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炮火,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皇帝也被推下了神壇。在歷史長河中,一個朝代的更迭滅亡後,它的軍隊也必然會或被消滅或被改編。但是,清朝滅亡後卻存在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到了1987年還有一支清兵存在,令人匪夷所思。那麼這支清兵為何會存在這麼長時間呢?
得以保存的百萬大軍
自從吳三桂降清,清軍入主中原以後,歷經接近三百年的統治。清王朝雖然在滅亡前,整個體制早已經落後腐敗不堪,但是在史書上的評價,清王朝所有的皇帝裡面並沒有出過一個昏君。
在初期,順治到乾隆幾朝皇帝,可以用文治武功去評價,並且靠著十全武功打下了大大的疆域,可以說清王朝的領土面積以及作為,也是相當有可圈可點之處的。但是清王朝最大的弱點也和前期的過於強大密不可分,故步自封導致出臺了「閉關鎖國 」的錯誤戰略,從而使中華無法睜眼看世界,當西方列強敲開大門的時候,依然做著天朝的春秋大夢。
不過清王朝的滅亡,和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滅亡有所不同。大凡一個王朝滅亡,都是被對手逐漸剿滅殆盡,而清王朝卻是像一座大廈一樣轟然倒塌。武昌起義的炮火剛剛敲響喪鐘,各省便紛紛宣布獨立。
慈禧太后雖然禍國殃民,但我們不得不認可她的政治才能。在經過兩次鴉片戰爭以及太平天國的重創之後,大清王朝竟然在一個女人手上苟延殘喘,並一度延續將近半個世紀的壽命。而慈禧太后也是個對權力極其貪婪的人,在她深知自己快要死去的時候,生怕光緒皇帝會在自己死後東山再起,推翻自己生前所做的一切,竟然選擇將一個幾歲的娃娃推上地位。而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光緒皇帝就那樣順理成章地早她一步離開了人世。
慈禧太后死後,她的外甥女接替她的太后位置開始垂簾聽政。慈禧之所以這麼安排,是因為外甥女這層血緣關係,這樣即使在她死後,她的所有決策也將會被隆裕太后保留下來。
可她沒有料到,她一向看好的袁世凱,原本希望他會保全自己外甥的地位,卻想不到在她死後短時間內,袁世凱會搖身一變,從一個奴才變成了竊國大盜。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這場運動中,其實我們並不能否定袁世凱的功勞,也正是在袁世凱軟硬兼施之下,並且和隆裕太后達成優待協議,才使清王朝甘心落幕。
也因為這場「逼宮退位」的事件,使隆裕太后在史書上留下了「女中堯舜」的美名。在大清國已經完全腐朽的前提下,隆裕太后面對無法挽回的局面,發揮出了超出常人的智慧,不僅保住了皇室血脈,更避免了生靈塗炭。也正是在這種前提下,大清朝的百萬軍隊並沒有得到在戰爭中被剿滅的結局,而是進行了平穩過渡。
那麼清王朝歷史上的所有軍隊都包括哪些呢?
由強悍到紈絝的八旗軍
努爾哈赤創建了八旗制度,用八種不同顏色的軍旗作為標誌,戰時為兵,平時依然做著農耕生產的活。雖然這種半軍半民的制度並不算先進,嚴格意義上來說也不能算作正規軍,但是努爾哈赤卻生生將八旗打造成了一支勁旅。
隨著努爾哈赤一天天做大,並逐漸徵服了蒙古和東北地區,所以又增設了蒙八旗和漢八旗,也就是說滿清的八旗兵,其實相當於24旗兵。
清王朝正是以八旗軍為基礎,在初期南徵北戰所向披靡,最終打造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帝國。但是,隨著清王朝佔據中原之後,八旗制度的弊病也開始逐漸顯露出來。八旗制度過於嚴格,一旦入旗,除非皇帝開金口進行抬旗,否則將永遠世代不能變更。
入關之後,清王朝又將這些八旗子弟完全由國家贍養起來,八旗子弟從生下來,便可以領取朝廷的補貼。這樣,也使八旗子弟不用為生活擔憂,長久之後開始變得懶散。久而久之,八旗兵戰鬥力急劇下滑。到了平定三藩的時候,八旗兵早就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擺設,若不是清王朝即使成立了綠營兵,估計清朝就提前結束了。
清末那些整日玩鳥鬥雞、遊手好閒但有爵位領月錢的所謂旗人,便是八旗軍的後代,清朝滅亡後,他們也就泯然眾人了。
平定三藩的綠營兵
綠營兵的起源也相當的早,是皇太極在和明朝的對峙中,處於處理明朝降兵降將的考慮,設立了綠營兵制度。綠營兵在平定三藩的戰爭中,表現出了勇猛的特點。吳三桂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卻會被滿清收編的漢人軍隊打敗。
綠營兵後來逐漸成為清朝的精銳部隊,到了鹹豐年間,人數發展到了六十萬。但是綠營兵同樣和八旗兵一樣屬於世襲制,戰鬥力也一步一步下降。在和太平天國打仗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戰鬥力。後來,清廷乾脆將其降格為地方部隊。清朝滅亡之後,這些綠營兵自然而然轉變為維持地方治安的警察了。
中興大清的湘軍淮軍
太平天國戰爭爆發時候,八旗兵和綠營兵已經徹底敗落,而滿足的王公大臣也已經腐敗,除了吃喝玩樂沒有幾個能打仗的。此刻的清王朝,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只好寄希望於漢族大臣身上,並準許漢臣回鄉辦團練。
曾國藩屬於大器晚成,在多年的蟄伏中對歷史兵法深有心得。曾國藩仿照戚繼光的戰法,另闢蹊徑創建了湘軍。湘軍的組成,並非什麼武林高手之類的,而是靠宗親關係組織起來的平民。但是,這種底層貧民組成的隊伍,卻創造了奇蹟,不僅吃苦耐勞,並且形成了整體戰鬥力。而曾國藩在打仗方面,又採用了強大的朝廷支持,和太平天國打起了消耗戰。曾國藩的湘軍開始被太平軍虐得像狗,後來卻又越戰越猛,最終直搗天京。
在太平天國戰爭中,曾國藩逐漸做大,擁有兵馬30多萬,為清廷所忌憚。而曾國藩審時度勢為求自保,選擇了解散湘軍。但是由於湘軍大部分屬於湖南人,所以在湖南當地還保留了一定編制,至辛亥革命後,這些湘軍被國民政府收編,後來被解放軍全部殲滅。
曇花一現的北洋軍
但是,與曾國藩的湘軍相比,李鴻章的淮軍算是取得了不錯的結局。李鴻章在清王朝的地位,在曾國藩之後一度舉國輕重。因為淮軍建立初期,就是仿照西方軍隊建制的新式軍隊,連教官都是聘用洋人,已經具備了現代軍隊的雛形。後來,李鴻章大搞洋務運動,組建北洋水師,大部分淮軍被編入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建立的初衷,正是瞄準了中華要進軍海洋的重要目標,所以在花費上不惜重資打造亞洲規模最大的海上力量。但是,腐朽的清王朝當時已經無所救藥,所以這支中國第一代海軍被甲午戰爭消耗殆盡,而餘部在民國後被改編為巡洋艦隊以及長江艦隊,只是風光已經不在。
淮軍的另一部分,在清政府組織北洋新軍的時候,進行了整編。北洋新軍在袁世凱的運作下,逐漸成為了袁世凱的私家軍隊。清朝滅亡後北洋水師和北洋新軍,理所當然成為了袁世凱的北洋軍閥部隊。
清朝滅亡,成立了中華民國,連年的軍閥混戰、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各個派系中都有這些清軍殘部的身影,但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似乎都已消失殆盡。但在30年前的1987年,在香港竟然還存在著一支清軍餘部的據點,這個據點就是香港九龍城寨。
在鴉片戰爭中,香港被割讓給英國租界,租期99年,但還是清朝的國土,所以還有清軍駐守。由於清軍向來都是世襲制,因此九龍清軍的子孫名義上也還是清軍。清朝滅亡後,這些駐軍子弟不願回國,就駐守在九龍成為了土皇帝,所駐守的九龍城寨成為了英國、港英政府和民國三不管的地方。直到1987年,中國處理香港問題,決定拆除九龍城寨,從此,此地歸屬香港管轄。這支名義上的駐軍也宣告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