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像在空中飛行,塞德娜,太陽系中最遠的小行星

2020-12-25 沐春風LEE

在太陽系中,有成千上萬的天體圍繞著太陽旋轉,除了八大行星,五個矮行星外,還有成千上萬個其它天體。從矮行星到彗星,以及其它在太陽系中運行的數十億年的小行星。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科學家發現,有一個遙遠的天體在繞太陽公轉,它的距離比太陽和冥王星的距離要遠很多倍,由於這個天體實在太過遙遠,以至於目前人類無法發送太空探測器進行跟蹤。

過去一二十年中,科學家研究中發現,太陽光從一側投射到冥王星上需要5個小時,投射到這個天體上卻至少要有5天的時間。這個天體已經在太陽系中循環運行了數十億年,怎麼最近才被發現呢?為什麼它這麼遙遠?為什麼要花1.1萬年才能繞太陽運行一圈?今天分享一下太陽系最遠的小行星塞德娜的事實。

2003年,天文學家布朗觀測到太陽系的遙遠處一個正在移動的天體。它看上去,僅是一個小亮點,顯得特別深邃悠遠,於是布朗以一個小時為間隔,連續拍攝了三張照片。當仔細觀察這些圖片後,他發現該物體以非常慢的速度在運行。布朗於是把這個新發現的天體命名為塞德納,小行星90377。

塞德納實際上是一個小行星,它以一個比較奇特的橢圓軌道繞太陽公轉,在該軌道中,當它靠近太陽時,它與太陽的距離為76個天文單位,(即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的76倍),約為110億公裡。但,當塞德納在遠日點的軌道運行時,它與太陽的距離約為937天文單位,約1,400億公裡。

如果它從近日點開始運行的話,繞太陽公轉一圈再到達近日點時,需要花費11000年的時間。

塞德納最近一次靠近我們時,由於地球天氣的變化,天氣非常寒冷,我們的祖先當時還處於原始社會時期。而當塞德納再次光臨我們附近時,也是大約11000年以後的事兒了,那時,人類文明很有可能已經實現了幾級別的文明跳越了。

假如,我們現在已經擁有了曲速引擎飛船,目的地塞德納,人們試圖從那裡觀看太陽,地球和其他行星。當我們第一次降落在它的表面上時,會發生什麼?

當人們從地球上出發飛向這顆小行星時,我們最先看到的是火星及夾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成千上萬的類星體,然後是木星及其衛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達海王星時,我們可以藉助海王星引力彈弓提高飛船的速度,從而更快速地到達冥王星。從冥王星的運行軌道上看,它是一個穿越柯伊伯帶,又跨越海王星軌道天體。對於含有數十億顆彗星和天體的柯伊伯帶來說,這是一條非常巨大範圍,我們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穿越它。在穿越冥王星時,我們還可以順便拜訪一下冥王星的兄弟阿里斯,它距冥王星有55天文單位。一路之上,飛船將飛越成千上萬顆彗星和天體。

快要達塞德納時,我們將會觀測到一顆有著類似於火星的顏色,寬約1000公裡寬的紅色小星球。也就是說,該小行星將在足夠大的體積,這樣我們可以嘗試在該星球上著陸。

由於塞德納是一個非常的冷小行星,在這裡,除了氦和氫以外,所有其它的氣體基本凝結成了冰。該小行星溫度零下240攝氏度,這種條件下,星球上的各種化學反應都會停止。由於它的重力比地球小20倍。在這個小行星上,人們會感到非常輕盈,如果在這個星球上行走,那速度簡直就是飛翔。只是,我們只能是想像一下,因為我們不能自由暴露在該星球上,除非我們有完好的裝備或與地球一樣的大氣環境。在這裡,最令人恐懼的是無盡的黑暗,因為它離太陽實在太遠,人們在星球上看不到任何東西,除了我們帶去的發光設備,根本找到任何種類的光源。

根據科學家的計算,站在塞德納上,人們看到的太陽就像一顆小星星,它有著非常明亮光芒。此時,太陽看上去比月亮還要亮100倍。

儘管塞德納是太陽系中發現最遙遠的小行星之一,但是,它不是太陽系最後一個天體,除了塞德納之外,還有數十億顆繞太陽運行的天體,科學家稱塞德納也屬於奧爾特雲中的小行星。該雲區是繼柯伊柏帶之後太陽系最大的部分。

奧爾特雲分為內奧爾特雲和外奧爾特雲兩部分,它的範圍大約是5萬-10萬個天文單位。目前,它僅在理論上存在,由於太陽光線微弱,望遠鏡幾乎觀測不到它,科學家只能通過從那裡來的彗星猜測它。那些彗星進入地球需要數千年,這也表明那些彗星可能就來自奧爾特雲區。

塞德納小行星的發現令人科學家非常興奮和驚訝。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望遠鏡的功能也將越來越強大。這樣,我們就可以觀測到更遠的宇宙深空。

相關焦點

  • 抵達太陽系邊緣的「旅行者1號」,飛行中為何能避免撞上其它天體
    旅行者1號是NASA研製的一艘宇宙探測器,重815千克,於1977年9月5日發射,它曾到訪過木星和土星,是第一艘提給人類供木星、土星和其衛星詳細且清晰照片的宇宙探測器,同時,它也是離地球最遠的人造宇宙飛行器。
  • 旅行者1號在40多年裡,已飛行200億公裡,為何沒有撞上小行星?
    ,打算把太空人送上火星甚至飛出太陽系,可惜由於技術不成熟,美國不得不放棄這些計劃,既然無法派人登陸或者飛出太陽系,那就先派遣一些探測器先去探探路吧!阿波羅登月於是,美國在70年代相繼發射多顆深空探測器,在這些探測器中,最著名的一顆探測器就是1977年9月5日發射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如今距離旅行者1號探測器發射已經過去43年時間,而旅行者1號也在宇宙中孤獨的飛行了43年,在長達43年的飛行時間裡面旅行者1號飛行距離已經超過200億公裡,成為人類有史以來飛行距離最遠的深空探測器
  • 太陽系的極限之地奧爾特雲,這裡隱藏著什麼秘密,大家快來看一看
    今天我們要說的一個科學話題是奧爾特雲,這個是一個神秘的區域,也是我們太陽系最遙遠的邊界,在這裡擁有著很多的秘密,科學家為此進行了很多的努力,可是奧爾特雲依舊深藏在黑暗之中,讓科學家十分的無奈,不過科學家並不是一無所獲,起碼我們現在能夠了解一些奧爾特雲的事情,今天美女小倩和大家一起分享,由於我的個人水平限制,希望朋友們得到指正。
  • 旅行者1號已經飛了222億公裡,它為什麼不會撞上太空中的小行星?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得益於飛彈技術的進步,人類在飛彈的基礎上發明了火箭,火箭的發明讓人類的航天事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短短幾十年中取得了輝煌的航天成就:1957年10月4日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61年4月12日第一次載人航天實施成功、1965年3 月人類成功進行第一次太空行走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外星人棲息地?!
    過去幾年來,關於太陽系最外層區域存在一顆新行星(而且體積很大!)的可能性令科學家和公眾都十分好奇。但是經過多年的搜尋,天文學家在這個領域並沒有發現新的行星。「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目前仍沒有定論。近幾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試圖對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太陽系邊緣進行研究,但發現的問題要比結論多得多。
  • 距離地球最遠的男人,如今已經飄過了冥王星,即將飛出太陽系
    但是你知道距離地球最遠的男人是誰嗎?如今已經飄過了冥王星,即將飛出太陽系。他的名字,叫做克萊德·威廉·湯博(Clyde William Tombaugh)。,他還發現了14顆小行星,貢獻卓越。而正如同大部分人一樣,克萊德很顯然也有著強烈的願望,想要親身前往外太空中一探奧秘,遺憾的是,一直到1997年1月17日去世,他都沒有能夠達成自己的成就。
  • 太陽系的小行星真的會威脅我們的生命嗎?一直以來被誇大的恐懼
    即使不發生像物種滅絕這樣的大災難,但在歷史上比較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其實並不罕見,如果這類撞擊的發生地點「不合適」,也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例如:巴林格隕石坑,也被稱為流星隕坑。是大約5萬年前由一顆直徑為46米、重達幾十萬噸的鎳鐵隕星撞擊形成的,這種小行星有一個拉風的外號「城市殺手」,它在地球上留下了一個直徑1200米的撞擊坑。
  • 包圍著太陽系的奧爾特雲是什麼?它是科學家的假設還是真的存在
    就像旅行者1號宇宙飛船,它是人類發射的最遠和最快的太空飛行器,但它還需要大約300年才能到達奧爾特雲的邊緣,要穿越它更需要3萬年的時間。在目前天文學家的共識中,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太陽系的外圍分布著柯伊伯帶,而邊界則籠罩著奧爾特雲。黃道離散盤則分布在兩者之間。
  • 少了個冥王星,太陽系的行星數量還能否恢復到九顆?很有可能
    此後,隨著越來越多的柯伊伯帶天體被發現,冥王星再頂著「行星」的名頭就有點不太合適了,因為如果冥王星都可以算作行星,那麼太陽系中的行星可能會變得很多,於是在2006年的國際天文聯合會上,天文學家們通過投票的方式將冥王星投出了行星的行列,從此它降級成為了一顆矮行星,而太陽系的行星數量也從此變為了八顆。
  • 太陽系神秘尾狀「彗星」或是小行星碰撞殘骸
    這顆星體被命名為「P/2010 A2」,是長度為21萬公裡至30.5萬公裡的模糊尾狀神秘星體,它位於太陽系主小行星帶。 太陽系主小行星帶包含著數千顆環繞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多數距離地球4.02億公裡以上。研究員認為大多數彗星來自太陽系距離地球較寒冷的區域,多數情況下,它們遠離太陽保持冰冷表面。
  • 走進神秘的奧爾特雲,太陽系最遠的邊界,突破星際空間的最後屏障
    在我們太陽系最黑暗的地方有什麼在等待著我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奧爾特雲定義為「太陽系最遠的區域」。這是一個理論化的結構,由太陽系最外圍被太陽引力捕獲的物體組成,它是我們與其他星際空間之間的最後一道路障,也是一條鴻溝。天文學家們認為它是一個巨大的球形或殼層,覆蓋了太陽系的所有側面,主要由冰塊狀的空間碎片組成。
  • 關於建立太陽系等比例模型,是否複雜呢?請一起來看看吧!
    木星,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是5.2天文單位(780000000千米),半徑是71000 千米(0.00047 AU),而距離最遠的行星,海王星與太陽的距離是30 AU(4.5×10^9 千米)。有少數的例外,距離太陽越遠的行星或環帶,軌道與軌道之間的距離,也就是從一個軌道到下一個軌道間的間隔,就越大。
  • 人類深空宇宙飛行探測器最遠飛到什麼地方?飛出太陽系了麼?
    在探索深空宇宙奧秘方面,美國早早的就以強大科技做後盾,對人類認知宇宙,了解宇宙,尤其是對太陽系內的各大行星的探索做出了最重要的貢獻。他們早在上世紀末就真正開始了宇宙探測計劃,分別於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把深空宇宙探測飛行器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發射升空。這兩個探測器沿著兩條不同的軌道飛行。
  • 帶回小行星碎石樣本探索太陽系起源
    「隼鳥2號」探測器降落在小行星「龍宮」的模擬圖  12月5日,日本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向地面釋放可能裝有小行星「龍宮」碎石的密封艙。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宇宙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藤本正樹表示:「這是一片廣闊平坦的大地,最適於密封艙安全著陸,是能夠馬上將樣本運回日本的絕佳環境。」   另據日本共同社此前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4日召開了記者會。該計劃負責人津田雄一教授表示,「探測器非常順利」,並強調「認為取得了超出預想的成果」。
  • 史上最遠小行星清晰照曝光 從花生變雪人
    NASA新視野號從太陽系邊緣,拍回人類所探尋過最遙遠的的行星畫面。這個被科學家暱稱為「天涯海角」的小行星,外形就像個雪人,還能提供線索,研究45億年前太陽系最原始的組成成分。被新視野號團隊暱稱為「天涯海角」的小行星,它的拉丁語為Ultima Thule,意思是「超越已知世界」,因為它位於冥王星16億公裡之外。
  • 日本隼鳥2號成功降落小行星 2020年帶回太陽系歷史
    在距離地球3.4億千米距離上,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成功著落在一個名為「龍宮」的小行星上,收集了小行星的巖石樣本,預計在2020年隼鳥2號將攜帶樣本返回到地球,揭開太陽系早期歷史。隼鳥2號隼鳥2號是日本航天局(JAXA)開發的探測器,是隼鳥號的繼任者,隼鳥號在2010年成功帶回了小行星「絲川」的巖石樣本,而隼鳥2號目標是採集小行星「龍宮」(Ryugu)的巖石樣本。絲川和龍宮都屬於近地小行星,科學家想通過研究小行星的物質組成,探索太陽系的早期歷史。
  • 2076年,塞德娜會抵達近日點,到時候可以一睹風採!
    有推測是太陽系捕獲的系外天體。2076年,塞德娜會抵達近日點,到時候可以一睹風採!有推測是太陽系捕獲的系外天體。2076年,塞德娜會抵達近日點,到時候可以一睹風採!
  • 旅行者一號為什麼43年都沒有撞上小行星?運氣太好?
    旅行者一號的任務是向著遙遠的星空前進,脫離太陽系,探索外星文明的存在。在43年裡,飛行了超過200億公裡的距離,脫離了日球頂峰,進入了星際空間。不是說太陽系的小行星很多嗎?旅行者一號為什麼43年都沒有撞上小行星?是因為運氣很好嗎?
  • 還是太陽系中的小行星?
    隕鐵的另一個名字叫做鐵隕石,在這種隕石的成本中,大約90%為鐵,還有很小一部分為鎳。人們在非洲某地發現了目前為止第地球上最大的隕鐵其質量達60噸,在中國發現的新疆大隕鐵並列世界第三,質量達30噸。各類隕石統稱為隕石為了便於區分科學界,命名為實驗室,在多數這樣的運勢中,人們可以觀測到非常小的球狀顆粒。
  • 人類首次發現系外天體,不像小行星,科學家懷疑是「探測器」!
    初次發現奧陌陌小行星的存在對於人類而言是個潛在威脅,可是這些小行星卻深得科學家們的喜愛,因為這些小行星內部有可能會發現一些從來沒有發現過的物質,有利於研究人類起源,甚至是整個宇宙的演化過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不一定全都是太陽內部的小行星,有可能是來自太陽系外,可是人類在探索的過程中卻意外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它的運行軌跡特別詭異,更像是其他生物的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