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湛兮,似或存」的智慧:享受人生孤獨是一場修行!

2020-12-25 四傑讀書會

在講老子的《道德的》之前,應先說說老子本人。

在這裡我講一個關於老子的故事:

據史記裡的記載,老子是周朝末年的守藏使,就相當於現在的圖書館館長。當時的圖書館館長的地位是很高的,因為在古代不是普通百姓能看書,書是一種奢侈品。有一天老子心血來潮,也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走了。老子在經過函谷關的時候,當時守關的長官叫尹喜,尹喜發現紫氣東來,覺得一定是有高人到了。尹喜舉目四望,就看到老子騎著青牛來了。尹喜把老子留在那個過函谷關地方攀緣了好幾天,最後留下了《道德經》。

雖然這只是個故事,但從中能看到老子的精神世界是豐富的,但是老子的個人世界是孤獨的。

都說孤獨的人更容易成功,在這裡說老子是最恰當的,一人騎一青牛西到函谷關,在老子的內心世界只有《道德經》和他的老子思想。

反觀我們現代人,很多人都是不願意承受孤獨的,總是又抱怨天不識人,每天無所事事,應該靜心讀讀《道德經》。

在老子《道德經》「湛兮,似或存」這句話中,告訴了我們面對孤獨應該怎麼做才能成功。

「湛兮,似或存」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章,第四章原文如下: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從《道德經》的這一章,應該是能體會到老子的孤獨感的。

但是老子知道在人世間,只有忍受孤獨的,擁有了孤獨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

老子的靈感在孤獨中產生,他的創造在孤獨中萌發,同時老子的思想在孤獨中閃爍,而「湛兮,似若存」這句話正說明了這一點。

老子的「湛兮,似或存」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

這樣清晰明靈、久遠玄妙的根本之寂,是無始無終的永恆存在。

其中「湛」的意思在這句話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湛」在這裡是形容溪水的清澈透明,我們一眼就能夠看到溪底的小魚小蝦和水草,但現實是水是確實存在的,否則這些魚類生物如何生存。

老子在這句話中特別用了「湛兮」,老子把孤獨比喻成小溪的水,當你孤獨的時候,別人只是看你比平時沉默了一點。

你的孤獨自有力量,因為人在孤獨的時候,可以學習了比別人更多的知識和能力,用孤獨夯實了自己。

而溪底的小魚小蝦和水草,正是你在孤獨的時候有的意想不到的收穫,老子在《道德經》中「湛兮,似或存」這句話,老子是想告訴我們:

一個人只有能耐得住寂寞,那麼他就會比別人更容易成功。

《道德經》中「湛兮,似或存」這句話,老子的另外思想精髓是:

在你感受「道」有時候,是不是有時混沌像深淵,有時候又清澈如溪水。

所以我們的身心在大自然中活動時,無時無刻不被道的虛寂本體所兼容,不管我們是否能見證這個宇宙的絕對真理,但是道都遍透於我們的生命活動之中。

《道德經》「湛兮,似或存」這句話中的「」湛兮」是描述天空像溪水一樣的清澈空明,老子以此來向世人說明,我們做人要把自己的心也修的像天空一樣。

只有這個樣,「道」才能瀰漫在這空明的天空中,所以明道之人才能從行走坐臥的生活細節之中洞透道的存在,從而使身心自覺與道的屬性相契合。

老子在《道德經》中「湛兮,似或存」這句話,是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人的這一輩子最害怕的是碌碌無為,你如果找不到自己的方向,那每天都是得過且過、渾渾噩噩。

獨處可以讓你更加清楚自己的內心,你與其拿時間去隨波逐流倒不如靜下心來以審視的眼光看待自己,選擇一條自己該走的路。

相關焦點

  • 周國平《人生因孤獨而豐盛》:人生,是一場修行,修的是一顆心
    寫給所有孤獨而豐盈的靈魂。孤獨之為人生的重要體驗,不僅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而且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秘、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追尋人生謎題的路上,我們並不孤獨,周國平就是我們的同伴。
  • 小男孩名字精選:10個《道德經》氣宇軒昂的男孩名字,肌膚若冰雪...
    在中國十多億人口中,每個人都有一個名字跟隨著自己,每個人也都想著自己的名字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因此,名字的寓意自然顯得直白又富有個性。一、《道德經》中氣宇軒昂的男孩名字1. 唯賢出自《道德經》: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 《道德經》十句名言,感悟人生大智慧!
    今天和大家分享《道德經》的十句名言,共同學習老子帶給我們的人生智慧。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越是正直的人,越是經常委曲求全;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顯得很笨拙;越是口才好的人,越不輕易發言。六、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生最大的災禍,源自不知足;最大的罪過,來自於貪慾。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道德經》「和光同塵」原來是這個意思,難怪秦奮要用這個詞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碰到一些人,使用一些很生僻的詞組,聽上去就很高大上的樣子。說的人,好像懷著一種信仰似的,而我們卻一臉似懂非懂。比如在《非誠勿擾2》中,秦奮在李香山的人生告別儀式上,中規中矩又帶著幽默和辛酸說了祝福李香山的一段話,其中「和光同塵」這個詞組,就讓很多觀眾覺得有點找不著北,大致知道個意思,卻又很難具體解釋這個詞組。這個詞組來源於《道德經》第四章,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呢?
  • 去亞青感受一場人生的修行
    這裡是世界上最多女僧人集體修行的道場,一個紅塵之外真正的女兒佛國。在蓮花生大師像俯瞰整個覺坶島,河水180度的大轉彎包圍著四面環山中間平坦的半島。舉頭三尺,神明安靜地俯視著大地,身著紅衣的修行者,不念嗔痴,突然明白,世間萬象,眾生皆佛。
  • 《道德經》中這些你熟悉卻不真正理解的成語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真言,但是蘊含的知識確是無窮無盡的,涵天蓋地、盡說人道,隨意選出一張都可以當成人生的格言,總結出一番深刻的道理。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常用的成語也是出自《道德經》,這些成語有些我們知道它的意思,有些我們只是膚淺的使用,卻不通曉背後的道理。今天小編就總結一些,希望和所有道友互勉。
  • 《道德經》中的這三個「道」,揭示了一個人應當如何修行的奧秘
    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道」。在不同的地方,表述的內涵也各有不同。特別是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中提到的道,指的是萬物存在的現象。這種現象,存在於任何事物當中。只要一個人有心修道,通過看《道德經》,他會逐漸明白裡面所蘊含的「道」理。這種道理,並非普通人能夠看得出來。
  • 人生是一場旅行,品茶是一種修行
    品茶講究「道」,因而有「茶道」,這個「道」字是指「通達」、「道路」的意思,而「茶道」是指這條道路通達到淨化心靈,善化社會,美化人生,文化世界的過程,是使人充滿快樂的方法,於是「茶道」的表現就會有一些禮節秩序和形式。
  • 《道德經》全篇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知曉人生智慧
    道家講究的是道法自然,道家老祖——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於《道德經》。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寶藏。《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道德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在《道德經》中,最精髓的有6句話,字數不多,讀懂參透,得人生智慧,養大格局,好運自然來!
  • 人生是一場修行,修的就是一顆心
    人生是一場修行,修的就是一顆心!一切煩惱,其實都是自尋煩惱。計較少了,快樂多了,壓力少了,輕鬆多了,自卑少了,自信多了,複雜少了簡單多了。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有的人拿不起,也就無所謂放下,有的人拿得起,卻放不下。
  • 明影法師: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同時社會人士也不要輕易被負面新聞所影響,『龍蛇混雜』是佛教界的常態,每個人對待傳統智慧都宜心存敬畏,在複雜的社會現象面前都要學會正確的取捨,就比如我們在路上看到一片鮮花,鮮花下面也有牛糞,你是把牛糞帶會家呢?還是把鮮花採來和朋友分享?這是不言而喻。」
  • 小資遊 | 去亞青感受一場人生的修行
    這裡是世界上最多女僧人集體修行的道場,一個紅塵之外真正的女兒佛國。在蓮花生大師像俯瞰整個覺坶島,河水180度的大轉彎包圍著四面環山中間平坦的半島。舉頭三尺,神明安靜地俯視著大地,身著紅衣的修行者,不念嗔痴,突然明白,世間萬象,眾生皆佛。
  • 《道德經》:讓自己人生變困難的,就是永遠學不會「舍」與「得」
    記得之前電視節目上有一則廣告給了我深深的印象:「智慧人生,品味捨得。」初次看見這則廣告,感覺沒有什麼新奇之處,還是籠統的「智慧」、「人生」等很大的層次,像是專門給成年人的毒雞湯一樣,看上去感覺非常有道理,但是細細品味感覺食之無味。
  • 你為什麼總是存不住錢?《道德經》:這兩件事別做的「太滿」
    中國歷來都非常忌諱「滿」這個字,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非常重要「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仔細觀察會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平時花錢並沒有大手大腳,卻總是存不住錢,經濟上的抗風險能力極弱,遇到點稍微大的事情,就要跟身邊人借錢。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至於傳抄本,內容有沒有被刪減,甚至有沒有抄錯,這都不好說。就拿王弼本來說吧,有的注文引用是正確的,原文卻在後世流傳中抄錯了。
  • 總是存不住錢?《道德經》:只因這2件事做得太滿,老子講明天道
    在《道德經》中,老子也提醒人們: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人要懂得收斂,如果追求圓滿,反而會適得其反。我們身邊有許多朋友,經常會抱怨錢一直存不住。他們疑惑於自己明明省吃儉用,卻總是存不下錢。這樣的智慧,在《道德經》中還有很多《道德經》雖然成書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但是人性的發展極其緩慢,所以》時至今日仍然對我們的人生極具指導意義。
  • 道德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聰明人都懂的智慧
    意思就是「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真正聰明的人,從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上去很笨拙;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漏鋒芒」。「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就是為人處世的一個境界、一種人生態度、一種技巧一個至簡的大道理。《道德經》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智慧,可以說學會《道德經》就學會了為人處世,改變人的思維方式,擴大認知格局。
  • 茶悟人生 人生是一場旅行,品茶是一種修行
    品茶講究「道」,因而有「茶道」,這個「道」字是指「通達」、「道路」的意思,而「茶道」是指這條道路通達到淨化心靈,善化社會,美化人生,文化世界的過程,是使人充滿快樂的方法,於是「茶道」的表現就會有一些禮節秩序和形式。
  • 《道德經》中的智慧:越是大道,越是簡單;看似無用,實則有大用
    《道德經》全文共八十一章,隨便挑一章細細研讀,都會發現,短短幾句,卻蘊含著讓人終身受益的智慧。字裡行間無不訴說著經典,即使過去了幾千年,這些智慧到今天仍然受用,並值得所有人學習。我想,這也正是《道德經》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