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王豔麗:如何煉成合作、有溫度的法務BP?先拆掉你思維的牆

2020-12-20 CCA公司法務聯盟

作者:法盟WeLegal峰會

本文根據王豔麗在2020法盟WeLegal·中國峰會的分享整理

每次向別人介紹我來自米其林時,90%的人會問我:「你是賣輪胎的,還是開飯店的?」接著50%的人會繼續問「如果到米其林三星餐廳吃飯的話,報你的名字打幾折啊?」這時候我總會有點小窘迫,因為我不喜歡讓朋友失望。

米其林是一家輪胎企業,120年前,米其林創始人發現一個問題:使用米其林輪胎的司機每次都為吃什麼犯愁,於是米其林開始對餐廳進行評級,並做成了一個地圖,也就是現在的米其林指南,免費發給司機,在品牌知名度提升的同時,也讓顧客和我們之間的黏性變得越來越高了。但是為了確保這種評級本身的獨立性和客觀性的,所以我們不收這些餐廳的錢。正因如此,作為米其林員工的我是沒有任何折扣的。

對米其林進行介紹,是因為它暗合了我今天分享的關鍵詞「跨界」。企業可以通過多元化的經營,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空間;我們每個人也可以通過跨界,不斷地探索和挖掘自己的可能性。當法盟的王總找我讓我分享一些東西的時候,我很忐忑:如何從我那略顯單薄而平淡的職業生涯裡提煉出一些和其他分享嘉賓不一樣的點,給到大家哪怕一點點小小的幫助?畢竟大家都是犧牲了自己周六的休息時間,冒著生命危險來這裡聽分享的。想來想去,可能可以說說自己那兩年「出軌」帶來的思考吧!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2018年我從法律轉到了人事,後來在人事的末期負責人事工作的同時,也分管法律工作,疫情之後我加入米其林重新回到法律的崗位。如果說我有什麼變化,肯定是有變化的。因為來到了新崗位,就有了新的工作內容,有了新的挑戰,混的圈子也不一樣,每個人和我說話的方式也不一樣,思維方式也不一樣,就連我微信裡關注的公眾號也都不一樣了,所以變化一定是有的。說得務虛一點,我覺得可能當時做法務的時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後來做了人事再看當初法律的工作,就會覺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今天我又回來了,看山又是山了,看水又是水了,但是此山已非彼山,此水也已非彼水。

如果要給在座的各位年輕的法務小夥伴什麼建議的話,我覺得在大家的有生之年,如果有機會,爭取來一次轟轟烈烈的「出軌」。但是Emi倡導的「出軌」,正如兩位會長說的一樣,我們要的是不忘初心的「出軌」。我們的初心就是:每次積累的經歷和經驗,都要讓我們自己不斷地變得更加包容和開放,讓我們和他人之間有更加多的賦能和共同成長,使這個世界因為有我們的存在而發生哪怕一點點的改變,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如果能夠成功地做到這樣的「出軌」就非常棒了,但是問題是「出軌」也是要有機會的。在座也有一些創業者,企業當它花錢僱傭一個人的時候,大多數公司都希望立即產生價值,馬上看到結果,只有極少數的真正以人為本的公司,比如像米其林這樣的好公司(這是第二次廣告時間,我保證今天最多不超過三次廣告),它會覺得人是一種資源,一種資產,不僅僅是成本和費用,它願意給員工創造一定的機會,只要你有意願,就讓你把全方位的勝任力都能提升起來,它會特別鼓勵各個部門之間進行轉崗。但是,如果你沒有轉崗的機會怎麼辦?我覺得,至少時時刻刻要準備著進行精神上的「出軌」。我怎麼定義精神上的「出軌」的呢?今天的主題是拆掉思維的牆,學法律的人,多多少少在我們的思維當中有一些小小的牆是放在那裡的。我們覺得自己好不容易考進法學院,很多都是省市的狀元,好不容易考出來中國最難的一門考試司法考試,我們覺得自己是一個專家,我們非常享受那種別人什麼都不懂,跑到我們這邊來讓我們幫著解決問題的快感,這是非常驕傲的情景。但是我覺得,法務不應該只是沾沾自喜於一個高冷專家的形象,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有溫度的解決方案的提供者。這個解決方案不僅僅只是進行法律風險的分析以及提出法律的建議。每次提出建議前,要去想當它落地了之後,對於這個公司的人事物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它和這個公司的發展階段,以及這個公司的戰略,和這個公司的文化是不是具有高度的適配性。我們往往會發現,同一個事情,在不同公司應對的方案是不一樣的。一招武功走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沒有最佳的解決方案,只有最適合的解決方案。這個社會唯一的解決方案不存在了,我們需要多元化的解決方案。聯想到我們和乙方律師的關係,我們在選擇乙方律師事務所的時候,比如一家紅圈所,它什麼都能做,今天我找反壟斷的律師A,明天可能找併購律師的時候,就要找B律師。但是,人和人的信任不是那麼容易建立起來的,我每次都要去嘗試,可能還會有風險。另一種合作方式是什麼呢?這家所裡有唯一的一個聯繫人,Ta響應速度非常快,溝通能力非常強,即使Ta只是做勞動法的,但是我把所有問題扔給Ta,Ta都能通過內部關係的協調,給我一個一站式的解決方案。我相信大多數的法總都會和我一樣,會選擇第二種合作方式,因為更有效率。

反觀公司內部,我們的客戶會對我們有什麼樣的需求?現在社會已經不是按專業劃分的了,而是圍繞著一個又一個的挑戰,和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組織起來的。當遇到這樣的挑戰的時候,他不會想你到底是律師還是做人事的,他希望你能夠給到他解決問題的一把鑰匙,是一個綜合的解決方案。怎麼做到它?我給大家帶來一個BP的概念,BP就是Business Partner,就是業務夥伴。我相信大家會在公司內部聽到HRBP的概念,的確,這個概念就是來自於人事領域。1997年,有人在媒體上炮轟人力資源部門,說人力資源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不要這個專業了,但是戴維尤裡奇撥亂反正,重新引導了討論的方向:與其討論這個專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不如去討論用什麼方法來提升這個專業的價值。他提出,要把人力資源劃分成為COE專家中心,進行方案的設計和政策的制定,SSC是共享服務中心,解決一些事務性的、流程性的事情。最出彩的是HRBP,把人事放到業務部門中去,和業務部門協同作戰,確保人力資源政策的落地,賦能業務部門。很多公司在1997年之後開始推行人力資源三支柱模型,使得人力資源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使得HR成為CEO非常重要的左右臂膀和戰略合作夥伴。再難的事情,只要用對了人,有好的組織和組織能力,戰略就能夠落地,沒有對的人,什麼都是假的。

其他專業有沒有用相同的組織方式呢?我跟好幾位人力和獵頭朋友溝通過,傳統企業有這個BP的很少。但我看到過海爾,它一直在組織變革方面走得非常超前,甚至他們設計出來的人單合一都變成了一個英文單詞了。海爾當初提出拉通後臺,設置了法務BP、人事BP、戰略BP、財務BP,拉通他們是為了賦能一線作戰部隊,讓他們能夠自管理、自組織、自激勵。但是,大多數的傳統行業都沒有這樣的設置。在招聘平臺,我看見滴滴、美團、字節跳動都有法務BP的設置,可能是因為網際網路企業本身在一個紅海的行業,競爭非常激烈,需要所有部門,不僅僅是業務部門,都要有快速的反應機制,所以這時候就希望所有部門都應該往前端走,下沉到前端,和業務部門緊緊捆綁在一起。我自己的觀察是,法律專業本身相對比較保守,我們在管理上還是有一定的落後,所以組織演進的速度也相對比較緩慢。我們一直在說一定要和業務非常貼近,這是政治上非常正確的話。但其實我們真的理解它和做到了嗎?當我們天天只是坐在辦公室裡面,我們聽不到炮聲的。往往都是業務部門有一個需求的時候,跑到辦公室希望我們分析一下這個事能不能做,我們不是推著業務往前走,而是被動地被業務部門拉著往前走。

我們暫且把法務專業放一放,我們來看一看,在商業社會中,什麼樣的公司能夠勝出?首先當然是要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然後還要超越消費者的期望,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一百年前,福特問消費者:你們最想要什麼樣的交通工具?消費者說:我想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馬。但是福特知道他要的不是馬,他要的是能夠滿足他「跑得更快」的需求的一個產品,這個產品可能是馬、可能是汽車、火車、或者飛機。所以,不能只是就問題談問題,我們要深挖需求。如果沒有福特深挖消費者的需求,我們今天可能都是坐著「馬車」過來開會的。回到法務部,我們覺得自己是解決問題的高手,問題來了立馬解決問題,但有時並不知道對方真正的需求在哪裡。高總今天的分享對我這個觀點是一個非常好的闡釋,一輛寶馬車引發的慘案,高總並沒有只是局限於解決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就是買寶馬車,他挖出了領導的真實需求是「我的領導想有一輛進口的車」,這是他真實的需求,最後實現了這樣的需求,獲得了非常好的結果。我覺得挖需求比解決問題重要得多。

如何做到?有兩點:任正非老爺子說「讓聽得到炮火的人做決策,讓聽得到炮火的人呼喚炮火」,這是對業務部門提的要求,讓一線的業務部門去聆聽和及時應對商業社會的瞬息萬變。但其實,後臺部門也是一樣,我們需要能夠擼起袖子、捲起褲管,深入前線和業務部門一起投入到戰場上去:誰是我們的競爭對手?競爭對手的優勢是什麼?我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怎麼樣可以幫助業務部門擴大銷量、開拓市場、提升我們的利潤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這個事情不僅僅是幫助業務的,其實是幫助我們自己成長,因為我們有了更加多維的思考方式。

除了和業務部門的賦能關係,更重要的是我們和客戶之間的關係。高總也提到客戶導向,我做法律的時候,我們公司的人事對法律部進行勝任力的評估,提到customer focus維度,當時我覺得法律部的客戶嘛就是內部客戶咯,但是後來做了人事,我覺得我們的客戶不僅僅是內部客戶,更應該是我們的終端客戶。公司之所以有存在的價值,是因為客戶被放到了我們心中,所以我們要到一線去聆聽客戶。分享一個例子,我的好朋友她在一家知名的空調企業做法務,這是一家文化和價值觀很正的好公司,她們認為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是自己長期的合作夥伴,包括員工、經銷商,甚至包括空調售後維修服務的外包商,都是長期的合作夥伴。有一年冬天,她們去賦能這些中小企業,給到他們培訓。當她看到這些中小企業老闆的手,一看就是長期勞作的勞動者的手,大冬天修空調的人自己開不起空調,她頓時有一種「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的感觸。因為有了這樣的感觸,她覺得可能當時對外包商的要求,法律上的要求、合同上的要求、規章上的要求都太高了,即使外包商閉著眼睛籤了合同,也不一定真的能做到。所以她花了很多個人的時間,做了一些定製化的培訓,把很多合同規範重新做了調整。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當我們摒棄了辦公室裡那些一刀切的解決方案,來響應我們的客戶時,這些人才是我們真正的長期的合作夥伴。正是因為我們深入到一線之後,才會成為一個有溫度的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同時,這裡用到的是彈性思維,而不再是邏輯思維。邏輯思維讓我們制定規則,遵守規則,但是彈性思維卻能夠讓我們打破規則,開啟新的世界。

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本文版權歸文章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僅供學習參考之用。如需轉載、節選,請聯繫作者授權。本文不用於商業用途,僅為學習交流之用,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智慧財產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2020法盟WeLega 中國峰會|讓法務「打出王炸」的秘訣都在這了!
    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總法律顧問郭俊秀就疫情防控給企業法務的四點提示:未知事物是最大的風險、專業操守和實事求是、透析疫情人性,完善法律制度、整體觀與前瞻思維。王豔麗米其林中國區總法律顧問// 拆掉思維的牆——做合作、擔當、突破、有溫度的法務BP米其林中國區總法律顧問王豔麗分享了從法務到人力資源再到法務的跨界能不斷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 薦書丨拆掉思維的牆(套裝9冊)-「享書社」
    #享書社個人成長#拆掉思維的牆(套裝9冊)拆掉思維裡的牆 你只是假裝很努力 別再說你沒時間:練好職場基本功 思考的力量 成為你想看到的改變 邏輯工作法 把碎片化時間用起來 別再用勤奮掩飾你的懶惰 少做一點不會死《拆掉思維裡的牆》編輯推薦啟發1000000位讀者更新心智模式,幫助10000000人成長為自己的樣子
  • 拆掉思維裡的牆,成長為自己的樣子
    當我們像走入一片黑暗看不到曙光的時候,是因為我們看不到曙光,還是曙光不存在,這可能都是需要我們去深度思考的問題,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呢,是拆掉思維裡的牆。拆掉思維裡的牆是一本暢銷書,很多人看這本書之後都很有啟發和收穫,這本書的第1章講的是安全感的問題,講了一個特別現實的問題,買房那麼我們買房的原因是什麼?
  • 《拆掉思維裡的牆》:不做安全感的奴隸,讓有趣的生命撲面而來
    你需要閱讀這本書,拆掉思維裡的牆,打開夢想的窗,走出生命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 新東方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徐小平人們經常羨慕別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時運不濟,遇人不淑。其實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 《拆掉思維裡的牆》:你的心智模式,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你是否認為堅持就會成功?你是否相信星座決定命運?你是否覺得有錢就等於幸福?如果你的答案都是「yes」,這本《拆掉思維裡的牆》也許適合當下的你讀一讀。這是一本融合了心理學和職業規劃為一體的書,作家畢淑敏評論:「這本書,你讀的時候會充滿興趣,合卷之後會引發思考。本書中所闡釋的觀點和豐富的事例,我相信會在某一個點上觸動心靈,甚至會改變你生命的軌跡。」
  • 拆掉思維中的牆,你才能控制好成本!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在我們的思維裡面,成本明細表裡列出來的成本,只要和以前相比變化不大,沒有明顯的上升,就相當於有效地控制了成本。但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往往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並不是說成本沒有明顯上升就是正常的,很有可能在某個環節甚至整個流程中存在著某種浪費,而且這種浪費是長期存在的,每個月都會有,以至於我們忽略了它。
  • 《拆掉思維裡的牆》:安全感我們一生都在尋找,它是我們需要的嗎
    今天把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看完了,我們該拆掉思維裡的哪些牆呢?古典老師說:我們最應該拆除的是牆是安全感的牆。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尋找安全感。小時候離開媽媽去上幼兒園會哭,是因為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缺乏安全感。上學後和同學關係不好,會難過,因為沒人玩,很孤獨,沒有安全感。成績考不好,會害怕,擔心考差了,父母不開心,會不喜歡自己。
  • 「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可以這樣做!
    然而,在這個社會環境和經濟都陷入不確定性的21世紀20年代之初,我們需要一些突破思維定式的認知和嘗試了,因為一切決策都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那麼,我們認知的來源是什麼,這些認知又如何影響我們做出領導性決策呢?本文,我們為你介紹四種新的認知方式,並且探討這些認知方式如何影響決策,從而提供一些指導性建議。
  • 《拆掉思維裡的牆》:單身時,不要只和結婚的人談戀愛
    開篇之前先問一個問題:人生有幾種活法?很早以前有個放羊的娃給出答案:人生就是放羊,娶媳婦,生娃,過日子,然後看著自己的娃長大,再重複自己的樣子。但是越長大越知道,那是一種被思維和環境困住的人,真正的人生是有無限種可能。一,不要只和結婚的人談戀愛。
  • 換一種想法,拆掉思維裡的牆
    也許,這種削尖腦袋往套中鑽的動機和想法本身就是一個圈套,或者說是一堵圍困人生的牆吧。仔細想想,人又不能沒有一點東西將自己套牢。過於自由,心裡就空落落的,魂不守舍,食不甘味,這種那種的孤獨就要來吃咬人。人不是被這個套牢,就是被那個套牢,一套接著一套,徹底的「孤鬼兒一個」是不可想像的。有種說法是不錯的:凡是活人必然是套中之人。人生不應該有太多的勞累與負荷。
  • 拆掉思維裡的牆,專業中醫人是時候鍛鍊產品思維了
    」 ■口述 | 黃藥師 撰稿丨遠志 中醫館為什麼要有產品思維?以及如何運用好產品思維。 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看看兩個例子: 奧迪和奧拓,同樣都有發動機,但為什麼奧迪比奧拓貴?
  • 《天才主廚的絕對溫度》米其林三星主廚成長記錄,高手這樣開餐廳
    《天才主廚的絕對溫度》 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是一本米其林三星主廚的傳記,叫作《天才主廚的絕對溫度》。摘星米其林這麼難的事情,米田肇究竟是怎麼做到呢?答案是,靠數學思維。數學思維很多人都有,但很少有像本書的主人公米田肇那樣,事事都用數學分析到極致,這便拉開了差距,讓他成了法餐高手,摘得米其林三星。他的極致到什麼程度呢?米田肇做菜,會精確到那一秒的烹飪時間,那零點一度的溫度,這也就是題目中提到的「絕對溫度」。
  • 那些牛人的結構化思維是如何煉成的?
    其實,結構化思維不僅價值度高、而且可培養度也很高,值得我們刻意訓練。如果你按照本文的方法,沒能提高,放馬來找我。一、結構化思維比你想像得重要一萬倍下圖有15個數字,我需要你在3秒鐘內看完並記住它們,試試?
  • @上班族,優秀的便當是如何煉成的?
    @上班族,優秀的便當是如何煉成的?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一份優秀的便當是如何煉成的」?一餐一世界,一食一匠心。一份營養合理、優質精良的便當,應具備以下條件:1、食物多樣是關鍵。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搭配和過量的攝入。
  • 米田肇的數學思維:只花1年5個月,晉升米其林三星餐廳創紀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味,都有自己認為好吃的標準。對於去國外或者異地想要品嘗美食的人來說,普通的消費者可能會去看類似大眾點評的網站,而百般挑剔的食客則會去看米其林餐廳指南。主廚還謙虛的說:鑽研透了米其林的評星套路,按照評審員的喜好,看碟下菜,做出了符合米其林標準的三星菜餚。然而,日本有一個主廚,僅開業一年零五個月時間,就拿到了米其林的三星標準。相當於別的主廚還在坐汽車,他坐的是火箭。
  • 美食科學家如何像「做產品」一樣打造米其林三星餐廳
    原標題:美食科學家如何像「做產品」一樣打造米其林三星餐廳|獨家專訪摘要:布魯門塔爾認為,食物世界就跟科學界、技術界、娛樂業、休閒業一樣,都遵守同一條原則:只要你的觀點真正關乎產品細節在前兩篇《時尚是怎樣煉成的:湯姆·福特的藝術和商業之道》及《傑西卡·阿爾巴:好萊塢花瓶如何打造獨角獸公司》後,在第三篇專訪中,讓我們看看著名大廚赫斯頓·布魯門塔爾如何美食上升到打造產品的高度。購物中心或是甜品店裡冰淇淋的「仙氣繚繞」,或許是大多數中國人對於「分子料理」的第一印象,而早在進入中國前,「分子料理」作為一種美食界的黑科技已在全世界的高檔餐廳中流行起來。
  • 一年時間打造米其林三星,壽司之神之後的大師煉成之道
    最了不起的是,米田肇的店從開店到獲得米其林三星認證,僅僅用了1年5個月的時間,他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先看看他的經歷:1、學習練基礎米田肇25歲辭職去學法餐,在學校時候他每天晚上會花一兩個小時,把當天學的內容重新整理,畫出示意圖,後來形成了有15釐米厚的筆記,而且全是他自己的歸納和心得。
  • 有一種思維法則叫黃金圈思維
    在與人合作中,別人第一印象根本不會關注你是做什麼的,他更感興趣的是你能幫他解決什麼問題。思維方式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人們喜歡跟自己信念形同的人相處,因為信念可以讓人從「情感」上互相認同,最後達到共鳴,但是從合作層面,多數人表達一件事情或者中心思想的時候,會先把「底牌」亮出來,最後效果也就收效甚微。
  • 歷練成王,森林之王是怎樣煉成的
    歷練成王,森林之王是怎樣煉成的 密林之中危險重重 內心的弱點化作狼影潛伏其中 軟弱與急躁、冷漠與孤獨 獨自踏上成王之路的少年 到底會如何面對這些歷練?
  • 文信系列--德國品位是如何煉成的?
    在王總看來,關總近40多年只做一件事—向國內介紹德系設備,提升了中國家具整體競爭力。帶出去(國外)考察、賣標準設備、服務本地化,關總把設備銷售做出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度。王總的六點設備經唐明輝:文信與豪邁的正式合作在04年,是從一臺封邊機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