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這些興趣班很雞肋,家裡再有錢也別給娃報,白耽誤工夫

2021-01-20 暮沐媽咪育兒日記

「文/暮沐媽咪育兒日記,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普遍得到提高,與此同時社會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湧現了一大批不讓娃輸在起跑線的家長,為了培養孩子每日奔波於各種興趣班,而且孩子上興趣班的年齡也越來越小。

更有甚者,有的家長在孩子幾個月的時候,就開始了早教及興趣的培養,有人調侃道:自從有了娃以後真累啊!不是在興趣班上課,就是在興趣班的路上。

每個家長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謂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於是學習與興趣一起抓,認為現在苦點、累點都是在給孩子的將來鋪路。可是作為家長,你有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過,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麼?真的喜歡這些興趣班嗎?

李玫瑾:這些興趣班很雞肋,家裡再有錢也別給娃報,白耽誤工夫

有些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純粹是跟風,看別的孩子報了這個那個興趣班,唯恐自己孩子落後,也趕緊給自己孩子安排上。想像一下,孩子除了面對繁重的學習外,還要面對不喜歡,甚至討厭的興趣班,對孩子的身心何嘗不是一種傷害?

作那麼為家長,面對市場上魚龍混雜的各種興趣班,怎樣才能精挑細選,選擇適合孩子的呢?李玫瑾教授直言:這些興趣班很雞肋,家裡再有錢也別給娃報,白耽誤工夫。

一、 「名師名校的大班」看似高大上,實則很雞肋

現在全國各地都有一些著名教育機構,他們師資力量比較雄厚,當然價格也比較貴,時常還會邀請業內著名人士親自授課,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能夠接觸到,這些著名的老師,就會選擇這些名校大班。

殊不知,孩子也只是就「接觸」了一下而已,由於大班的孩子多,老師並不能一一親自指點,更得不到專業的指導,還不如去一般的小班興趣班,真是既浪費錢又學不到東西。

二、 不要報「孩子不感興趣」的興趣班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作為基礎,孩子才能很好地學習,如果孩子不感興趣,那就是白白浪費孩子的時間,浪費父母的金錢,我曾陪孩子試聽過書法的課,講課的老師很負責,講得也不錯。

在我旁邊有一個孩子,一直沒有精神昏昏欲睡,老師也一直提問他,老師講得什麼他一概不知,到了書寫的環節,別的孩子都在認真書寫,只有他坐在那裡發呆,一直到下課一個字都沒寫。

請問家長這樣的興趣班有什麼意義?是讓老師幫看孩子嗎?也有的家長表示,可以慢慢培養孩子的興趣,說不定孩子報了興趣班以後,通過引導就越來越感興趣了。當然存在這樣的案例,隨著不斷的接觸,有的孩子會對所學的課程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當然是好的。

可如果孩子學習了一段時間仍沒有興趣,甚至表現出反感,家長們還是趁早放棄,這樣的投資其實就是在白白浪費孩子的時間,長期以往,還會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

三、 「年齡不宜」的興趣班是在揠苗助長

一些培訓機構在辦培訓班時,並沒有考慮孩子的實際年齡。

很多技能及知識的學習,都是有年齡限制的,尤其是一些遊泳、輪滑等,應至少等孩子四五歲才開始。

首先,過早的學習,孩子的運動能力和肌肉都不完善,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身體;其次,過早的學習還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由於學習年齡不夠,孩子很容易因為學不會而喪失自信心,作為家長最怕的就是孩子自信心的打擊,那可是耽誤孩子一生的大事。

在給孩子報興趣班時,家長到到底該怎麼選擇呢?順其自然是最好的

一、 尊重孩子的選擇,父母不要強加

相信大多父母都聽過米小圈上學記,米小圈的爸爸小時候家裡窮,自己沒有實現成為畫家的夢想,於是就把成為畫家的夢想寄托在米小圈身上,這就是典型的夢想寄託,這樣強加的興趣班孩子是不感興趣的。

二、 興趣班貴在精而不是多

很多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全面發展,可謂琴棋書畫樣樣不拉。

其實幼齡兒童的興趣班也就在低齡階段學一學,等上了高年級,學習任務越來越重,慢慢也就放棄了,真正堅持到成年的很少,與其這樣走馬觀花的學,還不如專注於一兩個,更容易做出成績,也讓孩子有成就感。

留言板話題:你家孩子報什麼興趣班了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別掏心掏肺地給孩子報班了,李玫瑾:這三種興趣班,沒用還白花錢
    可慢慢地,家長會發現,對孩子越是掏心掏肺地好,給孩子報班,效果反而越不明顯。倒是孩子,在數不清的興趣班中,逐漸產生了叛逆心理。報興趣班=對孩子好?選錯了的興趣班害娃不淺,寶媽還沾沾自喜同事曉芸總覺得,現在家庭的生活條件是越來越好,孩子再也不用像自己小時候那樣,除了學習幾乎什麼都不會。特別是在電視上看到那些從小就能歌善舞的寶寶,曉芸更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在寶寶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擅自做主為寶寶報了三個興趣班。
  • 李玫瑾坦言:再愛孩子,也別讓他上這3種興趣班,費錢不說還沒用
    並且在教育支出調查中發現,這些教育支出中興趣班、補習班等佔比最高,但是家長在給孩子選擇興趣班的時候就沒有那麼理性了。尤其是現代社會,家長們總是擔心孩子沒有一技之長而被別人落下,因此都會從小就給孩子盲目的報名很多興趣班,正所謂「技多不壓身」,但興趣班真的是越多越好嗎?
  • 中年媽媽熱衷給娃報興趣班,爸爸帶娃旅行代替上幼兒園,誰對?
    現在,無論城市和鄉村,給娃報興趣班成為很多家庭的標配,主導這件事的始作俑者往往是人到中年的媽媽。「媽到中年,為啥熱衷給娃報興趣班?」,小區育兒群裡小聚媽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欣欣媽回覆:「還不是想給自己留點自由時間,今天寶爸送孩子去興趣班,可以多培養孩子和寶爸在一起的時間,不然老是粘著媽,時間應該是娃和家人共有。」琪琪媽回覆:「我沒那麼多興趣,水平有限,也不會輔導娃,一直信奉讓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送娃去興趣班,讓娃多長點本事。」
  • 寶媽患病,拿到相應補償後傻樂:可以給娃多報幾個興趣班了
    安排完手術後,因為之前買的有bx,拿到補償的一瞬間,媳婦不是慶幸還好只是甲狀腺癌,而是興奮地說,又可以給娃多報幾個興趣班了!令人捧腹的同時又有些心酸。①興趣班品種繁多如果說出國遊學、送娃去國際夏令營屬於走高端路線,那麼對普通家庭來說,給娃報興趣班恐怕是比較接地氣的選擇了。如今不管在城市還是鄉鎮,一個孩子在上小學階段甚至小學前,都至少有兩個以上興趣班。
  • 娃三年換六個興趣班,是真沒興趣,還是在為學習中的困難找藉口?
    根據現在的科學育兒觀,以及社會的發展趨勢,幾乎每個家庭都會給娃報興趣班。記得我娃剛出生沒多久的時候,娃爹說,我娃只要快樂的成長就行,長大後絕對不報啥興趣班。感覺看別人家每天接送娃上完這個課,又去上另外一個課,有一種疲於奔命的感覺,孩子的臉上也看不出一絲快樂。
  • 別讓興趣班毀了孩子的興趣……
    興趣班,這個詞對家長和孩子們來說都不陌生。可有人卻說興趣班就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因為孩子對興趣班,根本提不起任何興趣。這看似玩笑的一句話,卻包含著家長、孩子跟興趣班之間的「愛恨情仇」。興趣班,有的時候燒錢還「費娃」前幾天跟同事們聊天兒,說起養孩子很「費錢」的話題。老母親們開始紛紛吐槽家裡的「碎鈔機」。
  • 給娃報班有多瘋狂?鄭州有媽媽「一年花掉10個Gucci包!」
    在婧婧的朋友圈裡,經常能看到她在「曬咖啡」,而喝咖啡的背後,不是在等娃下課,就是在送娃去上課的路上。孩子們扎堆各類興趣班、補習班,家長則聚在咖啡館聊孩子。其實在鄭州,這樣的情景已經成為周末最為常見的生活鏡頭。儘管給孩子減負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家長們給孩子報班的熱情卻持續高漲。
  • 李玫瑾:孩子到這個年齡段,家長再忙也別讓老人帶,否則影響成績
    所以很多媽媽在重新拾起工作後,就會選擇讓家裡的老人幫忙帶孩子。孩子在1到3歲時,處於一個心理依賴期,根本離不開家長,這個階段的家長也會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但是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到了下面這個年齡段,家長再忙也別讓老人帶,否則會影響成績。什麼年齡段的孩子會被影響?李玫瑾教授的這個言論引發了家長的熱議。
  • 李玫瑾:在這4個方面使勁管,娃長大不僅情商高,做事也乾淨利落
    家長們熟悉的李玫瑾教授就提出了:在這4個方面使勁管,娃長大不僅情商高,做事也乾淨利落老話都說「三歲大,七歲看老」,這裡面需要我們注意的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些的毛病習慣,需要家長們早點發現,如果時間長了孩子養成了習慣改不掉影響的是一輩子。李玫瑾教授就提出了四個方面來建議家長們多管管。
  • 這「四種興趣班」沒必要給孩子報,過來寶媽心裡話:費錢又沒啥用
    家長圈不成文說法:自家孩子沒上過興趣班,父母都不好意思說。 現在這個社會,除了拼錢,就是拼教育、拼孩子了!而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不輸起跑線,就開始熱衷於給娃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
  • 李玫瑾:9歲前孩子有這些「臭毛病」,多半情商高,快看看自家娃
    而且在李玫瑾教授的觀點中,這些表現往往是情商高的特徵。9歲前孩子有』「臭毛病」,多半情商高一、愛送東西喜歡見面就送東西,這種行為很讓家長不解,而且送出東西後孩子還挺高興。跟同齡人玩耍時也很大方,仿佛什麼都可以分享。
  • 要不要給孩子報興趣班?如何給孩子報興趣班?不妨從3個方面著手
    關於興趣班這個問題,家長的意見分為兩派:有家長覺得,童年只有一次,應該讓孩子自由的成長;當然也有家長認為,興趣就應該從小培養,這樣才能有紮實的基本功,尤其是舞蹈和樂器。最近萌萌媽媽特別發愁,雖然她才剛上小班,但是班級裡已經有很多孩子報了興趣班,有些甚至報了三四個。
  •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做好這3件事,比給孩子報10個興趣班更管用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做好這3件事,比給孩子報10個興趣班更管用教育資源必須要前傾,並且要往下沉,優秀資源,我們希望能夠更多放在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把這3件事做好,勝過給娃報10個興趣班2019年馬雲在「重回課堂」當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孩子一定要培養他的3商3力」所謂3商就是:情商、智商、逆商;
  • 給娃報樂器學習班,只是為了培養興趣陶冶情操?聽聽過來人怎麼說
    執筆:張大貓編輯:張大貓定稿:歐陽比文現在的家長都會給孩子考慮一些興趣班或者特長班之類的,比如畫畫、書法或者各種樂器。尤其是樂器方面,如今的選擇越來越多。當了母親的聊天自然都離不開孩子,我們聊著聊著就聊到娃的教育問題上,聊到給孩子們選擇的各種特長班。當琳琳說她家孩子學了3種樂器的時候我們都很驚訝,孩子天賦再強也不至於這麼小一口氣就學3種樂器吧?
  • 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馬術第一,鋼琴只能排最後?
    很多中產爸媽報興趣班的初衷是為了開發孩子潛能,一不小心變成了名利的角逐場。孩子的興趣班,是父母的眼界、能力和階層,是幫孩子構築自己的朋友圈,而興趣卻成了最不重要的。 然而, 所有學棋的都被其他類別的興趣班鄙視——不太有錢的樣子。 不過,學棋的家長並不在意,「學別的都是花架子,高智商、懂戰略、講大局的人不屑於跟人比」,轉身籤了續費單。
  • 這個奇葩媽媽,3年給女兒換了4次幼兒園,還不給娃上興趣班
    孩子面臨幼升小,別的媽在瘋狂雞娃,認字、拼音、算術……她到處去聽各所小學的講座,參加體驗活動,幾乎沒有給孩子報什麼興趣班,周末就是帶娃到處瘋玩。你說,是不是很奇葩?我非常愛她,認同她的教育理念,更佩服她驚人的執行力和強大的內心。她養出的孩子,貌似學渣,但在我看來,比很多學霸都要優秀。
  • 李玫瑾:家中有兒子,父母要格外注意這些事,娃將來才更有本事
    大學時期,我們班有個男生,名叫小宇。小宇的父母並不是什麼有錢人,只是普通的農村人,靠做點小買賣為生。因為他父親很有能力,所以說,他父親漸漸地,就把家裡的生意做大了一些。李玫瑾教授是我國公安大學的一位很有名氣的教授,研究了很多年青少年犯罪心理學的她,在育兒方面也有一定的了解。因為青少年犯罪,大多都和小時候的一些事兒有關。所以說,李玫瑾在育兒知識這一方面,也很有了解。她的很多場講座,都深受家長們的喜愛。
  • 一年興趣班的學費可以買個鉑金包,你有沒有把買包的錢,全換成了...
    沒娃的人,買起來完全是以自己的喜好為出發點,而像我這樣家裡有娃的,幾乎每進一家店,都會忍不住先看看有沒有適合孩子的東西。嘖嘖,真是走哪兒都改不掉的老母親習性啊!我有個朋友,現在是一個追星老母親。聽了大家的血淚陳述,團隊裡有一位未婚小姑娘表示費解:那就別報這些班了啊!孩子又累,自己又花錢,為啥要這樣互相傷害?我和其他當了媽的同事異口同聲地說:你不懂! 在像暖暖這麼大的孩子裡,每周上2-3個興趣班是最常見的。
  • 興趣班隨便換,好多素教助家長實現興趣班自由
    這些年,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中國開始學習歐美的素質教育模式,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們自己的興趣愛好,成為困擾3-12歲孩子家長的大問題。我們會發現,為了滿足這一市場需求,各類興趣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美術、音樂、運動、舞蹈、外語、思維、國學、STEM......可以說在城市裡,家長只要想培養孩子某一方面的興趣,就必然能夠找到相對應的興趣班。
  • 家長講述:報不報班&報幾個合適
    墨媽講述:市面上的各種興趣班,不僅門類多,機構也繁雜。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墨媽覺得有必要讓孩子同時報幾個以上的興趣班,可是墨爸卻覺得沒必要。  相同案例:報不報興趣班:一位父親遇到難題  杭州張先生最近為替女兒報幼兒園興趣班而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