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烈告訴我們在海外做中餐比國內做餐飲更難

2020-12-11 聯商網linkshop

  近幾年,選擇海外發展的中餐企業並不少,被行業人士稱為第三次「出海潮」。從2013年海底撈進軍美國開始,小肥羊、劉一手、黃記煌、眉州東坡等一批中餐民營企業在海外開設門店。2016年初,這股出海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勢。1月份,黃太吉透露將在澳大利亞開店,探索海外連鎖模式;2月初,花家怡園在韓國首爾新開兩家店,按照創始人花雷的說法,有機遇,也有很多棘手的困難,但國外很多國家地區的中餐和飲食沒有國內發達,「試水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花雷的一句「試水」,可謂道出了中餐品牌海外發展的現狀。

  在促成花家怡園進軍韓國的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邊疆看來,上一次浪潮則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包括全聚德在內的一批國營知名企業走出去,卻因缺乏對當地的了解,投資選址不夠謹慎,經營不善等原因幾乎全軍覆沒。但其中,全聚德的兩次海外開店的經驗和教訓值得餐飲人思考和學習。

  

  (第一次「出海」失利後,全聚德並沒有就此罷手)

  20世紀90年代初期,全聚德曾在美國洛杉磯開過門店,但僅經營了幾年的時間就不得不關張。原因何在?產品和運營「水土不服」,用全聚德總經理邢穎的話就是「牌子、鴨子和廚子」,這些在海外市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制約。比如全聚德的烤鴨一定要用北京填鴨做出來味道才最正宗,但部分國家對北京填鴨的進口有一定的限制。另外,烤鴨師的勞務輸出也是一大難題。當時的歐美國家不允許烤鴨師在當地工作,認為這是搶佔當地勞動力市場,而優秀廚師和專業餐飲人員短缺的問題,至今都是中餐品牌海外開店的主要困難之一。

  在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2008年,全聚德再次走出國門。第一站選擇落戶澳大利亞墨爾本,算是站穩了腳跟,這一次,全聚德解決的問題是牌子,即核心理念和產品不變,但融合當地消費者需求。菜品上除了北京烤鴨外,菜單上還有廣東菜。

  在邊疆看來,中餐在海外開店主要面臨三大難題:

  一是對海外市場的調研和分析能力不足,目標顧客是當地人,如何選址?菜品的口味如何調?

  二是經營管理人才稀缺,現在特色的蔬菜和烹飪調料都能空運,但難以對當地採購、租金等進行核算,制定準確的菜價和毛利率等;

  三是對當地法律法規了解不夠,例如用工的法規,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等,不了解不遵守會遇到極大的難題。

  另外,還有一些困難是許多餐飲人難以想到的,比如除了極為標準化的產品,多數正餐菜品的製作需要各種刀具廚具,這些特殊的後廚用具很多在海外市場採購不到,而從國內空運會面臨各種安檢問題。「有些困難沒有走出去之前根本想像不到,中餐出海是一個系統工程。」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餐飲人如是說。

  

  (海底撈提供的額外服務,在美國市場卻行不通了)

  儘管中餐品牌企業海外開店困難重重,但在近些年國內市場競爭激烈,海外市場的中餐熱升級的市場大趨勢之下,「現在有很多中餐品牌企業在計劃走出去,正餐類的連鎖餐企佔多數。」在一些行業人士看來,國內中餐連鎖企業完成了標準化的進化,走向全世界正當時,只要盈利模式沒問題,都可能會有市場。但在很多不看好海外發展的餐飲人看來,問題就出在了盈利模式上,選址、口味、理念和成本,都可能成為國內餐企「出海」的大坑。

  究其原因,根本上在於海外發展開店,並不是簡單的品牌和產品的複製,而可能是從品牌定位、產品組合、成本結構到商業模式的一系列重構。一家餐飲品牌開店能否成功,是對於市場、品類、競爭環境、經營及管理各環節等諸多維度的綜合考量。而海外市場對於中餐企業而言,上述的諸多維度都需要經營者重新分析調整:

  不同地區的成本結構不同,商業模式就需要重構;而成本結構和競爭環境的不同會影響產品結構和價格體系一系列變化;進一步思考,產品結構的變化很可能導致核心產品的調整和落地,又涉及了品類的選擇;再深一層開腦洞,海外消費者對中餐品類的認知與國內消費者有何差異,這是否又影響了品牌的最終定位?

  

  (花家怡園進軍韓國,在菜品上也做出改良迎合當地人口味)

  海外開店如果等同於在新品類中找到新的品牌定位,那麼其經營策略是開一家餐廳試水?還是開一家持續盈利的餐廳?是選擇短期實現盈利將利潤最大化?還是讓利給消費者,投資品牌,積聚品牌勢能?

  選擇不同,經營的道路也會各走一方。

  但即使是面臨一切重構的經營風險和各種困難,國內餐企的這次「出海潮」也不乏樂觀者,比如印巷小館創始人尹彪,他認為進軍海外市場的最大意義就是相比國內的激烈競爭,中餐目前是一塊藍海,具有研發優勢和經驗積累的國內餐企具備「降維打擊」的優勢,但必須與當地情況和用戶需求相結合,他更趨向於順勢而為,服務更廣大的外國人,而不僅僅是海外華人。在他看來,中餐在國外市場可以探索更多的經營模式和產品組合,雖然可能沒有國內產品的正宗和講究,但可以實現更精準更落地的定位,也會創新吃法和建立新的品牌。

  掌柜攻略曾經報導過多家國外的特色中餐品牌和致力於中餐國際化以及現代化的川菜品牌(如渡金湖),其實這些先行者的理念和思路,與印巷小館創始人尹彪等謀求海外發展的餐飲人不謀而合,那就是讓中餐「走出去」,不能向後看,而要向前看。

  國內的中餐企業去海外開店,面臨的情況其實與麥當勞等西方餐飲巨頭拓展海外市場的邏輯有很大不同,那就是海外市場與國內市場相比,其消費者認知體系和飲食習慣迥異。換句話說,在以英、美為代表的現代文明體系下,漢堡薯條快餐店就像英語這樣的國際通用語言一樣,能夠以最有效率最低認知成本的形式佔領消費者的心智,即西餐的現代化。

  但對於中餐而言,如何通過各種改造和創新讓外國人(異域文化)更能夠理解並適應中餐的口味和習慣,形成一套消費認知的「語言」,即實現中餐的現代化,則可能是新一批想要海外謀求更大發展的中餐品牌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在日本壽司、韓國料理成為海外市場的寵兒之後,中餐能否擺脫不衛生、不安全、價格低廉、飯盒類的外賣、不好吃等既定印象,給海外消費者一個獨特的選擇中餐的理由,則是「賣啥」和 「掙錢」之外,中國餐飲企業和國內餐飲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因為,思考維度的高低,影響著經營決策,也決定了品牌在海外發展的最終命運。

  (來源:掌柜攻略 文/羅貴希)

相關焦點

  • 聽聽這群海外中餐從業者怎麼說……
    今天上午,由中國僑聯主辦,江蘇省僑聯承辦,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和南京旅遊職業學院共同承辦的「親情中華魅力江蘇」2019經典淮揚菜海外推廣研習班在南京舉行開班儀式。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南非、智利等18個國家的近50位海外中餐從業者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和感受,為淮揚菜的海外推廣出謀劃策。
  • 國僑辦召開「海外中餐繁榮計劃」座談會(圖)
    國僑辦國外司司長王曉萍在研討會上做總結講話。座談會還網絡聯繫江蘇省僑辦、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華僑大學等單位負責人、法國亞洲餐飲同業聯合總會代表出席了座談會。  盧海田副司長介紹了國僑辦海外中餐繁榮計劃提出並實施一年來的具體情況,作為中國政府僑務工作的負責人,國僑辦裘援平主任在去年提出了海外惠僑八項工作,其中中餐繁榮計劃是一項重要內容。
  • 分析完2萬條數據,我們發現海外中餐館重塑了「中餐」的定義
    綜藝節目《中餐廳》第三季落下帷幕,中餐出海的努力遠遠不止發生在銀幕上,而且歷史也久遠的多。「土氣」餐廳店名背後是什麼?什麼樣的中餐在海外受歡迎?中餐出海這麼久有什麼新變化?一個城市中能擁有多少類型的中餐廳?
  • 美食成為中國出境遊客的剛需 海外中餐能否拯救「中國胃」
    目前,歐洲巴黎、米蘭等旅遊熱門目的地也陸續開出了不少新式中餐館,但掛紅燈籠、主打咕咾肉這種老樣式的中餐館仍然有生意做。「我們不做團餐,因為團餐的報價偏低,無法負擔成本。」幾位歐洲中檔中餐館的經營者一致反映。於是,火鍋成了近期風行巴黎的中餐。據悉,一些導遊會投資入股當地中餐館,自己帶團來就餐,有固定客源保障。
  • 海外中餐真的主打糖醋雞麼?為什麼米其林中餐少之又少呢?
    「食」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覷,根據2015年的《中國餐飲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在海外定居的華人華僑從事餐飲及其相關行業達到了90%以上之高,無論是最早一批南方移民開的家庭個體經營的中小型餐廳;或是紛紛赴海外開店的國內知名連鎖店;再或是近幾年新興的中高端中式創意菜,海外中餐可以說迎來了一個百花齊放的狀態,但這中間又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 老外提問:正宗中國菜要比我們現在吃的美式中餐更好吃嗎?
    在海外問答網站有老外在評價中國菜時提問:「首次吃中國菜味道非常棒,但我的朋友告訴我這並不是正宗的中國菜,我的問題是:正宗中國菜要比我們現在吃的美式中餐更好吃嗎?」在美國入侵家園的風滾草再說在海外的中餐大部分都是為了吸引外國顧客做符合他們口味的食物,老外和我們的口味也不一樣,比如外國人不敢吃軟軟,綿綿,脆脆的食物,而在中餐飲食文化裡,這些詞彙出現往往代表美味
  • 餐飲O2O另闢蹊徑,魏晉廚房想要用地道中餐打開海外市場
    【獵雲網西安】1月7日報導(文/李澤辰)現在海外的華人越來越多,生活習慣可能可以改變,但天生的味蕾想要習慣國外的飲食還不是那麼容易,畢竟國外的口味和國內還是有一定差別的。
  • 經營了大半個世紀,為什麼中餐在海外的地位不如日本菜?
    可以看到,疫情讓這些平時經營的不錯的中餐廳紛紛遇到危機,中餐廳在海外的生存環境非常嚴峻。同時,一個老問題再次浮現:這麼多年了,中餐在海外仍然是以華人群體和中國遊客為主要消費群,為什麼始終沒有在當地提升起地位?而相對於同樣是東亞菜系的日本餐廳,地位和消費頻率上為何相比中餐優勢更明顯?上述這個問題也是很多中餐出海者遇到瓶頸時同樣要思考的問題。
  • 才開了海外首店 阿香米線還將發力餐飲加盟領域!
    全國已開業超500家直營門店,進駐了萬達、凱德等優質購物中心;   2018年4月26日,海外首店登陸日本最大購物中心,開業三天營業額破百萬日元;   它便是國內米線單品類冠軍品牌——阿香米線(需求面積:80-160平方米)。    「阿香的目標是成為一家餐飲航母企業」,阿香米線創始人何勇如是說。
  • 亞洲餐飲市場,中餐最受歡迎
    亞洲五國餐飲市場發展呈多元化趨勢,中餐、法餐等世界各大菜系正豐富著人們的餐桌。調查發現,中餐在世界主要菜系中的受歡迎度排名第一,高達89.7%的受訪者表示在近期吃過中餐,這一數字明顯高於排名第二的義大利菜(66.5%)。競爭力評估從消費力(受訪者消費意願)、品質力(受訪者對菜系品質的主觀感受)和期待力(受訪者期待度)三個維度進行。
  • 中餐企業迎來第四輪「出海潮」:味蜀吾、小龍坎等
    但因為對海外市場缺乏了解,基本上不是關店,就是經營不善;   > 第三次,是2010年左右。當時在國內有影響力的中餐、火鍋品牌,開始探索海外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 、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華人比較多的國家。   > 第四次,也就是當下,從2015年就有了苗頭,2017年市場熱度正式開啟。以新興的餐飲企業家為主,逐步實現了海外開店。
  • 老外怎麼吃中餐:盤點「百花齊放」的海外中餐館
    多嘗了幾次,發現所謂「中餐」不光不分東西南北菜系,甚至被大咧咧與泰餐、越南菜混在一個菜單內,分類烹飪方式簡單粗暴:食材固定,肉類以雞鴨為主,統一下鍋深炸切片;蔬菜不過是筍、西蘭花加上冬菇三樣。  劃分各國餐飲的惟一標準是醬料:中餐代表是豆豉或者蠔油;越南或者泰國餐呢,就給菜品澆上酸甜的醬汁。香港燒鴨和南京板鴨的唯一區別就在於甜鹹而已。
  • 為什麼現在的餐飲生意越來越難做?
    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出就餐人員的數量越來越大,特別是90後的年輕人們,不喜歡在家做飯,大多都是外出就餐,數量的擴大,餐飲行業的生意應該是更好做,為什麼有的人卻感慨為什麼現在的餐飲生意越來越難做?原因有這幾點:一、經營模式陳舊,正因為受眾人群的年輕化,現在開餐館不能像過去一樣,只要租個店面,找幾個廚師,就能有消費者上門就餐這樣的餐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了,在網際網路+餐飲的今天,我們只有認識到用網際網路思維去經營,調整正確的策略,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即便有很多餐飲人都開始用網際網路思維去經營餐企,但還是有一部分思想落後的餐飲人
  • 美國麻薩諸塞州繼續重啟 波士頓中餐業者嘆生意難做
    美國麻薩諸塞州繼續重啟 波士頓中餐業者嘆生意難做
  • 我去荷蘭做中餐廚師的全部經歷
    中餐自上世紀進入到荷蘭,深受當地人的喜愛,目前在荷蘭各個城市都有中國餐館,共計20000多家,隨著中國餐館數量的增加,對中國廚師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其良好的工作環境,優越的待遇,受到了中國中餐廚師的青睞。我來自山東濟寧,是一名25歲的廚師,有四年廚師工作經驗。我想出國的原因很簡單,在國內一個月4000-5000的工資沒什麼奔頭兒。
  • 《全球中餐發展形勢報告2016》發布 海外中餐館超40萬家
    報告指出,目前海外中餐館已超過40萬家,相對集中於歐美及東南亞國家,並呈現網絡化、多樣化、正宗化、跨界發展等新態勢。  當日,首屆世界廚師藝術節開幕,並舉行2016國際中餐發展論壇。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正式對外發布了該報告。  據不完全統計,海外中餐館超過40萬家,分布五大洲,以華人到海外後出於謀生需要開立中餐館居多,也有極少數是國內餐飲企業到海外開設的分店或加盟店。
  • 探魚海外首店落戶新加坡313@Somerset購物中心 中餐「出海」成趨勢?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 新加坡眼   實際上,探魚並非首家進軍海外市場的中餐企業。據悉,兩年前,被網友戲稱為「中國餐飲三巨頭」之一的黃燜雞米飯就在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地開設了多家分店,今年9月更進駐到加利福尼亞洲的Tustin市開出美國首家門店;它的兩個「好兄弟」沙縣小吃和蘭州拉麵也不甘落後,蘭州拉麵在日本、美國等國家開起了自己的牛肉麵館,沙縣小吃的門店更是遍布五大洲。   除了「中國餐飲三巨頭」,還有不少中餐企業都開設了海外首店。
  • LV做餐飲了,購中餐翡翠餐飲逾90%股權
    據外媒報導,法國奢侈品巨頭路易威登集團日前斥資1億美元收購了中餐連鎖集團翡翠餐飲(Crystal Jade)逾90%的股權。  路易威登於1854年成立於法國巴黎,從皇室御用到頂級工藝作坊,路易威登未曾中斷對旅行,傳統和創新的熱情與傳承。
  • 中國最大餐飲企業,換了3任老闆都做不好一家中餐館
    被百勝寄予厚望的「東方既白」,背靠跨國餐企,選址一擲千金,供應鏈上更擁有核心資源,本以為憑藉「中國餐飲的精華,肯德基般的環境」,一定能在國內市場大放異彩。 結果,不溫不火。 自創品牌難走,於是百勝又走上了併購之路。
  • 中國烹協應邀出席國僑辦「海外中餐繁榮計劃」座談會
    王曉萍司長在研討會上做總結講話中餐繁榮研討會現場座談會還網絡聯繫江蘇省僑辦、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華僑大學等單位負責人、法國亞洲餐飲同業聯合總會代表出席了座談會。  盧海田副司長介紹了國僑辦海外中餐繁榮計劃提出並實施一年來的具體情況,作為中國政府僑務工作的負責人,國僑辦裘援平主任在去年提出了海外惠僑八項工作,其中中餐繁榮計劃是一項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