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了一件白襯衣,外面套了一件黑色外套,腳上穿一雙看起來很休閒的皮鞋,坐在沙發上與人聊天時,你能看到他很瘦的腳踝和很薄的皮膚。他已經過了需要在大場合盛裝的年紀,對一位在圈內十分可敬的老編劇來說,他只需要以最自然的狀態出現在大型盛會上就可以了。
與劉和平一起接受記者訪談的,還有今年32歲的
柯利明,他剛剛以15億元的價格賣掉公司,一夜間躋身「財富新貴」行列。柯利明的身材修長而挺拔,頭髮梳得發亮,與劉和平的隨意著裝不同,柯利明西裝革履。與上一次在儒意公司的酒吧裡,訪談時他疲憊又焦慮不同,這次他姿態從容許多。
對劉和平和柯利明兩個人來說,這次合作既是緣分,也是必然。
《北平無戰事》自籌備之初,就一直遭遇資本的挫折。劉和平代表藝術,固守原則,柯利明代表資本,更多的考慮回報,商業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從來都「相愛相殺」,兩個人需在商業與藝術之間找到平衡點。
從目前開播後的反饋來看,《北平無戰事》存在是否「接地氣」的爭議,不過豆瓣9.4的高評分、業界的肯定和不錯的收視率還是給劉和平長達七年的「執拗」帶來了回報。
賭一賭:認真,你就贏了!
經歷七家投資、七家撤資的曲折路後,2014年10月,《北平無戰事》終於登陸四大衛視,在北京、天津、河南、山東四大衛視熱播,成為知名編劇劉和平口中的「大製作、大投資、大手筆」之作。數據反饋不錯,憑藉過硬的故事情節,該劇收視節節升高,在衛視的收視率上升到排行榜第一名,開播期間收視率也一直在前列。
《北平無戰事》選取了1948年國民黨經濟全面崩潰,蔣經國強制推行貨幣改革最後一搏的歷史結點,將大命題濃縮在幾個月的時空裡,通過對多股勢力、多個人物殊死較量的深刻描寫,將敘事的張力推向極致,其中「反腐」力度非常強,正契合當下國家反腐的主題。
但「全面腐敗」曾經是找投資的一大障礙。在與記者訪談時,劉和平說:「這裡面說的國民黨因全面腐敗,經濟全面崩潰失去政權。兩年前找投資方的時候,都覺得是一個難得的好戲,寫的歷史的事情以及關照現實的生態,他們擔心風險太大了,就撤資了。但是今天中央反腐敗的意圖非常堅決,反而今天與中央倡導的達成了高度統一。」
柯利明這個年輕人「有擔當」,相信「自己的判斷」,很多項目都是他從別人那裡撿來的。一個擅長營銷、包裝和市場渠道的商人,接手已斷資的「爛尾樓」,往往能使其「死而復生」,贏得市場。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老男孩猛龍過江》皆為他的代表作品。
「當時柯總問這部戲要多少錢?我說得一億以上,你敢不敢投?就當我六年的心血,你們一億多錢白撒了!」劉和平激他,柯利明拍桌子說:「這麼好的本子有什麼不敢的!」立馬投錢進組。
商人冒險是一種本能,世上什麼事情會沒有風險?柯利明相信「福禍相依」,這個時候進來,也是「雪中送炭」。加上這部作品有劉和平本人的光環,光寫就花了六年時間,自己還搭了上百萬元進去,柯利明判斷這部劇就算不能播,也不是快消品,應該能留存很久。
柯利明表示,《北平無戰事》總投資近1.5億元,主要的出品方有四家,分別是北京儒意欣欣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春天融合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和力辰光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山東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北平》今天有這樣好的收視和口碑,全靠大家共同的努力,特別是劉和平老師,
孔笙導演,
侯鴻亮老師,
李力先生,還有
劉燁、
陳寶國等眾多優秀的演員們。
「我們這部電視劇經歷過七次投資七次撤資,即使到了發行階段,依然也有不少電視臺認為「有風險」,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北京春天融合公司董事長楊曉偉拍板,為這個項目保底發行,頗有些壯士斷腕的感覺,每每想起此事,我總是很感動。 《北平》今天的結果固然令我欣喜,但其間經歷的「驚心動魄」的過程,我想更令所有參與者難忘,或許,這也是一生都忘不了的經歷」。接受採訪時柯利明說。
陳寶國、劉燁、
廖凡等影帝視帝前來助陣,這在一線演員講身價的時代,「不向錢看向人看」非常難得,包括78歲高齡的
焦晃,其父焦樹藩畢業於燕京大學,師從司徒雷登。他願意出來演一個配角(在《北平無戰事》中飾演燕大副校長何其滄一角),這一點,讓整個團隊都很驕傲。後來劉和平對記者說:「我們這個劇組風氣特別正!」在別的電視劇裡演大主角的男演員,在這部戲裡演配角,還演得那麼賣力,錢還拿那麼少。比如陳寶國,以他的地位,就這部戲裡,演一個反派人物,有三天一句臺詞都沒有,但是得配合拍攝,就那麼一絲不苟的呆在劇組配合給表情,做背景。
製作團隊請來了山東影視集團的孔笙團隊,製片人侯鴻亮看了兩集劇本就確認接這個項目的執行。因為動用了最高規格的設備四臺艾麗莎高清攝像機,服裝、道具、化妝和布景都完全按照劇本復原。整個劇組最後都有點「神經兮兮」,穿衣服站一天也不敢坐,就怕衣服有褶皺。
柯利明對這個山東班底的專業印象深刻, 「國企有個最大的優勢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因崗定人,一輩子就幹一件事,而有些私企則是亂點鴛鴦譜瞎弄。」
強勢編劇劉和平——為了作品可以得罪任何人
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索倫·阿拜·克爾凱戈爾有句話:人最容易忘記的是自己。《北平無戰事》編劇劉和平擔任了電視劇的總製片人,經歷七次融資七次撤資的折磨,這是劉和平堅守自己帶來的「不輕鬆」,他不屑於像大部分編劇那樣降低水準滿足資本娛樂大眾的需求,但要以一位歷史學者的嚴謹來製作「俗文化」——電視劇,又不能得到資本的迎合。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他經營公司不成功,他經營作品又「吹毛求疵」,拿著一份編劇的錢幹十個人的活,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努力尋求對作品水準的控制力與商業化之間的平衡。那些「不足以為外人道矣」的故事,讓他的個人風格看起來強勢又霸道,明明有輕鬆大道,偏偏走少人問津的艱難小徑,這一切都說明:他只想做真實的自己,寧可經歷動蕩和痛苦,也是值得的。
以下為編劇、總製片人劉和平口述:
這個戲很難,有很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故事,最難的是你要堅持自己最初的原則和目標!到柯總(柯利明)進來已經是第八家投資了,前面有七家投資七家撤資,都是大投資。投資的原因是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好戲,撤資的原因是擔心風險太大了。
本來我都要放棄先拍電視劇,打算把小說出版了再說,最後就是柯總他們,敢把一億多的錢投進來,並堅持到最後,非常感謝柯總,感謝大家。
我以前說我不怕得罪人,是因為你要堅持原則,必然會得罪人,比如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不要那麼尖銳,讓大家覺得這麼敏感,但是如果都後退一點的話,這部戲也不是現在這個高度。
柯總他們也覺得有風險,能投資說明他們投資方有擔當、有眼光,在兩年前投資的時候,環境還不好,到今天播出的時候時點「正好」。包括搭班子的時候,柯總也跟我說「賺錢什麼的都好說,就是抱著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來的。」我覺得這挺不容易的,所以這部片子的書,也是儒意欣欣圖書出版的,除了這本書是我的,其他的都是他們投資方和班底的。
我在寫劇本之前,註冊了一家公司,但是後來發現養不起,因為我沒賺錢,寫稿要做調研,陸陸續續投進去花了一百萬多萬,就是為了寫出好作品,沒辦法,公司就關了,專心寫作。片子裡很多內容,比如以前的空軍什麼樣,飛機什麼樣,打仗什麼樣,劇裡很多金融的視角,要向銀行裡的人求教,不是一拍腦袋自己想出的。
電視劇從2012年的第三個季度開始籌備,拍攝是在去年的四月到八月,劇本、美術、找演員籤約,前期做了很多工作,演員基本沒花什麼錢,主要是製作成本高。我從來不「數易其稿」,如果說前面一集不定稿,第二集我不會寫,我經常是在電腦面前,幾千字上萬字拿掉就不用了,我是這樣一路改過去的,改不動了我就往前寫,所以到了拍攝的時候導演演員不敢改,我是自己跟自己較勁。哎……我每天看回放到半夜,看完了廖凡來問我,我說你今天這個戲,這個帽子不應該這樣摔了,為什麼?他立刻找導演他說這個戲我們明天補重新拍。
劉燁喝酒大家都知道出了名,只有在我們這個戲裡面沒有喝酒。
大家都有敬畏心,我們這個劇組風氣特別正,沒有任何亂七八糟的事,這個很不容易。拍完之後我們一起我當著柯總他們和導演演員都說了,發自內心感謝你們。
我個人很幸運的地方在於我比別人多一條生命——藝術。生命的延續無非是兩個方面,一個是自己的物理基因,生兒育女延續生命,另一個方面就是作品,作品要有延續下去的生命力,財富對我來說,小康就可以了,沒多大的概念。
霸氣總裁柯利明—預算無上限,富貴險中求
柯利明是個很有激情的人,和他幾次聊天,你只需聽他說就可以。他思維活躍,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所以他成功了。柯利明沒有兜售成功學,他更喜歡講他的沮喪和痛苦,調侃他「城中新貴」,他會連連搖頭,表現出並不沾沾自喜的樣子。金牛座是很保守的星座,偏偏柯利明喜歡冒險,但有一點,柯利明是個堅持己見,有頑強毅力去付出的人。
《浪潮之巔》的作者在書中寫道:一家公司只要趕上大勢,自己又不出錯,那麼就可以順著潮流活下去,直到下一次浪潮。影視文化產業這兩年突然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競相追逐的「肉骨頭」,不知道柯利明帶領的儒意影業為了下一次突然讓所有人大吃一驚,會是什麼時候?
最近,儒意影業公司成立了直投部,繞了一圈,柯利明似乎又回到了他的老本行——金融,只不過這一次,他切入的行業是影視。
以下為儒意影業掌舵者柯利明口述:
《北平無戰事》這部戲特別在哪裡呢?因為劉老師寫的東西,連導演也要揣摩,人文情懷、故事和深度,很多是我們不能把控的東西,所以我從最開始這個項目啟動到今天,我的心一直懸著的。
這部電視劇的合作方每個人都是大咖,你要照顧每個人的感情。在中國,電視劇行業已經沒有幾個人願意這麼認真做事情。文化產業現在很熱,不少公司就像搶錢一樣,急功近利。我可以選擇很多賺錢的項目,但做《北平》,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能做成這件事情已經非常幸運,以後的人生,很難再遇到這麼多優秀的演員、導演和編劇聚在一起了。
這部戲在我們公司的預算是「負多少再說!」不把它當利潤的產品,一心一意把它做好,反而我們的收益來了。在現在這個兩劇一星的年代,很多片子都排不上時間,但是電視臺願意給我們一個不錯的預期,而且在買我們這部劇的時候沒有考慮具體的成本,就是很好的收益。
作為一個職業投資人,看項目當然要有商業上的考慮,但是藝術上呢?還是要有膽敢去投資,我做為投資者,能做的是爭取讓更多人投一些既商業上賣座,文藝水準也很高的片子。
從資本的角度講,很多熱錢湧進來,是好事,中國需要金融來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現在的問題是,市場上大把的錢在找項目,找不到好的人、好的項目,浮躁。資本應該投給那些真正有才華的人,商業可以解決一時的問題,但是文化產業不同,文化有內在的價值觀, 不是說完全娛樂化就能成功。
我願意去冒險,項目找到我,我會一直問作者:你想做好嗎?你真的是認真想做作品嗎?還是想賺錢?行,你就做作品,賺錢的事情交給我。我投了我再想辦法把它市場運營好。所以很多項目我是在大家不看好的情況下,撿起來重新包裝。
榮華富貴最毀人,我覺得很多時候成功是老天給你的恩賜,你多有才華、多努力,但是你成功有一部分原因是「運氣」,既然你已經佔了很多運氣,就應該珍惜,儘量克己。我們公司有五六十人,大部分做事的,我作為一個老闆,首先傳遞的正能量就是——我自己在做事。文化傳媒行業不需要太多人,不是工廠化的模式,而是需要一些有靈性有悟性有誠意聰明的人在一起做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