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月,哈羅單車在今年迎來第二次漲價,從8月9日起,調整為每30分鐘1.5元,相比於此前30分鐘1元上漲了50%。
對於共享單車的價格上漲,業內人士表示共享單車行業曾經燒錢補貼大戰已經結束,活下來的單車企業,為了生存,普遍上調價格,這是共享單車進入下半場發展的必然要求。
共享單車盈利的核心是每天車輛的使用人次,通過車輛投放、維護、服務等運營能力的提升不斷的提升車輛的使用頻次,即使單次收費價格略低,也可以實現盈利。
但是,單車這個東西實在是同質化嚴重,憑服務來實現差異化或者說提升客戶黏性實在太難。
在經歷了燒錢大戰和洗牌大戰之後,共享單車迫切需要盈利,所以漲價是必然趨勢。
今年3月,天氣逐漸回暖,受季節性影響的共享單車行業又將迎來「春天」,隨著用戶騎行數量的快速增長,便有了今年第一輪調價。
3月21日,小藍單車率先調價,將起步價調整為15分鐘1元,時長費調整為每15分鐘0.5元。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摩拜單車、哈羅單車在北京地區實行漲價。
在第一輪漲價之後,7月26日摩拜單車在上海、廈門和廣州等城市宣布計費又出新規則。
8月9日哈羅單車的計費規則實施後,也將是今年的第二輪漲價。
共享單車在接連幾次漲價,雖然漲幅金額並不高,但每次調價總會觸碰市場神經,引發不小的熱議。
藉助共享單車出行的消費群體多數還是價格彈性高的人群,對這些人來說,共享單車並不一定是剛需。一旦提價帶來的收益抵不住因為價格敏感而流失的消費力就會得不償失。
不少網友發表了各自不同的意見:有部分用戶說可以接受,也有用戶表示到了騎車比坐車更貴之時,只有轉而乘坐公交車出行了……
共享單車漲價就可以盈利嗎?要想實現盈利,僅僅靠漲價是不夠的,關鍵還是要實現精細化運營,提高單車使用壽命,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