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9月6日訊 在省城濟南,有四座風採各異的鐵路大橋橫跨黃河南北兩岸,氣勢宏偉。它們的修建年代不同,可謂「四世同堂」,訴說著歷史變遷。從單線橋到雙線橋,再到四線橋、公鐵兩用橋,它們歷經歲月風雨,見證了我國鐵路交通的發展進程。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鐵路營業裡程2.18萬公裡,2018年底13.1萬公裡,70年間翻了6倍;70年前,中國鐵路濟南局營業裡程僅有1767.21公裡,截至2018年底,中國鐵路濟南局鐵路營業裡程已達5675.5公裡,其中高速鐵路1765公裡,普速鐵路3910.5公裡。
「老當益壯的第一代」
濼口黃河鐵路大橋
濼口黃河鐵路大橋始建於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1912年建成通車,大橋長1236米,橋上鋪設單線鐵路,建國前大橋限制內燃機車雙機聯掛,通過大橋的列車速度不得超過20公裡/小時。今年80歲的鐵路橋梁專家曾兆來說,20世紀50年代之前,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是亞洲第一跨度大橋,詹天佑曾參與該橋設計施工。大橋生逢亂世,命運多舛,先後四次被炸,至今在橋體上還有抗戰時期留下的彈痕。幾經維修,依然屹立。
現在,大橋橋體中的鋼梁,除了中國製造的,還有德國、日本製造的。這座大橋的故事也被人們津津樂道。它戰勝過百年不遇的洪峰,留下了周恩來總理視察時的足跡;1967年,為保護旅客列車的安全,21歲的護橋戰士王士棟壯烈犧牲,烈士的塑像和紀念碑就建在橋頭……2013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如今,每天仍有28列旅客列車在大橋上奔馳,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成為黃河上唯一一座仍在跑火車的百年老橋。
「年富力強的第二代」
曹家圈黃河鐵路大橋
曹家圈黃河鐵路大橋生於物資貧乏時期,如今卻每天運輸著豐富的物資。始建於1960年,全橋長5698.3米,為雙線鐵路大橋,因國民經濟調整,1962年1月停工。1972年4月16日主體工程再次開工,1976年6月30日竣工,1981年7月1日正式通車。
52歲的曹家圈橋梁保養工區工長胡永生,回憶1987年剛參加工作的情景時說,那時大橋只跑貨車,一天大橋有80趟車經過,那時內燃機車拉一列貨車只有50節大約3000噸,1997年後電力機車一列貨車就拉6000噸貨物,如今大橋是京滬鐵路普速列車的必經之路,也是物資運輸的南北大動脈,每天會有400列普速列車從這裡飛馳而過。
曹家圈黃河鐵路大橋
「風華正茂的第三代」
京滬高鐵黃河特大橋
京滬高鐵黃河特大橋目前是全國最繁忙的高鐵黃河橋,建於2008年,2011年6月30日通車,是京滬高鐵線上山東段唯一一座鋼結構大橋,全長5143.4米,設計時速350公裡。
濟南西工務段路橋車間主任勾中華告訴記者,這座大橋具有造型美觀、結構新穎、施工技術難度大、施工條件複雜的特點。作為京滬高鐵重點、難點控制性工程之一,跨河主橋採用五跨連續鋼桁柔性拱,有6個主橋墩,在高速鐵路同類型橋型中首開紀錄。黃河水的下面有近100米深的樁基,為橋梁提供足夠大的支撐力。京滬高鐵黃河大橋高峰日有600多趟高鐵動車從這座橋上穿行,最小列車追蹤間隔已達4分鐘,是全國最繁忙的黃河鐵路大橋之一。
「氣象萬千的第四代」
石濟高鐵齊濟黃河公鐵兩用橋
石濟高鐵齊濟黃河公鐵兩用橋2018年12月通車,大橋全長1.8公裡,大橋下層為四線鐵路,分別是時速250公裡的石濟高鐵雙線和時速160公裡的邯濟膠濟聯絡線雙線,上層是時速100公裡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橋梁跨度大、工藝複雜,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公路、鐵路兩用橋。
濟南西工務段技術科副科長張海澤介紹說,大橋以12種承臺結構、9種墩身結構、10種梁體結構形式被譽為「橋梁工法博物館」。它還創造了主體承重部分鑽孔樁最深、橋墩最寬、承臺體積最大、結構形式最新、施工工法最多的新成績,成為「21世紀橋梁建設看中國」的又一實例。
2018年12月濟青高鐵開通,齊濟黃河公鐵兩用橋將濟青高鐵與石濟高鐵相連,使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中青銀通道最東端「一橫」貫通,並連通京廣、京滬兩大高鐵幹線,實現北京至青島2小58分通達,濟南至石家莊1小時42分通達。(據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