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變化太快,科技日新月異。莊錦華特別用她著的兩本書作為開頭:《桐花藍海》記錄了從2003-2008年,客家桐花祭從零開始創造了百億財富。到2016剛出版的《第五波》則提出文創產業、文旅產業的新思維需以未來觀引領創新經濟。在桐花祭的部分,《桐花藍海》講的是文化歷史的累積,在《第五波》講的是未來科技牽引,無限的夢幻。但其實文化和科技各有其重要性,文化永遠是我們做任何一件事的根,未來的文創將是「文化為根」、「科技引領」而打造自己的唯一。
我們處在一個翻轉的時代,要用未來的思維、時間移民的觀點去做現在的規劃。人們常講「勢」有兩種,一種是順勢,這是在風口上會飛的豬;一種是造勢,需要自己做風,要讓未來移民的觀念改變你的企業文化。未來文創怎麼做?文旅怎麼做?企業組織架構要不要做調整?三個解決辦法:一是改變現在的思維,這是未來移民的方式;二是創新商業模式,當你的獨特商業模式生出來時絕對可能跟別人不一樣;三是注重使用者體驗,回歸「內容為王」,這就是客家桐花祭成功的秘訣。
臺灣2003年開始做文創旅遊和節慶活動,也是那時開始做客家桐花祭,開創了所謂的「圖騰文創」。每年4、5月的時候是桐花的花期。2002年之前,桐花兀自飄零山林、桐花飄落惹人嫌。而4、5月在2002之前也是旅遊的淡季,所有景點的人都去休假。
但是,當2003年桐花祭透過節慶營銷牽引心靈悸動、運用美學創造體驗感動,帶動地方產業綻放節慶熱鬧,整個桐花祭期間的產值幾乎可以抵3個到5個舊曆年,所以桐花開的時候是客家人笑得最愉快的時候。
而,這也是「全域旅遊」的經典方案,更是「精準扶貧」的典範!
客家桐花祭聯合了相關地方政府、文史社團、小區發展協會,最後把相關地區的美食、傳統產業串聯起來,整個產業體系形成後,再找設計師、輔導團隊開始做文創商品,這樣整合形成一個「品牌傘」的概念,產業體系內所有團體都是品牌的分支、加盟或企業。整個節慶的操作以「文化」為核心、「在地」為主體,企業營運為手段,創造共富!
從文化角度看,桐花祭以客家文化為核心,用文化講故事,讓內容渲染牽引,從心裡出發,創造出感動。做任何一個文創、一個規劃,請讓自己感動,要感動別人先感動自己。唯有感動自己,做出來的東西才能感動別人,這是一個從心出發的感動。
客家桐花祭也是「文化圖騰、風土資本再造財富」的重要典範,我們用一朵桐花創造了300多個商品,在所有的展示場都可以看到充滿了桐花的感動,桐花祭將桐花圖騰神化了,整個客家桐花祭代表了銘記再現、整合營銷、設計思維、藍海策略和創造美學。用美學去創造體驗、創造手感、創造心靈的感動,讓所有的事情都讓人驚嘆。
節慶來自「銘記」的牽引,而銘記是從小到大心靈的烙印。
客家桐花祭牽引客家人與桐花的「銘記」,讓客家文化生活透過節慶再現風華。
一朵桐花怎麼去創造百億財富的?
2003年以前,上網查「客家」,只看到米粉、山歌,2003年以後上網查「客家」,看到的幾乎都是「桐花」,它開始成為代表族群的圖騰。這是桐花祭將圖騰神化的一個指標。文創產業需緊密結合文創圖騰,透過美學、體驗、手感以及心靈營銷,神話圖騰更創造節慶在地產業,進而帶動整體觀光,並提升在地的財富。而整個操作細節則是環環相扣,將文化、產業、節慶、山林、體驗等,緊密結合而爆發節慶文化的感動!
一朵桐花創意出幾百樣商品,創造百億財富。即使是在山林裡面辦鐵道音樂會,所有場景全部充滿桐花意象(從桐花布到各式桐花商品…),在桐花樹下唱歌,在桐花樹下辦活動,讓桐花的飄落,在參加活動的時候充滿浪漫和感動,而願意下次再來。
客家桐花祭透過故事營銷,把「地上的桐花變成心上的桐花」。當文創品牌變成人們心裡捧著的品牌,這個品牌的價值就超過它的營收。當凋落的桐花變成浪漫的牽引,我們把產業全部連接進來,在桐花旋轉飄落下來的時候,在桐花下擂茶,捏陶,在桐花祭裡面享受浪漫,讓所有人體驗,創造桐花的陶藝,傳承制陶技藝。在客家美食的時候賦予它新的故事、新的美學,這就是客家桐花祭,把所有的產業結合下來,把所有產業美化創造精準的感動,跟故事、圖騰結合在一起。
整合營銷始於設計思維,客家桐花祭不論是商品或展場均以「設計思維」創造文化美學的感動。2006年,一朵桐花創造了200多件的文創商品、在百貨公司以整層樓的氣魄展現營銷魅力。從桐花鋪在地上一路走過去,到所有的活動全部都充滿了細膩的桐花的感動與文化故事。2006年到2007年桐花衍生出了大概300多件的產品,所有產品都充滿了客家文化,充滿了文化美學,充滿了故事力,所有產品都充滿了讓消費者拿到那一剎那的感動,這就是做桐花商品成功秘訣。
把文化故事充分展示在包裝上,透過設計思維展現越少設計就是越棒的設計,通過設計包裝把客家的故事,把桐花的浪漫整個結合起來,解決問題、傳遞思想。客家香皂,把桐花烙上去,再做包裝,做包裝的時候要有文化特色、個性、圖騰、故事,因為客家人是一個很內斂的族群,外形包裝充分代表客家人個性,客家的感覺,上面烙印著桐花,在所有包裝上都充滿了故事。
桐花文創即是運用美學將「桐花圖騰」巧妙烙印在商品或包裝上。這只是基本,透過文化美學與在地產業的升級,加上體驗經濟的深層操作,數百件的商品不僅帶動百億財富更是桐花節慶感動的支撐!舉例說:客家傳統的梅乾菜,用美學重新包裝,融入文化,把舊的東西變成新的感動,並賦予了它新的名字——客家大菜。這些都是銘記,是通過文化來展現其新生命,做文創要思考,如何從文化轉化為文創?桐花開時,我們總會說一句話:「把桐花的感動帶回家」。同樣,無論是景區還是企業,創造感動,銘記感動,讓遊客把感動帶回家,就成功了。
做文旅產業,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文化圖騰,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企業,一定要找出自己的文化圖騰;其次是激發創意;第三是在地的生活模式。從文化圖騰、創意、生活模式再去衍生出充滿感動的文化創意商品,做到以上三點,當體驗經濟時代來臨的時候,沒有人可以跟你搶,因為只能到你這裡來體驗。
文化創意商品要會說故事,要會衍生新產品。客家桐花祭賣什麼?賣的是體驗的感動,節慶的悸動。
一級產業賣農業,二級產業賣工業,三級產業賣服務,四級產業賣知識、賣感動、賣多元、賣營銷、賣心靈上的整合,而讓人們會覺得感動。
文創5.0,以澳大利亞墨爾本城市宣傳為例。
澳大利亞墨爾本為了提高城市知名度,宣傳活動通過谷歌實景科技服務,在社交網站問全世界的人:你們想看到墨爾本的什麼?總共有8726個要求,希望看到各式各樣的墨爾本。通過網絡裝置讓一個人跑了超過500個企業並進行網絡現場直播,結果總共有158個國家4000個城市去看直播,參與活動,分享活動,吸引了大量的媒體報導,讓全世界都知道墨爾本的存在,而且看到的是活生生的墨爾本。宣傳活動應消費者要求,吸引消費者關注,創造了城市營銷的裡程碑。
這就是文創5.0,有文化、有內容、有創新、有感動,有互聯。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運用未來科技做多元的連結去響應他,再回到文化,回到創新。
第五波的文創旅遊思維要走設計思維,從心出發,傾聽消費者、從互動中找到連結點,用創意引領渲染營銷,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王道」牽引消費者的心。
第五波文創是:設計思維、從「心」出發、多元互動,也是一個「創新、創夢」的文創!
最後祝福大家:創夢成真!
推薦附文:從一朵桐花到百億產業-文創驅動型的鄉土資源開發範例
先請各位看一組數字掃描,
三百多種旅遊產品,
近百億臺幣旅遊產值,
年均到訪遊客800萬人次,
馬英九在任期間5度出席活動開幕式,
此即客家民俗盛世、臺灣十二大節慶之一的「桐花祭」。
要知2016年入臺全部遊客總量不過1千萬左右,可見桐花祭作為一項具有極強本地遊消費屬性的經濟活動,在臺灣旅遊產業中的重要地位。從月度分布來看,除了元旦(12月)、春節(2-3月)外,桐花祭所處的4-5月也是入臺旅遊人次最集中的區間。
一手締造臺灣桐花祭神話的莊錦華女士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旅遊產業的發展它分為幾個等級。就拿棉花來說:生產棉花來賣屬於第一等級,把它製作成毛巾就是第二等級,如果做成品牌就上升到了第三等級,那麼想要上到第四等級就需要創新,讓消費者收穫一份感動而並非價格高昂的商品。」
究其根本,先做文化、再做產品,讓消費者接受「桐花」二字的文化洗禮、創意整合,用情真意切、觸手可及的文化情感元素,打破固有的村-鎮-城空間格局,也打破旅遊產業的固有脈絡體系,將遊客帶入桐花、也帶入臺灣的客家文化情景,形成區域聯動的文創品牌和產品網絡。
第一句:桐花文創——一種把人文美學融進骨子的創意呈現
桐花無處不在,桐花美不勝收
以文化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關學科、利用不同載體進行構建的再造與創新的文化現象。將美麗的桐花、厚重的客家文化進行整合,最終將對客家文化的傳承與記憶依託在美麗的桐花上,通過祭祀的形式,構成了「桐花祭」的雛形。
桐花步道
客家手作
客家舞龍
第二句:桐花產業——「桐花文創+」視域之下的「體驗經濟+休閒農業」旅遊產業開環
觸手可及的桐花,滿載收穫的桐花
休閒農業是農業和休閒活動的結合。通過體驗農業勞動過程,參與農業生產、體驗農村生活方式,讓身心得到放鬆的一種休閒方式。桐花祭既是一種創意,更是一種體驗經濟。「為什麼不用季節的季,而用祭典的祭,因為我們把它跟文化結合在一起,客家人是敬天謝地,感恩天地,所以用祭典的祭。」莊錦華女士在一次論壇上如是說。桐花生長在鄉村的山上、道邊。因此,欣賞桐花必然離不開鄉裡舍下。「桐花祭」將文化創意和營銷宣傳落實到了休閒農業的載體上,文化在鄉村的泥土裡生了根。
祭祀活動
桐花活動
桐花婚禮
桐花祭期間的騎行
桐花美食
桐花美食之二
第三句:桐花祭IP——嫁接在桐花產業之上的創意衍生脈絡
意想不到的桐花,創造財富的桐花
早在很久以前,臺灣的桐花主要是做火柴用的,油桐籽去做塗料,而當桐花祭出現之後,桐花的附加值被放大到四級產業。最初幾年的《桐花祭》活動,主要產品體現在參與《桐花祭》活動中的住宿、休閒、餐飲。在隨後的過程中,活動方增加了創意產品的注入。這些產品不僅豐富了桐花祭活動的趣味性,同時也是《桐花祭》活動具有持續生命力的源泉,最終形成了百億產值。
桐花文創
桐花民宿
桐花遊樂
桐花小火車
油桐花坊
整合政府資源
在桐花祭舉辦期間,臺灣政界頗為重視,包括馬英九在內的臺灣主要領導人多次參加。一方面,政府做保障能有力的促進了「桐花祭」活動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客家委員會整合了政府資源之後,也有利於在短期內擴大宣傳營銷效果與力度。
整合社團資源
「桐花祭」活動中有大量的社團加入,形成了典型的聯合型組織,同時通過精細化的管理,有力地將多個企業、政府和社會組織等團體整合成一個有機整體,高效運轉,服務於整個桐花祭產品的持續運營,從組織及管理端為類似活動給出了極強的借鑑意義。
整合傳播資源
「桐花祭」活動中,有效地整合了傳媒,通過塗裝桐花祭的列車便可發現。
整合客家資源
桐花祭是全臺灣社區營造的成功範例,通過促進生活和社區的融合、激發在地的認同感、開創在地特色的文化觀光內涵,客家人對於桐花祭極為認同,這一點從網絡論壇熱烈討論、活動過程的順利推進中不難發現。客家人將這個活動盛世理解為塑造了共同的事業,因此有極強的參與熱情,同時組織者又為其提供了多元的就業渠道,也讓客家同胞在熱情之餘可以切實的參與其中、分享收益。
活動概況:自2002年開始舉辦的臺灣客家桐花祭活動,以雪白的桐花為主要意象,強調桐花的與客家文化的結合,傳遞客家人敬天地、重山林的傳統,活動期間除了賞桐花、漫步桐花步道之外,也有形式豐富的體驗活動,包括祭拜山神、客家文藝表演、客家美食、桐花婚禮、桐花大地景觀、藝術與文化展陳以及其他各地的特色桐花活動和創意體驗超過千場;
活動時間:每年四月-五月間,2016年4月舉辦第十五屆;
活動地點:省道臺三線沿線的全臺灣主要桐花生長地,包括基隆、新北、桃園、新竹、苗慄、臺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宜蘭、花蓮、臺東等14縣市,並帶動周年鄉鎮、社團聯動發展。
……
— END —
來源: 綜合整理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