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經濟總量世界第一,與政權的存亡沒有必然的聯繫。
清朝GDP世界第一,直到近代中日《馬關條約》後,清朝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才被美國所取代。這個結論來自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他的多部著作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在理論分析上,他的結論並無不妥之處。
既然清朝GDP世界第一,為何還是滅亡了呢?如果用玩笑話說,清朝滅亡的時候,其世界經濟總量第一的位置,已經被美國取代好幾年了,所以這個問題呀,前提是錯的,問題不成立。當然,這個問題最想問的是經濟總量與政權存亡的關係。
是不是經濟總量高,清朝這個政權就一直能夠存在下去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據安格斯·麥迪森的理論,古代中國在兩千年帝制王朝的歷史中,經濟總量一直是世界第一。這就是說,從秦朝到清朝,一直都是。從這個角度上說,古代中國,哪個王朝的GDP不是世界第一,其他王朝更迭頻繁,清朝難道就能因為這個而例外?
所以說,不管清朝的GDP如何,該滅亡的時候不會少了他。
清朝滅亡了,中國還在,清朝的滅亡只是中國換了一個政府而已,這個很正常。
即便是與清朝同時代的西方殖民帝國,換政府的事情不要說太多。比如說法國,他可是近代西方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可是,這樣的發達的工業大國,GDP總量也十分高的法國,在近代歷史上卻是更換政府最為頻繁的國家。
或許,這個換政府有點歧義,用換政權或許比較貼切。近代歷史上,法國的政權更迭,從第一共和國到第五共和國,期間,還夾帶了兩個帝國,兩個王朝,一共換了九個政權。近代的中國,中華民國三十八年的歷史中,也換了兩個政權,一個是國民政府,一個是北洋政府。
所以說,清朝的滅亡,無論是相對於古代中國帝制政權而言,還是相對於近代國內外的共和政權而言,其滅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古代、近代,國內、國外,農業大國也有,工業大國也有,政權的更迭都是很常見的事情。清朝不可能成為一個意外。
所以說,不管清朝的GDP是工業的,還是農業的,清朝該滅亡還是要滅亡的。
時代在變化,清政府的存在已經成為了國家發展的阻礙。
清朝,不管其是否強大,經濟總量是否第一,是否能夠維護國家主權;無論其是農業大國,還是工業大國,或者是一個發達的大國;所有這些,都無法改變其倒臺覆滅的命運。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帝制王朝已經不適合作為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共和與民主才是潮流,才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清朝,從本質上講,並沒有滅亡,而是更換。中華民國建立之時,所給予清朝皇室的待遇,那是相當不錯的。想一想近代法國的那些王朝覆滅,想一想路易十六。再看看沙皇俄國,看看末代沙皇的命運。清朝退出歷史舞臺,這已經是非常和善的了。清朝退出歷史舞臺,是時代變化的一個縮影,世界各國都是如此。
為什麼說是更換?這一點從清朝末代皇帝的退位詔書就可以看出:……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從這個詔書就可以看出,這不是清朝滅亡,而是近代中國需要換一個政體,帝制已經不適合了。所以皇帝退位了,帝國變民國了。雖然這樣說,太過美化,畢竟走向共和的道路,並不是如表面這般美好。但是,撇開諸多的鬥爭,單純從國家傳承的角度上講,從法理上講,就是如此。
有一點,需要提到。清朝的對外自稱是中國,這一點在清朝籤訂的諸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可以看到。從國家名稱上講,中國始終存在,從清朝到民國,只是換了政體,從帝制變成了共和,從帝國變成了民國。
對比兩千多年的帝制王朝,歷朝歷代,清朝執政並不算太差。
不算太差,當然不能用現在的各種標準去看,而應該用歷朝歷代的標準去看。古代中國各個王朝,清朝的統治並不算太差。1840年以後,清政府的各種表現,拋開時代的局限,該做的清政府都做了。抵禦外來入侵,洋務運動以及戊戌變法,富國強兵的嘗試,清政府沒有少做。
只是時代的局限,清政府失敗了而已。船大難掉頭,一個老大帝國,要浴火重生,豈是那般容易。長期領先於世界諸國,兩千年大一統帝國的輝煌,天朝上國的文章武功,曾經的各種優勢,誰能料到竟然會變成劣勢,會成為近代落後的根源。
清政府被北洋政府所取代,清朝被民國所取代,近代中國的面貌改變了嗎?沒有。在清朝,至少還有一個大一統的政府存在,一個死刑還得多次複查,秋後處決。而到了民國,軍閥混戰,各種小軍閥多如牛毛,在失去中央管制的情況下,在地方上作惡多端,人命如草芥。
實現國家的崛起以及民族的復興,不可避免要走很多彎路,但不能停下探索的腳步,不能將責任都推給先輩。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
綜上所述:清朝的滅亡,與GDP沒有任何關係,這是時代的需要,是國家發展的需要,是近代中國探索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