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公交車事故數量暴增 駕駛安全引發關注

2020-12-14 環球網

中新社臺北3月4日電 一名大學女生日前在臺北斑馬線上遭公交車碾壓,不幸死亡。據統計,2018年臺北市公交車肇事件數達507件,較上年陡增141件,平均每天發生1.38件。

據中央社、《中國時報》等臺灣媒體報導,中國文化大學女學生張恆綿2月在校園附近行經斑馬線時,遭右轉公交車捲入車底、不幸殞命。因該女生是臺灣知名網球運動員謝政鵬的女友,事故引發各界關注。

張恆綿的告別式本月3日舉行。《聯合報》4日指出,穿梭大臺北地區的臺北市公交車路網密度全臺最高,公交車意外頻傳。2018年發生的507件公交車交通事故中,「未注意前方人車動態」和「換道不當」並列肇事原因之首,其次是「未保持行車安全間距」和「左右轉違規疏失」等。

據臺北市公共運輸處統計,臺北市2016年公交車肇事件數達570件,創2012年以來新高,為此,交通局2017年起推行公交車安全駕駛試辦計劃,包括在公交車內裝設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簡稱ADAS),避免司機疲勞駕駛,前方車輛距離偵測系統、車道偏移警示等,當年度公交車肇事降低至366件。但目前裝設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的公交車僅有70輛,在車輛數、行駛裡程數、路線數變化不大的情況下,2018年公交車肇事件數仍發生大幅反彈。

臺灣汽車客運產業工會理事範光明表示,公交車肇事一部分原因是A柱遮擋司機視線,騎車人或行人位於司機30度至45度角位置,經過A柱時宛如「消失的一秒」,卻也是「致命的一秒」,時常瞬間發生事故。

涉碾壓張恆綿的公交車所屬公司大都會客運表示,將給公交車加裝盲點偵測系統,只要公交車視線死角有人車靠近,就會警示司機注意。臺灣公路總局明年起將強制公交車、遊覽車、大貨車等大車強制配備行車視野輔助系統。

此外,近年來臺灣發生的機動車碾壓行人事故多發生在斑馬線上。兩年前,美國神經科學權威布裡吉曼,走斑馬線穿越臺北市仁愛路時遭公交車撞死;一年前臺灣清華大學物理系博士林仲桓、臺大醫師曾御慈遭酒駕男子撞死,也都發生在斑馬線上。另據統計,近5年有758位年長者死於車輪下,時間多集中在光線不佳的清晨或黃昏。

有臺灣學者指出,臺灣斑馬線設計有三大不當:位置不當、缺乏防撞功能、照明不當,讓斑馬線成為行人的潛在殺手。過去臺灣思維大多以車為主,但必須慢慢扭轉這觀念,多一點路權留給路人。臺灣當局在推行「前瞻計劃」時,應擴大改造道路,儘速改造斑馬線設施。(完)

相關焦點

  • 臺北市發生3輛公交車連環撞事故 6人送醫
    鄭姓司機駕駛的公交車前方擋風玻璃碎裂。(圖:臺灣《聯合報》/記者蔡翼謙 翻攝)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北市大同區22日上午發生3輛公交車推撞事件,造成1男5女乘客輕傷,警消獲報協助送醫治療,初步調查了解3名駕駛員均無酒駕,肇因為第3輛公交車駕駛員鄭姓男子恍神未注意車前狀況釀禍。
  • 臺北市發生3輛公交車連環撞事故 6人輕傷送醫
    鄭姓司機駕駛的公交車前方擋風玻璃碎裂。(圖:臺灣《聯合報》/記者蔡翼謙 翻攝) 中新網1月22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北市大同區22日上午發生3輛公交車推撞事件,造成1男5女乘客輕傷,警消獲報協助送醫治療,初步調查了解3名駕駛員均無酒駕,肇因為第3輛公交車駕駛員鄭姓男子恍神未注意車前狀況釀禍。
  • 分心駕駛|呂梁石樓:曝光兩起分心駕駛引發的事故~~
    分心駕駛|呂梁石樓:曝光兩起分心駕駛引發的事故~~ 2020-12-16 16: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保護公交司機駕駛安全的法律舉措探析——以1028重慶公交墜江事故...
    摘要:重慶萬州公交墜江事件引發了人們對於公交車公共安全的關注,乘客對公交司機的辱罵、毆打、搶奪方向盤等行為能夠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但通過調研觀察發現,在現有法律中,乘客對公交司機的辱罵毆打襲擊行為尚未形成統一的法律定性,在司法實務中,也未形成統一的裁判尺度。
  • 臺北火車站附近發生四輛公交車追尾事故(圖)
    臺北火車站附近四輛公交車追尾。臺灣TVBS電視臺圖  中國臺灣網6月14日消息綜合臺灣媒體報導,今天上午,臺北火車站附近發生一起4輛公交車追尾事故,造成兩名婦女受傷,目前已經送往醫院。  據報導,事故發生位於臺北火車站附近的臺北市忠孝橋下忠孝西路,上午九時多,一輛三層公交車在下忠孝橋進入忠孝西路、重慶南路時,先是追撞前方一輛公交車,再波及前方的另一輛公交車,而後方的一輛客運車煞車不及又擦撞前面的三層公交車。  事故造成最前方公交車上兩名婦女受傷。
  • 滑雪事故引發關注 沒有安全哪來速度與激情?_旅遊中國_中國網_中國...
    但滑雪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這是相關管理部門、雪場和雪友共同關注的話題。據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消息,針對近期出現的滑雪場安全事故,目前北京、天津、河北等多地體育部門均已聯合當地相關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對當地冰雪運動場所進行系統檢查,確保參與冰雪運動的健康與安全。
  • 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社會安全類事件如何進行輿情處置?
    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四類。之前我們分別介紹了自然災害類、事故災難類、公共衛生事件類的輿情應對,今天我們來學習社會安全事件的輿情應對。社會安全輿情事件-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2018年10月28日,重慶萬州區長江二橋上一輛公交車與一輛轎車相撞後衝破護欄墜入長江。事發後,有媒體報導,稱事故系公交車避讓一輛逆行的小轎車所致。後經查明,公交車在行駛過程中突然越過中心實線,撞擊對方正常行駛的小轎車後撞斷護欄後墜入江中。一、事件梳理11月2日,官方發布公交車墜江事故原因通報。
  • VR安全體驗館_VR交通駕駛模擬器_體驗駕駛安全事故演練
    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汽車總量逐漸增多,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也隨之上升,社會對安全駕駛問題非常重視。小柒VR交通安全體驗館模擬駕駛體驗:注意力不集中,車技不嫻熟,容易慌亂,不遵守交通規則,怒路症,疲勞駕駛,造成交通事故的因素場景。
  • 臺北2輛公交車追撞致11名乘客受傷 原因待查
    中新網1月2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北市仁愛圓環1日下午發生一起公交車追撞事故,造成車上乘客8女、3男受傷,均無生命危險。兩名駕駛員酒測值均為零,肇事原因仍待查。
  • 南京百萬女司機引發交通事故不足兩成
    通訊員 寧交軒 揚子晚報記者 郭一鵬  ●數據 女司機引發事故比例不足兩成  南京目前共有312萬名機動車駕駛員,其中 202萬為男性駕駛人,110萬為女性駕駛人,也就是說,女司機大概是男司機人數的一半。
  • 駕駛員連續駕駛20小時引發事故
    長時間駕駛機動車容易導致駕駛人員疲勞是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近日,在滬昆高速公路大樹腳隧道內就發生一起因長時間疲勞駕駛車輛引發的道路交通事故,所幸沒有人員受傷。當天,高速民警接到報警稱在滬昆高速公路大樹腳隧道內發生一起車輛碰撞隧道道牙的事故,沒有人員受傷,請出警。接警後民警到達事故現場後發現,一輛浙B籍小型轎車碰撞隧道內道牙導致車輛受損嚴重,無法移動。
  • 引發交通事故原因 妨礙安全行車排第一
    本報訊(記者 馮月靜)為進一步提升全民交通安全意識、法治意識、文明意識,提升交通參與者「知危險、會避險」能力,日前,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對2020年1月1日至12月15日全省涉及人員傷亡的道路交通事故進行了統計分析,並梳理出機動車十大危險駕駛行為和非機動車危險行為
  • 新加坡測試無人駕駛公交車,但車上配備了司機?
    日前消息,新加坡將於下周開始測試一批無人駕駛公交車,市民可通過app或售票廳完成預約工作。該汽車公司表示,這將有利於新加坡改善城市司機短缺的問題。據了解,負責該項目的新加坡科技公司已於8月26日至11月15日期間,對4輛無人駕駛小型公交車進行了長達5.7公裡的測試。結果顯示,這4輛汽車均能安全抵達終點,並能夠在路途中做到汽車讓行等舉動。
  • 關注出行安全!邯鄲市發布十大交通事故典型案例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喬賓娟)2019年春運已經開始,邯鄲市公安交警支隊日前發布10起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提醒廣大駕駛人在春運期間提高安全意識,謹慎駕駛,杜絕交通違法,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趙某康未依法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駕駛車輛上路、行駛未按照操作規範安全駕駛、文明駕駛,且發生交通事故後逃離現場是造成此事故的根本原因。
  • 韓國無人駕駛電動公交車2月正式運行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魏悅】韓國國土交通部1月5日公布2017年工作計劃稱,無人駕駛電動公交車將從2月起正式運行,這將是韓國首次推出無人駕駛載客服務。韓聯社5日報導稱,該無人駕駛電動公交車的行駛路段為從地鐵板橋站至「韓版矽谷」板橋創造經濟谷,行駛距離為單程2.5公裡,載客容量為12人。
  • 臺北首輛無人駕駛巴士上路 無人車時代是否來臨?
    在人工智慧的驅動下,「無人駕駛」這一主題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熱議。上個月百度老總李彥宏就因乘無人駕駛的汽車上五環而登上各大網站的頭條,並戲劇化的引起了交警的注意和調查……  而說到「無人駕駛」,不光大陸企業在摩拳擦掌,海峽另一端的寶島臺灣也對此興致盎然。
  • 邯鄲一學生駕駛電動自行車逆向行駛 引發事故致人受傷負全責
    邯鄲一學生駕駛電動自行車逆向行駛 引發事故致人受傷負全責 2021-01-08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反覆的高齡駕駛事故,日本老年人開車成馬路殺手
    與此相反,15歲以下人口數量卻在銳減。長壽老人日漸增多,新生代卻逐漸遞減,意味著不久的將來,日本不僅老齡化發展趨勢無法改變,後繼無人的困境也無法突破。 年輕人數量減少,那麼誰來供養這些老人?
  • 特寫:「地狹車稠」的臺北如何讓行人安全過馬路
    新華社臺北3月21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儘管擁有便捷的公共運輸網絡,但臺北擁擠的交通仍常被民眾詬病。尤其在早晚高峰和繁忙路段,人密車多,行人時常與機動車搶道,造成人車擦撞事故頻發。臺北市交通局2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行人交通事故數量連續五年超過700起,去年共發生777起,造成14人死亡,928人受傷,死亡人數有增加趨勢。臺北「地狹車稠」,許多道路狹窄且無法拓寬,加上道路起伏大、彎道多,行人走在街頭巷裡,時常會遇到轉彎的汽車或摩託車。此外,臺北機動車(汽車和摩託車)密度也一直居高不下。
  • 自動駕駛這個問題上 日本選擇了公交車
    據外媒報導,軟銀Softbank(著名投資案例有阿里巴巴和ARM)旗下SB Drive公司已經研發出了一款能夠實現自動駕駛的公交車,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日本廣大農村地區村民出行難的問題。軟銀公司正在測試的自動駕駛公交車    軟銀預計在2020年左右將這類自動駕駛公交車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