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深入貫徹「四個走在前列」的要求,落實江門市委市政府《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由廣東省時代公益基金會、五邑大學、開平市文廣新局、塘口鎮人民政府主辦 ,開平市倉東文化遺產保育與發展中心、 開平市文物局承辦的「時代中國——倉東保育:鄉村振興與文化遺產活動周」在倉東村隆重舉行。
開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顏海娜同志(左7)與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一起響獅開幕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遵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此次活動周的目標正是「以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為基礎,以社區和諧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為目標」。開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顏海娜同志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開平市將繼續大力支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顏海娜常委致辭
塘口鎮勞海源鎮長歡迎五湖四海的嘉賓
廣東省時代公益基金會陳可珺副秘書長致辭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譚金花副教授致辭
譚金花副教授、時代基金陳可珺副秘書長(左1、2)等一起擊鼓開幕
作為活動周舉辦地,倉東村本身就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典型案例,在行業內享有盛名,是一個集建築遺產保護、社區營造、文化傳承發展為一體的鄉村建設計劃。據五邑大學副教授、倉東計劃理念發起人譚金花博士介紹,倉東村是謝姓族人自新會遷入開平的始居地,繁衍至今約26代,居民大多僑居海外。2011年以來,政府、學者、村民和港澳同胞合力對傳統祠堂、村居和碉樓等建築進行保護性修復,發掘、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活化社區生活。2015年,倉東遺產教育基地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2017年被國家旅遊部評為全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2018年被文化與旅遊部認證為港澳青少年遊學基地,為唯一獲此殊榮的民間機構。
此次活動以「鄉村振興和文化遺產的保育與活化」為主題,得到開平市博物館、開平市文化館、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蓬江區社工協會、蓬江區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等單位協辦,活動周內容包括專家講堂、田野工作坊、非遺體驗、歷史展覽、鄉村音樂會等薈萃臺灣、雲南、福建、北京、廣東等多地社區營造、文化遺產保護和鄉土文化保育等領域的深厚經驗。美國著名攝影家、臺山後裔劉博智的《古巴唐人》攝影展,將大洋彼岸的古巴華人一百多年的命運,以影像的形式帶回碉樓與祠堂的歷史空間。活動主辦方還特邀資深鄉村營建師舉辦工作坊,向來自全國各地的150多名學員貼心傳授社區營造和文化遺產保育與活化的經驗。
此外,活動充分運用鄉村場地,村前的榕樹頭、稻田邊也變成嶺南古琴、廣東高胡、粵曲等民間藝術的展示舞臺。赤坎煲仔飯、廣式明火燒馬岡鵝、馬岡瀨粉、赤坎豆腐角等本土傳統美食也為活動增色添味。來自北京、香港、臺灣、山東、湖南、江西、福建、雲南等全國各地、大灣區黨政機關、學界、企業和社會各界人士150餘專家學者、實踐者與本地村民共聚一堂,探討新時期鄉村振興道路。
開平灰塑製作
非遺傳承人展示灰塑作品
非遺傳承人製作鎮濠泥雞
國鋒民間技藝館與參會嘉賓一起交流
嘉賓品味鄉村煲仔飯
傳承文化,國鋒民間技藝館前來助陣
譚金花表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鄉村振興是一項需要善意和耐心的複雜工程,社區營造極為重要,人民安居樂業,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傳承才是鄉村真正的復興。臺灣大學城鄉所基金會宜蘭分會陳育貞會長表示,本次活動周報名一天就超額,說明各界都非常關注鄉村建設,此次活動周與其說是一次總結,不如說是一次召喚和邀請,形成眾多同行者共同投身鄉村建設、鄉村文化保護大業。
據了解,借著廣東省時代公益基金會與倉東遺產基地合作的「時代中國-倉東保育:田埂花開計劃」的進一步開展,倉東遺產教育基地將以更大的力度向公眾推廣鄉村遺產保育的知識,通過講座、遊學、工作坊等形式傳播國內外成功的文化遺產保育理念和方法,為鄉村振興培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