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學技術獎獲獎成果⑥|精細到鋼筋混凝土的抗災性能調控

2020-12-19 同濟大學新聞網

大樓越造越高,體量越來越大,造型結構越來越複雜,面對強震和颶風等自然災害,這些建築能否屹立不倒?「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建築結構抗震設計的理念,大震不倒,是否就意味著高昂的造價?

面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所長、我校土木工程學院特聘教授李傑認為,建設韌性城市,結構分析和設計理論需要變革,精細化分析與整體優化設計勢在必行。「打個不恰當的比喻,颱風過境,有些大樹可能會倒,竹子反而不會,所以,增加承載力儲備的傳統做法,未必就一定沒有風險,而且承載力儲備就意味著高成本,最重要的是,長此以往,結構工程和防災科學就會裹足不前。」

經過15年的持續科研攻關,李傑領銜的「複雜建築結構精細分析與整體抗災性能調控關鍵技術」項目給出了更安全更經濟的答案:基於建築結構的精細化分析,對建築結構進行整體抗災性能優化,可以提升大型複雜建築結構整體抗災性能,並顯著降低結構造價。日前,該項目在上海市2019年度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

李傑教授在工地現場

李傑介紹,要實現結構精細化分析與整體抗震優化設計,需要解決三個關鍵難題:材料非線性的合理反映、結構破壞的準確模擬、複雜結構的優化設計。「在強震作用下,材料會出現非線性行為,比如混凝土會開裂甚至壓碎,鋼材會屈服甚至斷裂,傳統的結構設計理論,無法反映這些非線性行為,更談不上從材料損傷到結構破壞的全過程模擬。」

李傑帶領團隊追本求源,建立了鋼筋混凝土複合材料彈塑性損傷理論,構建了混凝土彈塑性隨機損傷物理模型,首次實現了鋼筋混凝土複合材料靜、動力非線性行為的綜合反映。美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巴讓特(Bazant)教授盛讚該模型是「一個出類拔萃的混凝土模型」。

李傑教授和課題組陳建兵教授在上海中心工地

「在國際上,這是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難題。我們的理論成果經過了充分的實驗驗證。」李傑說,「6年,1042組實驗,我們課題組的任曉丹副教授和同學們一起付出了艱苦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該損傷模型被納入我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這是國際範圍內首次將混凝土損傷模型引入國家標準。「設計規範引入理論模型的案例很少,設計規範強調應用,我們的損傷模型理論性比較強,但好用。」任曉丹告訴記者,十年的應用證明,損傷模型在設計界大受歡迎,並形成了自己的話語體系。比如,針對大震非線性分析的結果,設計師們的討論模式通常是這樣的:「有哪些損傷?損傷在哪些位置?」 「算出來的損傷主要集中在哪個部位?哪些損傷可以減少一些?」……

李傑教授和課題組任曉丹副教授在塞爾維亞貝爾格勒主持第一屆損傷力學國際會議

理論創新的價值遠不只於此。李傑介紹,損傷模型並不僅僅適用於結構抗震設計,山東建築大學將損傷模型應用於複雜建築結構的移位,「準確地模擬了託換梁混凝土開裂過程和新老混凝土界面脫離過程」,該技術成果與山東建築大學多年來的研究成果一起獲得了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在理論創新的基礎上,團隊研發了大型結構非線性分析軟體系統ADARCS,建立了複雜建築結構的精細化分析技術平臺,實現了複雜建築結構從材料損傷到結構倒塌全過程的精細化分析。李傑告訴記者,該技術解決了諸多歷史難題,如框架梁坍塌效應的模擬、複雜構件的受力分析等等,在國際上均處於技術領先地位。

「比如這個美麗的蝴蝶形曲線,是開口剪力牆的滯回行為模擬曲線,也是國際上知名的難題。很多人能做出這個試驗,但無法通過模型模擬出這個曲線。我們發展的技術,完美再現了這類極具挑戰性的試驗結果。」李傑說,這個蝴蝶形的曲線在國內外各大國際會議報告現場收穫驚嘆無數,「這個曲線有隱式和顯式兩種算法,隱式結果更穩定,國際上能做出顯式曲線的,一個巴掌數得過來,但能做出隱式曲線的,目前只有我們課題組。」

據悉,軟體開發後,李傑團隊還在國際知名開源結構分析軟體平臺OpenSees上以「中國規範模型」名義貢獻了模塊,並基於國際知名有限元平臺ABAQUS進行了二次開發。

結構精細化非線性分析軟體與模塊研發

揭開了大型複雜建築結構從材料損傷、構件破壞到結構倒塌全過程的神秘面紗,有了軟體的加持,對各類建築整體抗災性能進行精準調控就不再是難事。「常規優化,主要體現在用鋼量上。」 李傑介紹,基於可靠度的結構敏感性分析,依據指標敏感度進行結構優化設計,在確保結構滿足規範要求的同時,可以顯著降低結構造價,比如6月28日剛剛開工的蘇州第一高樓中南中心,抗震優化設計後,僅主體結構構件,即可節約鋼材1067.4噸。

「另外一種優化,是實現了主體結構與減振裝置的一體化設計。基於精細化分析,針對薄弱部位,可以設計減震裝置的布置位置和形式等,顯著提升建築的整體抗災性能。」李傑說。

項目代表性工程應用

據悉,項目已獲得5項國家專利、5項軟體著作權,出版學術專著1部,發表SCI/EI論文78篇。截止2017年,成果已直接應用於30餘座大型複雜結構的精細化分析與優化設計,顯著提高了結構的抗震性能。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在建300米以上的超高層項目中,有10%的項目直接應用了該技術。項目成果近三年實現直接經濟效益4.75億元,間接經濟效益7.85億元。(魏丹)




相關焦點

  • ...科技突出貢獻獎、142項成果獲獎……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
    其中來自重慶大學的周緒紅院士在鋼結構、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等領域研發成果國際領先,廣泛應用於卡達、科威特等30多個國家和國內廣東、重慶等省市的300餘項工程,近3年新增產值152.45億元,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帶領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科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 2018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生物醫藥類獎項領跑 多項成果應用於臨床...
    東方網記者解敏5月15日報導:今天,2018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在2018年科學技術獎的三大獎類中,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的所有項目按照所屬技術領域劃分,有51個獲獎項目屬於生物與醫藥技術領域,佔全部獲獎項目的比例為17.7%。在高等級獎項(特等獎和一等獎)中,生物與醫藥技術類的佔比則高達26.3%,遠超其他領域,體現出上海生藥領域的強大研發實力。  上海是我國優質醫療資源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 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清華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獎數居全國高校之首
    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  在此次獎勵大會上,清華大學共計20項優秀科技成果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4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1項。
  •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公布 沙坪垻區45項成果2人獲獎
    本報訊(記者杜開舟)近日,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公布,全市共有142項成果獲獎。沙坪垻區有45項成果和2人獲獎。沙坪垻區45項成果獎項中,自然科學獎有9項,重慶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成果:納米材料生長動力學研究及其光電作用下的電荷輸運機制、機械傳動內激勵機理及接觸界面動力學理論和模糊動態系統的控制、狀態估計及模型降階理論與方法等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共2項,分別是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重慶大學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的成果——高精度超敏免疫檢測關鍵技術與應用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兩位科技功臣的轉化平臺和科技成果落地徐匯...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兩位科技功臣的轉化平臺和科技成果落地徐匯楓林 2020-05-22 0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度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公布
    編者按近日,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組織完成了2020年度「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評選工作,共評選出138項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項目、10位科學技術英才獎獲獎者。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即原公路工程科技創新成果獎,2012年設立至今共評審出各級獎項千餘項,於2019年2月通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社會設獎審查,成功躋身我國社會科技獎勵名錄。該獎旨在表彰經一年以上工程實踐檢驗的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和適用性的科技研發成果,以及在技術研究、重大技術問題解決、標準規範編制、科技成果應用與推廣等科技管理工作中貢獻突出的個人。
  • 北京郵電大學四項科研成果榮獲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9月10日,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市委書記蔡奇參觀獲獎成果展並為獲獎代表頒獎,向全體獲獎人員表示祝賀,向他們為首都科技事業發展作出的貢獻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頒獎並講話。
  • 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醫衛領域有36個項目獲獎
    今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額度提高60%,由500萬元/人調整為800萬元/人,並調整獎金分配結構,將獎金全部授予獲獎人個人,由個人支配。據悉,這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近20年以來,對獎金額度及結構的首次調整,旨在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對我國科技工作者的激勵和關懷。同時,今年對「三大獎」獎金標準也一併做了適當調整,獎金額度提高50%,今年還設計製作國家科學技術獎獎章,強化獎勵的榮譽性。
  • 2019年浙江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公布!溫州秀出亮眼成績單
    7月17日上午,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省人民大會堂舉行,297項科技創新成果榮獲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2019年度浙江省科技獲獎清單(溫州)溫州成績單,亮點頻現翻看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溫州成績單亮點頻現。據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獎成果分析,我市在生命健康、智能製造領域等方面頗有建樹。
  • 橋梁壽命分析的探究——鋼筋混凝土T梁疲勞性能試驗
    但是,當前我國規範及標準尚缺乏針對鋼筋混凝土梁橋疲勞行為、壽命的校驗方法或理論,因此壽命設計的規定及分析實質上並不落地。針對這一問題,各國學者已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美國上世紀70年代即已開始對混凝土結構疲勞問題進行分析,並取得了豐富的成果。近年來國外一些學者通過試驗研究,對其存在性及破壞主導模式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討。
  • 2017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人員)
    2017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人員)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實施科教興皖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省政府決定,對為我省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成果給予獎勵。
  • 2014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公示
    2014年,海洋科學技術獎獎勵辦公室組織召開了2014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評審會議、經過專家認真評審,海洋科學技術研究類共有15項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12項,海洋科技轉化類共有13項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10項,海洋科技圖書共有6項成果獲獎,現將獲獎項目予以公示。
  • 中建三局獲18項科學技術獎
    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陸續出爐中建三局又一批技術成果上榜中建集團科學技術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從成都軌道交通6號線到蘇州奧體中心從滁州惠科項目主廠房工程到漢十高鐵從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到「兩山」醫院……一個個精品工程的背後
  • 深圳頒發2018年度和2019年度市科學技術獎 去年1~11月深高新產業...
    其中,2018年度對106項和10名人選予以獎勵,分別是:市長獎2名、自然科學獎4項、技術發明獎3項、科技進步獎59項、青年科技獎8名、專利獎25項、標準獎15項。2019年度共102個項目和10名人選獲獎,分別是:市長獎2名、自然科學獎8項、技術發明獎3項、科技進步獎53項、青年科技獎8名、專利獎23項、標準獎15項。
  • 2017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公布,都有誰獲獎?(名單)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實施科教興皖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省政府決定,對為我省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成果給予獎勵。
  • 安徽省社會科學獎獲獎成果公布(名單)
    安徽省社會科學獎獲獎成果公布(名單) 中安在線   2020-01-15 06:59:01   來源:中安在線    編輯:毛書兵   省社會科學獎獎勵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關於審定安徽省社會科學獎獲獎成果的請示
  • 【重醫一院 基層黨建】2019年度重慶科學技術獎揭曉|重醫附一院...
    9月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揭曉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由重醫附一院牽頭主研的6項研究成果榮獲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至此,2019年度,我院共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一等獎4項,創歷年來新高。
  • 2018年度寧夏科學技術獎揭曉,68個項目獲獎!...
    本文原標題:《2018年度寧夏科學技術獎揭曉,68個項目獲獎!名單來了,看看你認識幾個?》 為進一步營造人才創新發展環境,激發全區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 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出爐!唯一特等獎來自深圳(附完整獲獎名單)
    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出爐!在新基建的背景之下,來自科學技術領域的突破與成就更加引人注目。昨日,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正式召開,大會頒發了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包括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2項,二等獎12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9項,二等獎5項;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29項,二等獎105項。在科技進步獎類目中,來自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團隊憑藉「三維環境智能感知系統研發及應用」項目,摘得了特等獎。這也是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唯一的特等獎。
  • 238項(人/組織)獲2019年度河北省科學技術獎
    從河北省科技廳獲悉,238項(人/組織)獲2019年度河北省科學技術獎。2019年河北省科技獎勵工作繼續深化科技獎勵改革,按照「提升質量、減少數量、優化結構、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進行了四項探索實踐:一是實行獎勵等級志願及分級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