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客家人的「大襟衫」和「腰褲頭」

2021-02-08 客家新聞網


  緣起

  客家服飾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末及兩宋時期由於中原戰亂南遷,客家先民把優秀的中原文化藝術、人情風俗帶到了閩粵贛,並與當地土著風情文化不斷交融,形成了由中原文化藝術元素為基礎變化發展而來的文化藝術形式,客家服飾在這時期得到了較全面的充分的傳承、發展,創造了以簡潔大方、舒適耐磨的客家服飾,成為客家傳統文化藝術寶庫當中的奇葩。



  演變

  客家人至遲於宋代形成,據有關研究,宋元時期為客家傳統服飾特色凸顯階段,明清時期則是成熟階段。也就是說,至遲於明清之時客家傳統服飾就形成了鮮明的特色,並自成體系。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客家研究熱潮的興起,客家傳統服飾文化研究也日益深入,內容涉及客家傳統服飾的形制、色彩、紋樣、製作材料、工藝技術和民俗文化等。


  特點

  客家傳統服飾是客家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以中原漢服為基礎,吸收了生活在贛閩粵邊區的畲、瑤等少數民族的服飾元素,並逐漸適應當地地理環境而發展起來的藝術結晶。它不但種類多樣,工藝精湛,而且還融入了客家族群的風情習俗、藝術智慧和審美情趣,文化內涵非常豐富,是漢族服飾藝術的一朵奇葩。



  樸素、簡潔美

  深色素淨 素雅嚴肅

  實用經濟美種類


  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對襟衫。與上衣相關聯的,就是圍裙。


  客家人的圍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蓋,常用一塊花色耐髒的單布做成,多為客家女子勞作時穿著。嚴格說來,圍裙並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單用,常穿於大襟衫表面,為勞作時防止弄髒衣衫而穿戴的附屬服飾,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


  客家傳統服飾以婦女、兒童服飾最具特色,以客家藍衫(大襟衫)、大襠褲、涼帽、冬頭帕、圍身裙、繡花鞋及鞋墊和繡花童帽等服飾為典型代表。以下擇其介紹:


  客家藍衫

  藍衫又名長衫或大襟衫:

  ● 長衫:指其衣長及小腿。

  ● 藍衫:指布的顏色為藍色。

  ● 大襟衫:指開襟的造型。

  這類型衣服的功能,不但適合工作,且輕便實用,符合經濟原則,客家藍衫和藍染,因而成為客家文化象徵之一。


  大襟衫

  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裝結構的特點是:直領、斜襟、布扣、寬袖、無口袋。客家人的大襟衫按照服裝的長度,可分為長衫、中長衫和短衫3類。長衫亦稱長袍,因衫長至腳踝而得名,多為老年男性天冷時穿。短大襟衫與平常短衫差不多,為便於勞作,又在下擺處開小襟。中長式大襟衫的長度介於長衫與短衫之間,一般長及腿部,多在休閒時如逢年過節、走親戚、辦喜事時穿。一般來說,年輕婦女的大襟衫裝飾較多,美觀亮麗,中老年婦女的則稍為樸素、莊重。







  大褲襠

  大襠褲是客家人最為常見的下衣,幾乎在各種場合下都可以看到。客家人的大襠褲的特點是褲腰、褲腿均寬鬆、肥大,褲腿直筒裁剪,通風透氣,便於上撏下放。這種設計,是為了適應客家人田間勞作的需要,如果緊了,就不適於勞作時的彎腰邁腿。



  涼帽

  涼帽,又稱涼笠,是客家婦女外出時用於遮陽、防沙的頭飾,主要流行於粵東、閩西地區,贛南少見。涼帽與鬥笠有較強的相似性,特色在於涼帽帽簷四周縫有帽簾,不僅有笠的特徵,而且有帽的特色,戴起來飄逸之感隨之而來。帽簾顏色一般以黑、藍兩色為主,也有白、灰等色,以柔軟的綢布或紗帳布為佳。


  關於涼帽的來歷,閩西有個美麗的傳說。唐朝仙人呂洞賓與客家農婦鬥智,自愧不如,稱讚客家婦女真了不起,並送頭巾一條留念,保佑終生聰明美麗。農婦將頭巾掛在鬥笠的邊沿,成為笠披,更顯得伶俐好看。




  冬頭帕

  冬頭帕又稱柳條帕,簡稱頭帕,是客家婦女秋冬季節用於防風、防寒的裹首之物。它主要在贛南的定南、龍南和全南三縣流行,分為冬頭帕和半冬頭兩類。冬頭帕由三個部分構成:條帕、護額和花帶。


  條帕是一塊長方形紅花布,常以紅黑藍白等色相間,紋樣為直線條。護額用較厚實保暖的黑布雙層摺疊而成,花帶簡稱帶子,長約2尺,寬約2釐米。


  每條冬頭帕抹額兩端各縫有一條花帶。花帶上繡滿了以文字、菱形和三角形為主的紋樣。「三南」地處贛南與粵東交界處,山深林茂,溪流密布,時有大霧,終日難以散開,致使空氣潮溼。


  所以,客家婦女一旦人到中年就會常戴冬頭帕。而在古時,冬頭帕還是年輕客家女子結婚時的嫁妝和產婦坐月子期間的必戴之物。



  圍身裙

  圍身裙俗稱水裙,是客家婦女穿著最為花哨的服飾之一。由於圍身裙大部分都會繡上各式紋樣圖案,所以又有繡花圍裙之稱。它一般裁製成倒鐘形,胸口部用一塊淡色布料作表,刺上吉祥花卉,與底布形成色彩對比,從而達到裝飾效果。圍身裙裙身稍長,上及胸口,下及腿部,常穿於大襟衫表面,是勞作時防髒的服飾。穿時,用繩帶或銀鏈系扣,上吊於頸,下圍於腰。


   客家圍裙

  關於這種圍裙的來歷,閩西有一個民間故事:據說唐朝詩人羅隱途經一客家婦女的家門口,並與其鬥智,輸了之後,稱讚客家婦女真了不起,並送頭巾一條作留念,祝願她們終生聰明美麗。農婦則將頭巾系在腰間,顯得更加好看。


  客家傳統服飾的製作材料主要是薴布、葛布、棉布和少量絲綢,染料主要是藍靛。這和贛閩粵邊區的氣候有關,因為贛閩粵邊區的氣候適合薴麻、葛、藍靛等經濟作物的生長,而棉花、蠶桑的產量則非常低。




  文化特性

  在長期逐步形成的觀念習俗中,對於服飾的顏色,作為一種客家女服飾象徵的符號,有它自身的一套規矩。如金黃色,在封建社會裡作為皇帝制服的專用色,百姓若用以做服裝,便會有想「黃袍加身」的大罪,誰也不想去惹,客家服裝中便無此顏色:深紫色,是官宦「紫袍玉帶」的專用色,客家平民也不用;黑、白,玄、青、紅、藍便成了客家平民的常用色。


  在客家習俗中,紅色象徵喜慶、大紅大綠搭配象徵吉祥富貴、黑色藍色象徵嚴肅莊重、白色青色象徵素雅高潔。

  客家服飾是客家文化的表象特徵,也是折射其歷史的一面鏡子。客家服飾的款式結構、首飾佩件、裝飾圖案,都有一定的意義、一定的來源,形象而含蓄地承載著本民族的歷史。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


  在色調方面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灰色(一說白色)最為流行,質地多為粗布,漂藍緞烏成衣,自織夏布做帳。也有用夏布做夏衣穿的。這也許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體現。

相關焦點

  • 客家服飾,客家人吃苦耐勞的體現
    「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對襟衫。與上衣相關聯的,就是圍裙。客家人的圍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蓋,常用一塊花色耐髒的單布做成,多為客家女子勞作時穿著。嚴格說來,圍裙並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單用,常穿於大襟衫表面,為勞作時防止弄髒衣衫而穿戴的附屬服飾,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
  • 近日布魯塞爾小於連雕像穿的客家服裝,彰顯了哪些文化內涵?
    今天很少看見客家人穿傳統服飾了。服飾是文化的重要象徵和載體,了解一下傳統服飾,有助於了解客家的文化,客家的性格,客家的過去。客家服飾設計至簡,卻暗含中原源頭和環境變遷,多數顏色樸素,卻是天然耐髒,體現了客家人樸素、勤勞、節儉的性格。早期傳統的客家服飾的開襟形式主要有 「大襟」、「琵琶襟」、「對襟」三種。客家男子大都是對襟衫、袍褂和大襠褲;女子都是大襟衫、大襠褲。
  • 客家人的「三美」,從傳統客家服飾中就有所體現,你知道嗎
    從唐宋時期開始,由於天災和戰亂等原因,他們大量輾轉南遷。客家學者羅香林先生認為,歷史上客家人曾經歷五次大規模的遷徙運動,並在遷徙的過程中形成了客家民系。現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四川、廣西、湖南、臺灣、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區,分布約120餘縣。現在已有千萬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
  • 寧化客家傳統服飾
    客家人是因為歷史上北方戰亂、災荒等原因,歷次南遷至贛閩粵三省交界區定居,與當地原住民通婚雜居相處,而後衍播四海的族群。中原漢服即是隨著多次大規模的北方移民帶到南方的。由於遷徙途經地和南方定居地的氣候、山形水勢和民俗文化等的變化,而逐漸適應當地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演變成獨具特色的客家傳統服飾。
  • 客家傳統服飾
    客家人是因為歷史上北方戰亂、災荒等原因,歷次南遷至贛閩粵三省交界區定居,與當地原住民通婚雜居相處,而後衍播四海的族群。中原漢服即是隨著多次大規模的北方移民帶到南方的。由於遷徙途經地和南方定居地的氣候、山形水勢和民俗文化等的變化,而逐漸適應當地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演變成獨具特色的客家傳統服飾。本期給大家介紹客家祖地寧化的客家傳統服飾。
  • 翼天文旅集團:身著藍布衫,心系客家人|客家服飾
    ,作為漢族民系之一也有自己的傳統服飾今天,要介紹的是客鄉老街的客家服飾展區來看看從古至今的客家人的服飾演變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客家服飾但是由於客家民系的形成原因和客家人生活環境等特定因素,客家服飾與中原服飾相較,在形制和文化內涵上也產生了一些變化。中原服飾自古以來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寬鬆肥大。自先秦開始,我們的先人們總是深衣大袍,寬大博帶,這種服飾穿著舒適,顯得輕鬆瀟灑。客家服飾的形制基本保持了中原服飾的特點,但也產生了一些變化。
  • 傳承客家傳統服飾,值得收藏!
    「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對襟衫。與上衣相關聯的,就是圍裙。客家人的圍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蓋,常用一塊花色耐髒的單布做成,多為客家女子勞作時穿著。嚴格說來,圍裙並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單用,常穿於大襟衫表面,為勞作時防止弄髒衣衫而穿戴的附屬服飾,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
  • 客家文化 |客家傳統服飾,你知多少?
    客家人,你了解客家服飾嗎?客家服飾的分類就其本義包括「服」和「飾」兩大類。
  • 嶺南寫真:客家服飾傳承漢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活化石」  作者 楊草原 蔡欣欣 曾思蕾  「客家服飾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和載體,它承襲了漢代以來的中原文化,是漢民族優秀文化的『活化石』。」廣東梅州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魏金華21日向中新社記者講述了客家服飾的文化內涵。  為迎接「國際博物館日」,「魏金華藏客家服飾展」正在此間的中國客家博物館展出,吸引著海內外前來參觀的遊客,也喚起了客家人的集體記憶。  客家服飾主要是指閩粵贛三地的客家人的傳統衣著,主要由大襟衫、大襠褲、頭巾等組成。
  • 客家藍衫,穿在客家婦女身上的客家文化和精神
    客家藍衫客家人的傳統服飾被稱為客家藍衫,以樸素而名,顏色多以黑、白、藍為主色調,其布料也大都為藍色和黑色,早期傳統的客家服飾的開襟形式主要有「大襟」、「琵琶襟」、「對襟」三種。如果說,文化來源於生活,而服飾代表著生活,客家藍衫無疑是穿在婦女身上的客家文化,這是客家文化千年歷史中的典型符號和圖騰象徵。
  • 客家人和客家文化
    祭祖大典 那麼你了解什麼是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嗎? 客家人是一個具有華夏族特徵的漢族分支,也是漢族分布較廣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向來被公認為中原漢族客居南方的一個民系,該民系分布於南方各地,如廣東、廣西、福建、江西、臺灣、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省份,近代亦有些回遷陝西、河南定居。 客家文化源遠流長,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為華夏曆經歲月之瑰寶。客家人交流的首要語言是客家語,客家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能與古代韻書記載的發音對應。
  • 客家精神和海內外客家人分布
    二、海內外客家人的差異 中國國內的客家人和海外客家人也有很多不同點,特別是在居住的自然環境、經濟生活和社會文化生活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從居住的自然環境看,中國國內的客家人大多居住在連片的山區農村,其中以閩粵贛邊區最為典型,少數居住在海島、城市;而海外客家人大多數居住在海島、城市,少數居於山區和農村。
  • 客家藍衫:一種穿在婦女身上的客家文化
    ▲客家藍衫客家人的傳統服飾被稱為客家藍衫,以樸素而名,顏色多以黑、白、藍為主色調,其布料也大都為藍色和黑色,早期傳統的客家服飾的開襟形式主要有「大襟」、「琵琶襟」、「對襟」三種透過藍衫,可以看出客家人節儉、樸素、勤勞又包容的性格特質。如果說,文化來源於生活,而服飾代表著生活,客家藍衫無疑是穿在婦女身上的客家文化,這是客家文化千年歷史中的典型符號和圖騰象徵。
  • 【客家文化】客家人的由來
    客家人是以客家語為母語的一個漢族民系,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中國臺灣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群體,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人在上千年的遷徙歷史中,已經和其他遷徙族群一樣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客家的源流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等發展,最遲在南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族群——客家人。據估計,全球約有八千萬客家人。
  • 客家風情,美麗的客家服飾
    樸素簡潔的客家  客家服飾主要由內衣、上衣(大襟衫)、褲子(大褲襠)、鞋襪等幾部分組成,客家婦女的服飾還有擋風遮日的冬頭帕、用以蔽胸腹的圍裙,布料多用棉麻毛料,只有在隆重場合,才使用高級的絲綢內衣多為白色,外裝均為藍色、黑色,但冬頭帕和圍裙又是由紅、綠、藍、白、黑幾種顏色的線交織成條狀彩紋,為沉暗的客家服飾添上了亮眼的一筆。
  • 客家印象—我是客家人
    耕種工具:犁耙客家人的童年,是瞞著家長在田野裡烤紅薯、芋頭,滿嘴的黝黑。 蓑衣大多數客家人的孩子都被長輩告誡過: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在客家人的認知裡,舅舅為大。
  • 天下客家一家親-客家人與客家文化漫談
    客家人以此為軸心向我國南方逐漸擴展並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為漢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有過6次大規模的南遷:  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徵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裡),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
  • 客家人的由來與客家精神,身為客家人你一定感到自豪!
    客家精神是在客家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同時又為客家社會的人文發展起引導作用。客家人來源於中原漢民族,北方粗獷豪爽的性格特徵,煅造出客家人的樂生邁進、剛強弘毅,勇敢豁達,客家人是「北方強者的血統與遺傳」。客家人作為漢民族一支民系,其形成和發展,經歷數次大遷徙,顛沛流離,世事多艱使客家人養成堅忍卓絕,刻苦耐勞,冒險犯難,團結奮進的特性,客家人是「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影響或選擇下的適者」。
  • 美麗的客家服飾,美哭了,快進來看看!
    樸素簡潔的客家  客家服飾主要由內衣、上衣(大襟衫)、褲子(大褲襠)、鞋襪等幾部分組成,客家婦女的服飾還有擋風遮日的冬頭帕、用以蔽胸腹的圍裙,布料多用棉麻毛料,只有在隆重場合,才使用高級的絲綢內衣多為白色,外裝均為藍色、黑色,但冬頭帕和圍裙又是由紅、綠、藍、白、黑幾種顏色的線交織成條狀彩紋,為沉暗的客家服飾添上了亮眼的一筆。
  • 探訪客家民居,追隨客家人的腳步
    玉州區南江街道嶺塘村硃砂垌客家圍屋的護城河。客家人具有獨特的生活方式、頑強的生命力和顯著的創造力;他們歷經千年創造的獨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據熊偉、張繼均合著的《廣西傳統客家民居類型及特點研究》一書介紹,明清時期大量客家人由於仕宦或躲避戰亂來到廣西,廣泛分布在桂東、桂中山區和西江流域附近,在廣西形成東南密、西北疏,高集中、大分散的格局。玉林市的客家人大量遷入也正是出現在明清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