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於網絡。 《海峽拼經濟》節目。
2018年1月份,臺灣一家媒體的《海峽拼經濟》欄目播出了一條新聞,一下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這道川菜真有這麼好吃?為何能徵服臺灣民眾的味蕾?
一.
圖片源於網絡。毛血旺。
毛血旺又叫冒血旺,以鴨血(也有用豬血替代)為製作主料,烹飪技巧以煮菜為主,口味屬於麻辣味。其起源於重慶,流行於重慶和西南地區,是一道著名的傳統菜式,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且毛肚雜碎為主料,遂得名。
毛血旺作為重慶市的一道特色名菜,也是重慶江湖菜的鼻祖之一,已經被列入國家標準委員會《渝菜烹飪標準體系》。
關於毛血旺這道菜的來歷,在當地一直保留著這樣的傳說。
圖片源於網絡。 磁器口水碼頭。
磁器口古鎮,位於重慶城西沙坪垻。磁器口水碼頭歷來是嘉陵江下遊重要的物資集散地,重慶城的通邑大埠,南來北往的船隻都泊這裡,水碼頭舟楫如林,熱鬧非凡,街市店鋪興旺,商賈雲集,古鎮磁器口由此而佔盡了一江的靈氣。
圖片源於網絡。 磁器口。
毛血旺與燴千張、麻花魚是重慶千年古鎮磁器口的三大名菜之一,曾經收錄於1962年出版的《重慶菜譜》中,是一道以嘉陵江上行船船夫和碼頭上搬運力夫為主要供應對象的菜品。
圖片源於網絡。 朱允炆。
話說在明代,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時,逃難到重慶磁器口鎮的寶輪寺。一天,寺廟住持吩咐和尚上街去買些肉來給建文帝吃,和尚來到街市,肉已經賣光,只剩下豬血。和尚將豬血和菜葉燉在一起,做成了最原始的毛血旺,供建文帝享用。
圖片源於網絡。 磁器口。
到了民國初年,南來北往的客商在磁器口鎮水碼頭打尖、歇腳、做生意,有一位胖大嫂王張氏當街支起賣雜碎湯的小攤,用豬頭肉、豬骨加豌豆熬成湯,加入豬肺、肥腸、豬心等下水,放老薑、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味道特別鮮美,食客甚多。一個偶然的機會,胖大嫂在雜碎湯裡直接放入生豬血旺,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毛」是重慶方言,就是粗獷,馬虎的意思。且有毛肚百葉等雜碎為主料。
圖片源於網絡。
趕路的腳夫、撐船的老闆、水碼頭的下力人、走街串巷的小販等都喜好來胖大嫂的攤點買碗熱騰騰的毛血旺雜碎湯,或蹲在街邊單吃,或來碗帽兒頭佐飯,或來個單碗酒,吃得酒醉飯飽,好不愜意。
一時間,王張氏的毛血旺雜碎湯成了水碼頭的大眾名小吃,一些社會賢達、富商大戶、文人墨客常慕名來品嘗,四鄉八碼頭的紳糧還乘上滑竿來吃。
圖片源於網絡。 抗戰時的磁器口碼頭。
抗戰時期,重慶作為陪都,三教九流各色人種一時間雲集在此。每逢傍晚或假日,尤其是重慶大學、中央大學的師生們,三五成群從沙坪垻順江邊徒步走到磁器口,以品嘗王張氏的毛血旺雜碎湯為快事。
圖片源於網絡。 毛血旺。
最初毛血旺是鹹鮮味,輔料是雜燴和白豌豆,隨著烹飪的不斷發展,毛血旺與重慶火鍋風味結合,口味漸變成以麻辣味為主,其仍以血旺為主料,但加入了黃豆芽、肉片、平菇、鱔魚片等,華麗轉身,為重慶江湖菜注入了新活力。從此,重慶的的毛血旺開始名揚四方,成為了重慶乃至西南地區的一張名片。
二.
圖片源於網絡。 毛血旺。
毛血旺味道麻、辣、鮮、香四味俱全。其吃起來嫩而爽口,豬雜碎油而不膩,白豌豆耙和化渣,湯香辣燙嘴,味道鮮美,一碗下肚,通體大汗,暖人身心。
正宗的毛血旺,盆內的紅油不會少於一半,而且油滑透亮,不渾不濁。其湯汁紅亮、麻辣鮮香、味濃味厚的特點。油少不僅影響味道和口感,也不利於保溫。在順序上,建議先吃肉類後吃白菜、粉絲等物。因為菜葉易「掛油」,吃起來更辣。循序漸進,先從不太辣的吃起。
圖片源於網絡。
按照中醫學來講:豬在牲畜中與五行中的水相對應,性平;血可歸原生血;心可補養血虧、腎虛;舌可健脾增人食慾;肺可療肺虛咳嗽;腸可治氣虛補腎,療膀胱和腸道功能虛竭;骨可壯筋骨;再加之別的食材,因此營養價值極高。
【毛血旺製作方法】
圖片源於網絡。
●食材:鴨血(白鴨)500克、黃豆芽150克、鱔魚100克、水發毛肚100克、豬肉100克、火腿腸150克 、水發魷魚50克、黃花菜50克、木耳50克、萵筍100克、大蔥50克、鹽3克、辣椒15克、花椒5克)、料酒10克 、味精10克 、植物油50克。
極品毛血旺是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加入了海參、毛肚、鱔魚肉、黃喉片、午餐肉片。
●步驟:
1.將鴨血切成條塊,入沸水氽煮後撈出;黃豆芽切去鬚根;
圖片源於網絡。
2.火腿腸切成大片,豬肉(肥瘦各半)切成片,萵筍頭切成條;
3.黃花抽去睢蕊,幹辣椒切節;
4.火鍋底料用水化開,放入鍋內燒沸熬味;
圖片源於網絡。
5.下精鹽、味精,放入血旺、鱔片、水發魷魚、火腿腸、肉片、黃豆芽、水發木耳、大蔥及各種蔬菜共煮;
6.等黃豆芽斷生後起鍋轉入盆內,放入水發毛肚;
圖片源於網絡 。
7.炒鍋置旺火上,倒油燒至六成熱,放入辣椒節炸呈棕紅色,下花椒炸香,淋在盆內上桌。
三.
圖片源於網絡。
川渝美食總是讓人慾罷不能,比起火鍋的久聞盛名,毛血旺也是圈粉無數。如今,各地街頭巷尾的飯館裡,總能見到它的身影。
圖片源於網絡。
不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人將毛血旺「入詩」,寫道:「一想起你,我整個人就『毛血旺』了。」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句話居然成了流行語,「一想到XX(此處可以填上「高考」、「吃雞」等),我整個人就『毛血旺』了」成了一個句式。看來,毛血旺早已脫離了食物界,變成一種形容——熱辣又刺激,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官體驗。
圖片源於網絡。
時光荏苒,就像嘉陵江水無聲地流逝。如今,毛血旺早已席捲了大江南北,人們通過對傳統的毛血旺進行改良和創新,將其湯汁紅亮、麻辣鮮香、味濃味厚的特點不斷發揚光大,從而實現了毛血旺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美好願景。
圖片源於網絡。
2009年,毛血旺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