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家庭的育兒重擔都承擔在寶媽的身上。
身為媽媽又要工作、又要維護家庭,很多寶媽實在沒有充足的精力同時兼顧兩件事情。
所以很多媽媽在重新拾起工作後,就會選擇讓家裡的老人幫忙帶孩子。
孩子在1到3歲時,處於一個心理依賴期,根本離不開家長,這個階段的家長也會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
而當孩子有獨立的徵兆時,家長就會認為可以放手了,選擇回歸職場。
但是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到了下面這個年齡段,家長再忙也別讓老人帶,否則會影響成績。
什麼年齡段的孩子會被影響?
李玫瑾教授的這個言論引發了家長的熱議。
但是教授在講座中提到:3到6歲的孩子,正處於一個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而老人們的溺愛會為孩子的成長帶來極大的考驗,導致孩子的成績受到負面影響,促使孩子變成潛在差生。
這都是因為孩子成績的好壞,不在智力與天賦上,而在專注力上。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表示:「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當孩子坐在桌子旁獨立玩耍時,他就會主動地進入時間的節奏感中,而老人的溺愛會打破這種節奏感,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因為老人們的生活沒有節奏感,起床時間、買菜時間都不固定。
如果這時候把孩子給老人帶,那麼以後上課的時間可能正是平時孩子陪長輩買菜的時間,孩子肯定坐不住。
長此以往孩子的專注力就輸了同齡人一大截,成績會落後多少可想而知。
因此李玫瑾教授建議,當孩子處於3到6歲這個年齡段,再忙也別讓老人帶娃,否則很可能影響孩子成績。
為什麼專注力差影響孩子的成績?
當處於專注進程中時,如果頻繁被幹擾,那麼就會產生負面影響,「專注力」是認知的活動,而不是情緒的體驗,所以面對「打擾」的承受能力非常弱。
------ 生物學博士馬修·艾德倫
首先專注力是一項非常基礎的能力,只要孩子投入學習中就需要調動這項能力,直白的說:「孩子要是沒有專注力,什麼也學不好。」
其次,專注力是孩子們接受知識與技能的途徑。
專注力強的孩子就擁有高質量的接受器,可以保證知識攝取量保持在高水準,並且不會輕易遺忘。
而且孩子學到的知識會比同齡人更加深入一些,而專注力差的孩子,接受知識的速度、質量都很差,對於知識也是一知半解。
所以很多專注力差的孩子低年級時成績還過得去,而到了初高中,學習進度就開始被落下了。
那麼無法自己帶娃的家長,如何解決孩子專注力的難題?
李玫瑾教授認為老人帶娃是有一些客觀原因的,家長們無法直接改變現狀。
因此建議家長要在感恩老人付出的同時,堅持自己教育的原則,想辦法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很多老人習慣在孩子專注玩耍的時候,給孩子送水果、甜點、水,這會打斷孩子的專注力。
所以家長要與老人提前溝通,非必要的情況下,不要打斷孩子。
主攻專注力的皮尤研究中心曾發現:大學學歷的家長們比其他家長們更加注重孩子的專注力的培養。
專注力並不是天生的能力,專注力就像是人體的肌肉,只要經過訓練就會變得強大。
所以要想讓孩子有個好成績,就必須經過專門的專注力訓練。
家長不要太相信所謂的速成培訓班,只要抓住了孩子的專注力培養關鍵期,我們在家就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力。
但是專注力訓練最晚不要超過小學的三年級。
日本科學研究院的兒童研究學家Shohei Ohgi曾做了一項研究發現,親子閱讀會刺激孩子的前額葉,長期下去會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而現在很多親子閱讀的繪本,有很多都是針對專注力訓練的,孩子一邊閱讀,一邊做書中的遊戲,事半功倍。
而我也是比較認同繪本訓練的,每天下班後只要與孩子看一會,就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專注力問題了,非常省時省力。
因此我下面總結一份我家孩子用過的繪本書單,都是很科學嚴謹的書籍,希望可以幫助到家長們。
1、《美國經典專注力培養大書》
適宜年齡:3到9歲
推薦理由:這本書在美國非常暢銷,總共有三大板塊的遊戲。
而這三大板塊遊戲又可以分成很多小遊戲,這些遊戲都不是隨意編撰的,是由美國的教育工作者經過多年總結傾心編撰。
2、《德國好奇狗陪你學》(專注力、邏輯思維能力)
推薦理由:
首先德國人是出了名的專注嚴瑾,而這本書暢銷歐洲30年,德國孩子幾乎人手一本。
其次是我家孩子第一次看這本書就目不轉睛,非常能吸引孩子注意力,而且主要故事內容是由一隻好奇狗串聯起來的。
孩子們在看這本書時,就像跟好奇狗一起解決問題一樣,根本不用督促。
這本書一共有400道專注力訓練遊戲題,孩子就算每天都玩,也能玩個一年,專注力肯定會提升。
3、《寶貝腦力總動員》
適宜年齡:0到3歲
推薦理由:這本書一共有10冊,遊戲主要是從簡單循環漸進的變為複雜。
不僅能夠提高孩子們的專注力,還能提高孩子們的觀察力與推理能力。
每冊的主題也是十分貼近日常生活,總共有食物、衣服、動物、小朋友、幼兒園、動物園、生活用品、香甜水果、農場、形狀10大主題。
孩子每天玩一會,專注力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