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摩拜、小藍車、哈羅單車紛紛漲價,其中哈羅單車漲價直接翻倍,從每小時2塊漲到4塊。這哪是我騎車?明明是它騎我嗎!
共享單車為什麼漲價呢?不賺錢唄。共享單車前期投入大,維護成本高,除了收租金外,盈利模式並不清晰。其中小藍車更因資金鍊斷裂被滴滴託管,OFO小黃車至今仍陷押金門。既然虧損那麼嚴重,1次漲個0.5元錢、1塊錢,有什麼意義嗎?
當然有意義,據哈羅單車創始人表示,單車騎行1次,折舊0.6元、運營成本0.3元。只要騎行單價能超過1塊,原則上就有利潤可賺。而全國目前有1000萬人在使用共享單車,能賺多少自己算算。
那麼共享單車漲價背後,誰才是最大的贏家呢?應該是OFO退押金的用戶。雖然目前仍然有1600多萬人在排隊,但漲價就意味著更多的收入進來,大家的押金就有盼頭了。
其實不僅是共享單車,很多共享經濟產品的價格都在上漲。包括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等等。深圳一家充電寶創業公司,也將部分區域的充電寶價格上漲了一倍。過去深圳大多數共享充電寶都是1小時1元,現在都漲到2元。廣州一家共享雨傘公司,過去都是押金使用,而且1天之內免費,現在調整為免押金,但是每天租金變為1元起。
很多公司表示,1元的租金已經遠遠不能支撐公司的日常運營開支,所以只能漲價。就拿共享雨傘來說,線下維護投入佔整體支出的80%,而且雨傘的損壞率十分高,大部分需要經常更換。
而共享單車的成本則更加高,首先從自行車的供應來說,每輛車的造價成本就足夠公司很長時間收回。其次,單車每天流動性特別大,很多車輛都分布不均,這就需要管理人員定點將他們整理到一起。另外,單車的維護成本也相當高,車輛的破損和置換,都要重新返廠或者返到固定維修點進行維修。有的損壞嚴重的,甚至都不能再投回到市場中。
其實現在的共享經濟已經變成了租賃服務,完全就是靠租金獲利。過去很多共享單車的創始人都認為,抓到的流量和粉絲越多,其價值越高。很多著名資本投資人也認為,這些共享經濟存在很大挖掘空間,給了這些公司多輪創投資金。但其實後來發現,共享經濟抓住的粉絲很難變現。流量廣告、用戶信息變現、押金方式,全部嘗試過了,均以失敗告終。
而現在共享公司,不得不以提高價格的辦法,以求生存。但是很多用戶表示,這樣的出行成本實在太高,一輛自行車騎行一般騎行時間都在10分鐘-30分鐘之內,4塊錢的價格未免太高。大概用個幾十次,都夠買一輛自行車了。不過這些錢至少讓一些共享單車的公司有點收入來源,我們的押金也就有了盼頭不是嗎?
對於共享單車的命運,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