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GDP世界第一,為何還是滅亡了?

2020-12-24 文明有歷史

GDP,經濟總量世界第一,與政權的存亡沒有必然的聯繫。

清朝GDP世界第一,直到近代中日《馬關條約》後,清朝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才被美國所取代。這個結論來自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他的多部著作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在理論分析上,他的結論並無不妥之處。

既然清朝GDP世界第一,為何還是滅亡了呢?如果用玩笑話說,清朝滅亡的時候,其世界經濟總量第一的位置,已經被美國取代好幾年了,所以這個問題呀,前提是錯的,問題不成立。當然,這個問題最想問的是經濟總量與政權存亡的關係。

是不是經濟總量高,清朝這個政權就一直能夠存在下去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據安格斯·麥迪森的理論,古代中國在兩千年帝制王朝的歷史中,經濟總量一直是世界第一。這就是說,從秦朝到清朝,一直都是。從這個角度上說,古代中國,哪個王朝的GDP不是世界第一,其他王朝更迭頻繁,清朝難道就能因為這個而例外?

所以說,不管清朝的GDP如何,該滅亡的時候不會少了他。

清朝滅亡了,中國還在,清朝的滅亡只是中國換了一個政府而已,這個很正常。

即便是與清朝同時代的西方殖民帝國,換政府的事情不要說太多。比如說法國,他可是近代西方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可是,這樣的發達的工業大國,GDP總量也十分高的法國,在近代歷史上卻是更換政府最為頻繁的國家。

或許,這個換政府有點歧義,用換政權或許比較貼切。近代歷史上,法國的政權更迭,從第一共和國到第五共和國,期間,還夾帶了兩個帝國,兩個王朝,一共換了九個政權。近代的中國,中華民國三十八年的歷史中,也換了兩個政權,一個是國民政府,一個是北洋政府。

所以說,清朝的滅亡,無論是相對於古代中國帝制政權而言,還是相對於近代國內外的共和政權而言,其滅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古代、近代,國內、國外,農業大國也有,工業大國也有,政權的更迭都是很常見的事情。清朝不可能成為一個意外。

所以說,不管清朝的GDP是工業的,還是農業的,清朝該滅亡還是要滅亡的。

時代在變化,清政府的存在已經成為了國家發展的阻礙。

清朝,不管其是否強大,經濟總量是否第一,是否能夠維護國家主權;無論其是農業大國,還是工業大國,或者是一個發達的大國;所有這些,都無法改變其倒臺覆滅的命運。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帝制王朝已經不適合作為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共和與民主才是潮流,才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清朝,從本質上講,並沒有滅亡,而是更換。中華民國建立之時,所給予清朝皇室的待遇,那是相當不錯的。想一想近代法國的那些王朝覆滅,想一想路易十六。再看看沙皇俄國,看看末代沙皇的命運。清朝退出歷史舞臺,這已經是非常和善的了。清朝退出歷史舞臺,是時代變化的一個縮影,世界各國都是如此。

為什麼說是更換?這一點從清朝末代皇帝的退位詔書就可以看出:……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從這個詔書就可以看出,這不是清朝滅亡,而是近代中國需要換一個政體,帝制已經不適合了。所以皇帝退位了,帝國變民國了。雖然這樣說,太過美化,畢竟走向共和的道路,並不是如表面這般美好。但是,撇開諸多的鬥爭,單純從國家傳承的角度上講,從法理上講,就是如此。

有一點,需要提到。清朝的對外自稱是中國,這一點在清朝籤訂的諸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可以看到。從國家名稱上講,中國始終存在,從清朝到民國,只是換了政體,從帝制變成了共和,從帝國變成了民國。

對比兩千多年的帝制王朝,歷朝歷代,清朝執政並不算太差。

不算太差,當然不能用現在的各種標準去看,而應該用歷朝歷代的標準去看。古代中國各個王朝,清朝的統治並不算太差。1840年以後,清政府的各種表現,拋開時代的局限,該做的清政府都做了。抵禦外來入侵,洋務運動以及戊戌變法,富國強兵的嘗試,清政府沒有少做。

只是時代的局限,清政府失敗了而已。船大難掉頭,一個老大帝國,要浴火重生,豈是那般容易。長期領先於世界諸國,兩千年大一統帝國的輝煌,天朝上國的文章武功,曾經的各種優勢,誰能料到竟然會變成劣勢,會成為近代落後的根源。

清政府被北洋政府所取代,清朝被民國所取代,近代中國的面貌改變了嗎?沒有。在清朝,至少還有一個大一統的政府存在,一個死刑還得多次複查,秋後處決。而到了民國,軍閥混戰,各種小軍閥多如牛毛,在失去中央管制的情況下,在地方上作惡多端,人命如草芥。

實現國家的崛起以及民族的復興,不可避免要走很多彎路,但不能停下探索的腳步,不能將責任都推給先輩。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

綜上所述:清朝的滅亡,與GDP沒有任何關係,這是時代的需要,是國家發展的需要,是近代中國探索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嘗試。

相關焦點

  • 清朝GDP世界第一,因為這滅亡?
    清朝GDP世界第一,為何還會滅亡呢?首先我們了解一下清朝的GDP。第一:清朝的人口世界第一,1840年世界人口數大概是12億,清朝人口數則是4.1億,領土大,人口多,在農業社會這就意味著可耕種的地多,能勞作的人多,清朝經濟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有了這樣的人口紅利,經濟自然很強大。
  • 清朝的GDP是世界第一嗎?為什麼這麼厲害,還被西方看不起、欺侮
    鼓吹清朝GDP是世界第一的人,不能說他們不對,只能說他們不嚴謹。清朝是一個時間段,得分前中後期,不同的時期國家gdp不同,嚴謹的說清朝並不是一直gdp都居世界第一!談完這個我們再來說說清朝gdp居世界第一這個說法;安格斯·麥迪森的猜想你要知道這個說法本身就是外國學者的一個推測,並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主要提出這個說法的學者保羅·甘迺迪和安格斯·麥迪森(主要是後者,下圖為其人)也自己承認說這是一個猜測。
  • 清朝滅亡後,為何1987年還有清兵出現
    在歷史長河中,一個朝代的更迭滅亡後,它的軍隊也必然會或被消滅或被改編。但是,清朝滅亡後卻存在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到了1987年還有一支清兵存在,令人匪夷所思。那麼這支清兵為何會存在這麼長時間呢?得以保存的百萬大軍自從吳三桂降清,清軍入主中原以後,歷經接近三百年的統治。
  • 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伸出援手,清朝滅亡時各國為什麼落井下石
    導致明朝滅亡的「元兇」到底是誰?有人說是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也有人說是清朝。實際上,兩者的因素兼而有之。李自成在內,清朝在外,李自成在西,清朝在東,兩者無形之中形成內外夾攻之勢,導致明朝腹背受敵,疲於奔命,最終筋疲力竭,轟然垮塌。
  • 清朝都滅亡108年了,為何還有人「守護皇陵」?誰給他們發工資呢?
    清朝都滅亡108年了, 為何還有人「守護皇陵」? 誰給他們發工資呢? 古代皇帝的陵墓中有相當多的陪葬品,他們也會害怕自己去世後陵墓會被一些盜墓賊光顧,所以會安排一些人倆看管皇陵,當然也會給他們發放俸祿。下面就來說一下清朝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守護皇陵?誰給這些人發工資呢?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當時GDP是世界第一?有什麼證據嗎?
    例如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達到了一千三百一十六萬平方公裡,這個實際統治的疆域,並不摻雜的任何水分,另外在清朝時期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口,都處在當時世界的首位。由於在清朝時期,對於所謂的GDP並沒有任何的概念,當時的統治者和百姓也不知道GDP是什麼,所以是沒有詳細的數據留下的,我們只能通過促使經濟繁榮的發展的誘因來論證清朝的經濟是排在當時世界的第一位的。
  • 中國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還是走向滅亡?
    在著名的歷史讀物《全球通史》中,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博士對於中國王朝的總結是,在王朝的初期,往往有一個英明的君主使得國家更加強大,然而在之後卻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雖然中間有中興之主在王朝的燃爐裡增磚添瓦,但是這座火爐還是會熄滅。
  • 明朝的宦官,清朝的八旗子弟。清朝前期經濟佔世界30%卻滅亡的原因
    乾隆時期、工業革命前,清朝的經濟佔世界經濟30%,但是到了清朝後期衰弱被滅亡有著以下的原因:1.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社會的落後,《中國近代史綱要》中明確指出,甲午中日戰爭及清王朝在近代一切對外戰爭的失敗,其根本原因都是因為清王朝的腐敗和社會的落後
  •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何大清滅亡後,他還好好的活著?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何大清滅亡後,他還好好的活著?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他在三四歲的時候,太后想要立一個皇帝,第一要好拿捏,第二和自己關係近。於是這場好事砸到他頭上,他從一個不可能當皇帝的小孩,變成皇帝,據他本人說,他是相當不願意當皇帝的。在登基的時候,他不願意去,太監強迫他去,他就摟著太監大哭大鬧。當了幾年皇帝,太后宣布退位,他這個皇帝也只好跟著下臺。這時候他只是一個小孩,沒人為難他,他就好生生住在皇宮中。
  • 清朝的GDP世界第一,為何在清末輸得那麼慘?
    首先,在這裡,我們要知道,GDP的性質,是的,當年滿清的GDP世界第一,但是我們要知道,它的GDP主要構成是什麼?翻閱了一下資料,我們才發現,當時滿清世界第一的GDP的構成,是輕工業,主要的商品是茶葉和陶瓷。
  • 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便走向滅亡?
    然而為何清朝作為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12任皇帝都勵精圖治,為何還是讓這個王朝發出腐朽的氣息呢?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經歷了入關、康乾盛世與多次戰爭,最終在1912年結束了整個王朝,國祚還不到三百年就走向了滅亡。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三百年,還是滅亡了?
    縱觀中國古代的歷史,無數朝代的興衰滅亡,當然和處在九五之尊的皇帝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當一個王朝皇帝賢良有德的時候,那個朝代就能夠維持比較長的時間,而一個皇帝變得貪圖享樂,親小人,遠賢臣時,這個王國就岌岌可危了。
  • 為什麼大清GDP世界第一還會被歐洲列強欺負了?
    清朝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因為它的特殊性質和它所受到的屈辱,讓我們後人對他印象十分深刻。據說明朝滅亡的時候,清朝入關之後政治十分清明,老百姓生活也是十分好。而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發展之後的盛世。一時間被譽為世界經濟GTP第一。
  • 清朝真的是東亞病夫嗎?清朝的GDP世界第一,軍事實力也不落後
    晚清的時候我們的國家經常被西方人說成是東亞病夫,這個時間段大概是1840-1912年這段時間,但是當時的清朝真的是東亞病夫嗎?事實上並不能這麼說,我們只能說當時的執政者比較軟弱,事實上那個時候的清朝還是世界第一國家。
  • 清朝滅亡時,畫面很慘烈嗎?
    清朝滅亡的時候,畫面一點也不慘烈。比起明朝滅亡時,動輒幾日的屠殺,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在清朝末期,漢族官員的勢力越來越大,以至於後來形成了許多割據的軍閥,袁世凱自然是其中一位。武昌起義後,表面上清朝是滅亡了,但就像是辜鴻銘說的一樣,「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很多人表面上脫離了清朝,但實則與其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北方的一些大軍閥如袁世凱仍要利用清朝皇室後人的影響力,為自己造聲勢,擴充兵力。因此,清朝皇室後人仍可居住在紫禁城裡,小皇帝溥儀也只是後來被馮玉祥趕出。
  • 都說晚清GDP世界第一,那麼清朝鋼鐵產量多嗎?
    GDP是現代名詞,如果佔世界人口25%以上的清王朝的國民生產總值,在工業化程度還不算太高的19世紀-20世紀初不能夠成為世界第一的話,那麼就只能說明,大部分中國人要麼餓死了,要麼懶死了。按這個數據推測,在清王朝沒有滅亡之前,全國鋼鐵產量應該是低於20萬噸的。那麼,在當時,這個產量在世界鋼鐵產量中又是個什麼水平?時間進入20世紀以後,世界鋼鐵產量第一的國家是美國,1900年美國鋼鐵總產量為1035萬噸,到了1913的時候達到了3180萬噸,1922年4281萬噸。
  • 清朝滅亡時,12個鐵帽子王幹啥了?兩個掘墓人,兩個靠日本謀復闢
    清朝滅亡時,12個鐵帽子王為何不出來拯救?在很多人看來,每個王朝的滅亡,都是因為帝王將相們不稱職,被人拱翻了了。每個王朝的滅亡,背後一定會有一個靠山王楊林一樣的人物出來擒王保駕。可是,事實卻往往是,一個王朝的覆亡,背後一定有一群極其不負責,極其愚蠢的皇親國戚。沒有這些皇親國戚當蛀蟲,王朝都沒有那麼容易覆亡。
  • 清朝滅亡後,清朝格格都嫁給了誰?很多明星都是她們的後代
    對於清朝的歷代皇帝相信大家也是知道的,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皇帝,也算得上是我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除了這三位皇帝之外,清朝還有一個皇帝也是備受關注,這個皇帝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作為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關於他一生的傳奇經歷,自然也是被很多人所關注的。而且關於清朝滅亡後的一些事情,相信大家也是比較好奇,比如說那些清朝哥哥都嫁給了誰,如今很多的明星都是她們的後代。
  • 清朝滅亡幾十年後,中國還有一支清軍!
    清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當時世界上保有軍隊最多的國家,足足有上百萬的軍隊。但是在清王朝滅亡後,仿佛一夜之間,這上百萬的軍隊都消失不見了。他們有的被就地解散,有的加入到了各地軍閥部隊成為了炮灰,但是令世人費解的是還有一支清軍在清朝滅亡後依然存在了幾十年,這支清軍就是香港九龍寨城的駐軍。
  • 明朝為何打不過清朝
    那麼為何明朝卻屢屢敗於後金(清朝前身),最終大明江山為清朝取代餒。一方面:明朝後期,吏治敗壞導致國家運轉不靈。努爾哈赤本為明朝遼東大將李成梁之義子。由於李成梁自身貪汙腐敗、爛殺邊民以冒軍功,導致被彈劾調任。李成梁一走,便沒有什麼人能直接控制努爾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