扣除開支後的所有資產,包括所有應收帳項。1997年7月1日特區政府成立,淨值1970億港元的「特區土地基金」移交特區政府。香港金融管理局獲財政司司長指示,負責管理基金資產的投資。
1998年11月1日起,土地基金的資產與外匯基金合併,並作為外匯基金投資組合的一部分管理。兩個基金合併後,土地基金仍是一個獨立的政府基金,與財政儲備中其他基金的管理方式完全相同,也存放於外匯基金內。根據最新立法會文件顯示,「土地基金」目前結餘約為2200億港元。
據悉,此次香港政府共投資273億港元,其中70%即195億港元用於認購優先股,其餘78億港元為過渡性貸款。除政府投入外,國泰股東亦以供股籌集117億港元,國泰航空重組集資規模達到390億港元。陳茂波透露,此次投資項目預期內部回報率為4%-7.5%,相比過去6年投資外匯基金的投資回報率3.7%更高,符合土地基金取得合理投資回報目標。
首次向私人公司注資
事實上,這是香港特區政府首次為私人公司注資,此前獲政府注資的香港海洋公園是一個法定機構,成立的目的是要將海洋公園作為公眾康樂及教育公園管理,並以自負盈虧的形式運作。
香港航空此前也出現財務危機,特區政府為何並未出手?陳茂波回應表示,雖然兩家航空公司出現問題,但性質不同,香港航空財務問題已經持續相當長時間,而國泰航空在疫情前有盈利,全球疫情令航空業停擺,受到前所未有打擊,市場失效,國泰佔市場比例大,對香港航空網絡發揮作用大。
同時,他表示,政府此次決定注資的準則,要減低關鍵行業系統性風險,保住香港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香港作為區內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面對很大競爭。2018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明確指出香港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聯繫內地與國際,這肯定了香港的地位,給我們更大的空間,開拓更多的航權。」
相比其他國際航空樞紐,香港航空業高度依賴國際航班。「其他航空公司,即使國際航班停止,還可以營運國內航班,然而疫情打擊下,國泰航空的營運幾乎完全停頓,運載率暴跌了97%-99%。」陳茂波表示。他坦言政府的主要考慮準則是確保系統性重要的關鍵行業的公司營運。
他透露,特區政府此次的注資將是一個中期投資,時間跨度約為三年以上,「疫情過後,業績得以改善,儘快償還貸款。這點在優先股的股息設計上亦可以看到端倪。」此次特區政府認購的優先股的股息前三年為3%,其後為5%、7%、9%,越晚贖回成本越高,特區政府希望恢復正常業務,儘快償還債務。
此外,特區政府將派兩名觀察員列席國泰航空董事局會議,確保政府的權益,直至國泰航空償還所有融資及贖回優先股位置。但觀察員沒有投票權,不會幹涉國泰的日常運營,將由資深、經驗豐富的法律、商界人士擔任。
國泰「迫降」
國泰航空是香港第一家航空公司,同時也是全球排名第八、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在香港的市場份額高達80%。一直以來,國泰航空主要針對高端商務客,打造「高富帥」的品牌形象。然而,近年來,隨著亞洲廉價航空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起,不斷蠶食傳統航空公司的市場份額,國泰也有些堅持不住了。
事實上,國泰航空的業績在疫情發生以前已經深陷泥潭。2016年開始,國泰航空出現連年虧損的窘境,兩年內合計虧損18.34億港元。在2018年短暫扭虧為盈後,受到香港社會衝突影響,國泰航空在2019年下半年已虧損4.34億港元。
同時,過去數年,由於過度對衝油價,一度導致國泰航空的業績遭遇滑鐵盧。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翻查資料顯示,國泰航空在2014-2017年的四年期間,因燃油對衝合約導致的虧損竟然高達241.7億港元。
此外,運營成本高於其他競爭對手亦是國泰航空的一大軟肋。根據國泰的年報顯示,國泰全球聘用逾3.4萬名員工,香港員工佔2.8萬人;整體員工開支佔集團營運開支19%。集團今年分別於3月及4月宣布關閉溫哥華及美國所有外站,裁減433名機組人員。
國泰航空目前主要的業務包括經營定期航空業務、航空貨運、航空飲食及航機處理,旗下子公司包括國泰港龍航空、香港快運航空(HK Express)、香港華民航空(Air Hong Kong)及香港機場地勤服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