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甘肅,青海你好!
引題
在甘肅逗留了八天,但只騎了六天,鬥爭了兩天。本來還要再5天一路向北,但無奈只能掉頭往南扎,來到祁連山腳下的民樂。也許是青海不歡迎我,也許是要給我一個忠告,咱這地不是隨便你玩的。所以,擺了一個3650米高的大饅頭在那,好在甘肅挺咱,把咱抬升到2200米的海拔。
不過這1400多米的高程,俺還是第一次挑戰,激動啊、興奮啊、早點睡啊,這是昨天的事了;今天是各種苦惱啊、疲憊啊、腿疼啊、屁股疼啊,但還是要低著頭一步一步蹬,一米一米攻克。
我是十足的吃貨,在西北養成了吃麵食的習慣,饅頭咱就著大蔥吃,油條咱配著豆漿喝。昨天特意買了一袋豬皮帶著吃,皮厚點,總能防曬抗打擊。
這不,我還在這嘚啵亂寫,說明咱過來了,什麼都照吃不誤。
今天的行程
日期:2020年8月5日,星期三。
路線:從民樂縣出發,沿227國道一路爬坡南下,沒有彎路,只是爬坡,到達祁連縣峨堡鎮。
裡程: 62公裡,累計2128公裡。
累計經過縣市: 41個
這個行者數據有問題啊,累計才1000米,海拔落差都達到1440米了,何況期間還有好多起伏路。不解!
所見-自然篇
迎著朝陽出發,離開美麗的縣城民樂,離開甘肅前往青海。
出了縣城就是爬坡,不過一路的美景盡收眼底了。
藍天、白雲、青山靜謐。
雲流翻山而出,直瀉千裡,似光芒萬丈,氣勢磅礴,宏偉壯觀。
而且越往山上走,景色越美好。
開始有高山草原的感覺了。
突然兩旁的視野變得不那麼開闊,裡面的山開始靠攏了。只留下了這麼一個口進出,這就是扁都口,是古代中原進藏區的重要通道,也是張掖著名的旅遊勝地。
雖然變得越來越窄了,但兩旁依然翠綠,非常漂亮。
不過這是祁連山保護區的核心區,已禁止放牧,遊人也不讓上山,因為這裡面的生態是非常的脆弱。
227國道基本上是沿著這條小河逆流而上的,這條小河就是童子壩河。河水不那麼清澈,但是非常湍急。這就表明坡度比較大,爬起來就費老大勁兒了。
隨著山路的不斷攀升,山上的植被日漸稀少,兩邊陡峭的崖壁開始出現,所以這條國道有時候是沿著崖壁走的。
看起來還是蠻壯觀的,但此時天已經陰下來了。預示著很有可能會下雨,比較麻煩。在高海拔下雨騎行那是很痛苦的,即使穿雨衣裡邊也會很冷,汗排出去,衣服也會溼透的。
突然間走出了幽谷,山也不那麼陡峭了,也變綠了,經驗表明我快到頂了。
曾自信的認為,過了這個坳口就應該是山頂了。但太過於自信了,上面還有好多個!!!此時還沒有下雨,還有350米的爬升。
終於冒著雨騎了差不多3小時,走完最後一段爬到山頂。話說這個下著雨,那是真冷啊。海拔有點高了,雨衣下的我全身溼透了。
這就是山頂的景色,看起來也不那麼漂亮,關鍵是太冷,想早點下去。拍張照,意思意思留個念就得了。
此刻在我眼裡最好的風景就是這輛功勳車,載著200多斤一路爬上來。
所見-人文篇
一路上這樣的小村兒特別多,農家休閒遊,提升了村裡的形象,裝扮的都蠻漂亮。
而且他們每個村都有一片油菜花田,只不過我到的時間晚了一點兒,花期已經過了,只有零星的小花。
經由民樂縣的長安街出城的,清晨的小城看起來還是非常安靜。
由於油菜花的存在,這兒有很多養蜂人,專門賣菜花蜜,而且人家是現場製作,現場銷售,從不摻假。因為要爬坡,所以沒買。
這是中途經過的最大一個鎮,南豐鎮,不大,但是蠻幹淨的。這時候太陽還很毒,所以有點口渴,找到個小賣部,我說:&34;。老闆一楞:&34;。我突然間發現我是從阿拉伯來的,不了解這兒的氣候環境。
這個村兒名字挺有意思,炒麵莊村,本來想去吃個炒麵,結果騎過去發現村裡邊只有一家飯店,因為旅遊旺季過了,關門了。
好在我有儲備,把昨晚上買的豬肉皮,當午餐給吃了。
在路邊大姐那兒還買倆烤雞蛋。不過吃的時候發現,這好像不是烤的,是煮的。
從山頂下來,一路陡坡,平時那是個爽字了得,但今天不行,一是有雨,身已溼,風吹的直哆嗦,關鍵是特別凍手,幾個手指頭都凍麻了;二是路太滑,所以不敢太快。但看到這美麗的景色和一群小白點兒,我還是停下來了。發現這小白點是一群羊啊,這羊比我耐寒,這麼冷的天不回去,還在這吃啥?
終於到達今天的目的地,峨堡鎮,不過這兒應該更冷,海拔3450米,所以各個店裡都已經把火爐點上了。大家都穿的很厚,就我們這種外來的,穿的很單薄。
暑期經濟已然升溫了,來旅遊者居多,好多家賓館都訂滿了,好在鎮裡不大,找了一家有空的,但是最貴的,先來點熱水吧。
甘長尺短,來日丈量
離開甘肅,到達青海。在甘肅呆了六天,四天的騎行,被風吹了三天,爬了三天坡,疲憊是有,但溫情更甚。
對甘肅有所了解,大學期間系裡有幾個甘肅的同學,我從他們身上認識了甘肅人的真誠、樸實。同學中有個白白胖胖的小胖,以為甘肅人都是白白胖胖的;還有那個真誠發拽的隔壁班同學,以為他有東北人的血統,但長的太黑,所以不接納他為東北人。
之前來過幾次甘肅,在蘭州和南部晃悠過。沒來過中北部,只是在書上了解過,當然這地非網紅,所以後期網絡上也沒太多了解。遂定義這個區域除了黃土高原就是大漠戈壁。其實,這地要是沒水還真是戈壁大漠,因為降雨確實少的可憐,即便是被誤認為江南的張掖,實際上降水量也很低。
一路走過來,印象最深的是遍布各地的引水渠道,形成了獨特的水網。這裡將可引用的水都引過來,並盡最大努力引到高海拔區域。在這,先後走過兩次海拔2000米的區域,上邊都有引水渠道。正是因為有這規模巨大的灌溉系統,才有了滿眼綠色的莊稼,才有了張掖這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相比之下,東北黑龍江的農業種植簡直就是休閒式農業,春播後就沒啥事了,剩下的就是各種麻將,然後該下雨的時候會下雨,該曬太陽的時候會曬太陽,再然後收割完事。不需要像這裡還要定期澆水,耕地都是一小塊一小塊,還要節水灌溉,真是不易。
這個區域的生態還是很脆弱的,除了能澆水的莊稼之外,戈壁、荒灘的地貌還是太多了,裸露的黃土、荒山不僅不存水,下雨直接變地表徑流了,還帶大批泥沙給黃河。所以,這裡生態治理的任務還是很重的,生態治理見成效,才能見未來。
這裡的麵條還是不錯的,種類豐富,什麼滷炮、炒炮、酸湯麵、大肉麵、羊肉麵皮、花樣拌麵,吃過這些,還有很多沒吃過的。就是沒看到蘭州拉麵,所以猜測拉麵開始沒落了。但這些麵條很頂餓,昨天中午吃了一碗炒麵,然後爬坡60公裡,到晚上還不餓,可見人家用料是多麼軍工產品,堪比鹽池的羊肉。當然了,我還是懷念羊肉。
所經之地,見到的人感覺比較憨直,說話也不留情面,我這個騎行動作在這被損斥了幾次,就連賓館的服務員也敢造次,說我是沒事閒的。當然了,他們想什麼就說什麼,我覺得挺好。如果你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他們的話匣子也很滿。所以,在路上找他們聊天是我排解孤獨的一種有效方式,雖然他們方言很重,但難不倒會意能力極強的我,溝通起來也順暢無比,只不過有時候是他說他的,我說我的,儘管驢唇不對馬嘴,但氣氛是相當融洽。我喜歡這的人,他們很少提反對意見,因為我聽不出來。當然,甘肅還有一群可愛的人,那就是養路工人。經過幾個省份,其他省份沒見幾個,但在甘肅每天都能見到他們,而且他們是真的在幹活。這著實排解了我路途的孤獨感,跟他們互動很多,雖然很多時候也聽不懂他們說什麼,但該問候就問候,該招呼就招呼,也很和諧。
再見,甘肅,再見,長城。雖然原定的幾站沒有成行,但來日咱再話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