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印象—我是客家人

2021-01-11 圍屋之都是我家

你,會在什麼時候突然間就想起了童年?

是在街上看到被爸媽牽著的那個可愛的小朋友?還是在某個地方看到你小時候熟悉的物件?

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傳統鬥笠

客家人的童年是在阿公、阿婆口中充滿童趣的童謠裡度過的:

「月光光,秀才郎,

騎白馬,過蓮塘。

蓮塘背,種韭菜,

韭菜花,結親家。

親家門前一口塘,

放只鯉嫲八尺長。」

客家人的童年,是田野、田埂、小路上的奔跑。

耕種工具:犁耙

客家人的童年,是瞞著家長在田野裡烤紅薯、芋頭,滿嘴的黝黑。

客家人的童年,在耳濡目染的各種傳統中慢慢長大。

蓑衣

大多數客家人的孩子都被長輩告誡過: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

在客家人的認知裡,舅舅為大。很多重要的酒席,舅舅不來是不允許開席的。而散席的時候,不放鞭炮送舅舅,其他人也是不會輕易離席的。

在客家人傳統的習俗裡,結婚生子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經過說媒、看妹子、送庚帖合八字、定親、掃三節、(男方買禮物去女方家,春節、端午、中秋)納彩正日子、送親、迎親、拜堂(祠堂內)、吃婚宴、三朝回門、送姜酒等流程。

客家祠堂

每過十幾二十年,宗族裡就會有專人在族譜上記載嫁入或出生的人口,不同的分支有不同的堂號。

慢慢長大後的客家小孩,又會一輩一輩傳承傳統的客家文化。這種文化是骨子裡的,與後來去到的環境無關,與後來接觸到的語言無關。

石磨

客家人的孩子,大多會與周邊的孩子有一點點不同。他們勤勞、有能吃苦的精神。千百年來,他們以這種精神,遍布在了世界各地。

在異鄉遇到客家人,總會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雖然客家人歷史上的五次大遷移讓當初來自中原的他們留在了不同的地方,但彼此語言裡都保留了很久以前的那個故鄉的痕跡。

不管散布在世界的哪個地方?他們一直稱呼自己為客家人。或許當初的客家先民是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回到自己的家鄉,才以客來稱呼自己。歲月流轉,鬥轉星移,客家人並沒有回到夢寐以求的中原,但是也沒有改變過客家人這個稱呼。

希望天下的客家人永遠是一家人,也希望在相遇的時候能握著彼此的手,微笑著說一句:你好,我是客家人!

相關焦點

  • 龍巖作為客家人的聚集地之一,有哪些客家文化讓人印象深刻?
    作為一個北方人,客家人在我眼裡是個非常神奇的存在,如果沒有理解錯的話,應該是古時的中原人為了躲避戰亂而大規模南遷,人數眾多,從而反客為主,在南方紮根落地,龍巖這邊就是客家人的聚集地之一,下轄縣長汀更是被譽為「客家首府」,客家文化多種多樣,深厚而悠遠。
  • 探訪客家民居,追隨客家人的腳步
    玉州區南江街道嶺塘村硃砂垌客家圍屋的護城河。客家人具有獨特的生活方式、頑強的生命力和顯著的創造力;他們歷經千年創造的獨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據2016年相關的統計,僅博白縣的客家人就達120萬人口,而連同玉州區、北流市、容縣、陸川縣、興業縣、福綿區的客家人統計起來,保守估計超過300萬人口,接近玉林總人口的一半。
  • 客家服飾,客家人吃苦耐勞的體現
    「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對襟衫。與上衣相關聯的,就是圍裙。客家人的圍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蓋,常用一塊花色耐髒的單布做成,多為客家女子勞作時穿著。嚴格說來,圍裙並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單用,常穿於大襟衫表面,為勞作時防止弄髒衣衫而穿戴的附屬服飾,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
  • 天下客家一家親-客家人與客家文化漫談
    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客家人是遷徙到南方的漢人  說到客家人,人們馬上會問:何謂「客家」?
  • 客家人和客家文化
    16日上午,由三明市客聯會、寧化石壁客家宗親聯誼會、馬來西亞居鑾客家公會等社團組織共同主辦的第26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在寧化舉行。來自省內外58個客家社團的代表齊聚祖地,尋根謁祖,共話發展。
  • 【客家文化】客家人的由來
    客家人是以客家語為母語的一個漢族民系,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中國臺灣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群體,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人在上千年的遷徙歷史中,已經和其他遷徙族群一樣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客家的源流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等發展,最遲在南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族群——客家人。據估計,全球約有八千萬客家人。
  • 客家人的由來與客家精神,身為客家人你一定感到自豪!
    因離鄉別井、客居他鄉,故大部分客家先民紮根在南方的窮鄉僻壤、邊遠山區,面對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披荊斬棘、艱苦創業,開闢客家新天地,鑄造了堅韌不拔的客家精神。客家精神是在客家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同時又為客家社會的人文發展起引導作用。客家人來源於中原漢民族,北方粗獷豪爽的性格特徵,煅造出客家人的樂生邁進、剛強弘毅,勇敢豁達,客家人是「北方強者的血統與遺傳」。客家人作為漢民族一支民系,其形成和發展,經歷數次大遷徙,顛沛流離,世事多艱使客家人養成堅忍卓絕,刻苦耐勞,冒險犯難,團結奮進的特性,客家人是「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影響或選擇下的適者」。
  • 【客家傳統】柳州客家人的性格
    客家人秉承一種平民主義文化心態,其趣味更具人性化。在這種趣味下,民間商業活動就比較活躍。由於客商的商業需要很大的包容性,是不斷流動的、開放的,需要交往、妥協,在這個過程中,客家人就變得精明務實、低調誠信。  客家女人善於勤儉持家。前幾日我應約到一位女友家做客,她和丈夫都是客家人,一家三口居住的是市中心一套260平方米的複式樓,裝修樸素不張揚。
  • 福建、廣東、江西客家人永恆的記憶:客家圍屋
    相信很多客家人都聽過一首名叫《客家阿媽》的歌曲。歌曲中有一句經典的歌詞讓人難忘:那一天我為你回到了家思念已爬滿了你的白髮你對我說客家人要志在天涯別為這老圍屋把心留下 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是客家人居住和生長的記憶,其中客家圍屋的覆蓋面最廣
  • 「客家博物館」客家人的客鄉情
    中國客家博物館由主館中國客家博物館和分館黃遵憲紀念館、梅州大學校長館、梅州將軍館組成。主館館內設有固定陳列《客家人》主題展覽,展示了客家淵源、客家風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內容。這個字,在客家話裡是「我」的意思。天花板上,還做成了客家圍龍屋的模樣,一股客鄉風情撲面而來。
  • 客家群落遭遇同化危機,客家人何去何從?
    老闆說到一半,感慨了一下,說這一片也就剩他這個村和隔壁一個村還保留自己的客家話交流方言,其他幾個客家村落多年來在廣府白話的強勢輸入影響下,已經被同化,日常都在使用白話交流了。聽到老闆感慨之中透露出的一絲無奈,自己作為客家人的一份子心中不免感同身受,為客家文化面臨的傳承發展困境而感到惋惜哀傷。
  • 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未見客家人,先見客家樓
    俗話說,「未見客家人,先見客家樓。」的確,客家古民居就像一座座古羅馬帝國的城堡屹立在青山綠水之中,構成一幅幅神秘而絢麗的畫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農村建築模式」。贛南客家70%以上的圍屋在龍南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龍南關西圍。
  • 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海峽衛視「客家人」十年結碩果
    這是「學習強國」視頻節目《我的小康路》系列紀錄片中的一個片段。該系列紀錄片共八集,形象地紀錄了閩西客家祖地的老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生動圖景。 攝製這個系列紀錄片的,是海峽衛視「客家人」欄目組。
  • 客家精神和海內外客家人分布
    另外,有趣的是,客家人樂意再遷徙,換句話說,他們不是遷徙至一處後,就安居樂業,落地生根。他們的遷徙都是嘗試性的,當環境不宜,他們就再移往有生機、有興趣、有「刺激」的地方。隨時準備再流動也是客家人的特點之一。而最大的相同點是客家人無論身居何處都具有鮮明的客家精神。
  • 客家人從何處來?客家為什麼不是少數民族?
    年年為客遍天涯「亻厓」,這個字的意思是「我」,客家人念做「ngai」,但它在字典裡是不存在。這是客家人獨創的文字。從字面上看,走到了懸崖邊上,再無路可走的人,就是客家人。就連客家人自己對自身的來歷也不甚明了,他們只記得祖祖輩輩似乎總是在不停地遷徙,從一座大山走向另一座大山。在梅州客家博物館,我們看到了關於客家源流這樣的描述:「原本的漢族中原人士,歷經五次大規模的遷移,在南方多地逐漸形成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
  • 客家人客家美食味酵粄
    大家好,我是客家中仔,味酵粄是我們廣東客家菜,這是一種風味獨特,可切片,加入其他材料一起炒食,也可單獨作為一種早餐。我們客家人都作為早餐或者下午點心食用,這種便宜而好吃的味酵粄,特別受到我們客家人的歡迎。
  • 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臺
    中新社廣州12月22日電 題: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臺作者 王堅中國博物館協會近日發布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位於「世界客都」廣東梅州的中國客家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成為該市唯一一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 客家人,共創的客家文化遍布在世界各地
    提起客家人,很多人並不了解。甚至沒聽說過,今天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客家人以及他們創造的客家文化。首先客家它不是一個少數民族。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分支族群,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 圖說客家:客家茶亭風雨亭 客家人精神品格寫照
    圖說客家:客家茶亭風雨亭 客家人精神品格寫照 NEWS.SOHU.COM  2004年11月18日11:26  來源:中國贛州網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
  • 【客家】客家人的「大襟衫」和「腰褲頭」
    演變  客家人至遲於宋代形成,據有關研究,宋元時期為客家傳統服飾特色凸顯階段,明清時期則是成熟階段。也就是說,至遲於明清之時客家傳統服飾就形成了鮮明的特色,並自成體系。  實用經濟美種類  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