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建立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機制,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建立水資源動態優化配置機制和分區分類管控體系,完善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將水資源利用納入效能目標管理考核,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就要堅持「統籌城鄉、改革創新、節約高效、開放治水」方略,推進全面治水,助力寧夏建設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治水關乎民生、關乎生態、關乎產業轉型和種養業結構調整,牽一髮而動全身。水是寧夏最稀缺、最寶貴的資源,寧夏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深化改革保障水安全的意見、節水型社會建設管理辦法,率先啟動了現代節水灌區試點,通過水權轉讓破解了工業發展用水瓶頸,以有限的水資源保障寧夏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守住「三條紅線」,推進全面節水
近年來寧夏城鎮化推進很快,人均生活用水量不斷增加。2019年寧夏城鎮化率59.86%,在西北排名第一,在西部也處於前列。寧夏北部綠色發展區地下水位呈現持續下降趨勢,銀川市、青銅峽市、大武口城區為中心的地下水下降趨勢明顯,湖泊溼地的補水需求量很大。寧夏中南部地帶常年缺水乾旱,防沙治沙的任務還很重,需要調增生態用水。寧夏南部地區水源涵養也需要大量的地表水、地下水。寧夏生活、生態、生產用水需求都在增加,但寧夏可利用的過境黃河水只有40億立方米。生活用水是基本保障,生態用水也不能減少。但發展奶牛、葡萄酒等特色優勢產業,是寧夏建設先行區、調整種養結構的重要內容,應努力做好水資源規劃及供給。把節水作為突破寧夏水資源瓶頸的牛鼻子來抓,堅守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納汙排放「三條紅線」不動搖,嚴格落實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落實項目和用水「雙限批」,大力推進農業節水領跑、工業節水增效、城市節水普及、全面節水文明「四大節水行動」。全面推進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加快水聯網和數字治水建設,以用水方式轉變倒逼產業機構調整和區域經濟布局優化,在確保生活用水、生態用水的同時,盤活各類水源,形成立體水網,為奶牛、釀酒葡萄、特色糧食等優質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水資源保障,走出一條富有寧夏特色的節水與生態、經濟協同發展的新路子。
開源節流並重,建好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建設是破解寧夏水資源瓶頸的重要抓手。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原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城鄉水利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堅持開源節流雙輪驅動,集中實施一批全局性、戰略性重大水利工程。加快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和東線供水工程,加快固原市黃河水調蓄工程及紅寺堡揚水更新改造工程,續建西乾渠擴整改造工程,推進大柳樹水利樞紐前期準備工作,加快建立現代化基礎設施水網體系,不斷完善「山川統籌、南北調劑、豐枯補給」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強數據採集、傳輸和決策支持環節的信息集成,以水數據採集、存儲、分析、可視化、交易為重點,推進水數據建設。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採集系統,實施終端數據集成。寧夏有湖庫、溼地80多個,但這些水源相互獨立、溝渠分割,導致區域水資源不能循環利用,「高需劣配」與「低需優配」並存,靜水水體佔比過大,從根本上制約了水資源的盤活利用。應以湖庫、溼地為「調節器」,有序推進渠-湖庫-溝連通、地表與地下聯調的立體水網,推進青銅峽發端的九大渠系與燕鴿湖、鳴翠湖、典農河、沙湖、星海湖等湖庫溼地連通,實現各種用水需求互濟。
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水和諧
建立反映寧夏水資源稀缺程度和體現市場供求、耗水差別、供水成本的多層次供水價格體系,依靠價格槓桿促進節水和種植結構調整實現。加大中南部地區水土流失治理和北部引黃灌區水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深入推進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恢復受損生態。緊盯賀蘭山、六盤山、羅山的洪水及水庫,中南部揚黃工程渡槽、水閘等安全風險點,採取措施,做好水旱災害防禦工作。在條件成熟的地方,實施水權轉讓,發展水市場,以市場化方式將水資源配往能產生更多價值的環節或區域。按照自治區生態立區戰略部署要求,綜合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因素,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自上而下打一場水生態保衛戰。加強黃河生態保護和治理,對重點環節定期清淤排沙。大規模綠化山川,防風固沙,植樹造林,發展林下經濟和沙地旅遊。全面提高寧夏水源涵養能力,構築以賀蘭山、六盤山、羅山自然保護區為重點的「三山」生態安全屏障。大力推進河湖水系連通和溼地保護,全面呵護寧夏「綠肺」,嚴格地下水開發利用總量和水位雙控,加強北部灌區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三大行動,繼續深入推進銀川、石嘴山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打造固原「海綿城市」,加強水土保持和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讓寧夏水更清、河湖更美。
2020-12-29 來源:寧夏日報
http://www.nxrb.cn/sz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0/12/29/12/1343679122300395557.html
【來源:寧夏自治區水利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