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村莊的美麗都是從村口開始的。在姜塢,如果你去的時候恰逢深秋,在村口迎接你的古老的銀杏樹會以異常鮮明的黃葉和果實,向你展示秋之成熟。當黃葉在眼前飄落之際,站在邊上的幾株數百年前種下的紅豆杉,則以它四季常青的雅致和枝葉間紅如火焰的紅豆,無言傳送著美麗的相思。古老的石拱橋橫跨在歲月的兩岸,橫斜在橋上的大樟樹,悠閒地臥聽四季在清澈的溪水裡譁譁流逝。時光忽然慢了下來,一種清涼在心間瀰漫,你一抬頭,看見了紅豆杉樹下隨著山勢一路高上去的村莊。
石拱橋上原本築有寨牆,牆上有垛口和射孔,牆下是厚重的大門,除了這唯一的進口,另三面圍著的是狹長而高的聳入雲天的山,這裡絕對是個易守難攻的所在。村裡老人最津津樂道的是當年其他村的年青人都被抓去當壯丁,本村的人只要一逃進寨門,就再也不見蹤影,創下了無一人被抓壯丁的奇蹟。創造這奇蹟的根源,一個是村子後的山高,另一個原因,則類似於傳說:姜塢全村的房子,其實就是一座連通的大房子!從村口第一戶人家的門口進入,你可以從最後一戶人家的後門出來,直接跑到高山上去!
如今走在青石板路上,看著那些路邊或保護完整,或只剩了斷壁殘垣的徽派建築,遙想當年村裡人雨天不打傘也不會淋溼,可以閒庭信步地回家的繁榮景象,恍如一夢。村裡的老者相告,村莊在先前最鼎盛時期,二百多人口的村莊長年僱著十九個長工,方圓百裡屬於姜塢的田地不可計數。外地人聽到是姜塢人,都會目露羨色。物質的豐足,也推進了人才的產出。村裡前後共出過七位文武秀才,兩位鄉長,更有一位武術超群的,隻身打死了四個圍攻的強盜,被縣長親筆題詞:「英雄好漢」,敲鑼打鼓地送回村來。這好漢的孫子如今也已六十二歲了,在五月的熱天裡,身上猶穿著七八件衣服,衣服褲子的袋子裡塞滿了空煙殼,頭上戴著一頂帽子,一天到晚樂呵呵的,正替別人背一個空鋼瓶去灌煤氣,一看就知是個傻的,更不用提爺爺當年的威風與勇猛了。
青石板路通向村莊的角角落落。在雨天,它呈現一種別樣的清亮,讓人想念起童年赤腳走在上面的滋味。青石板路在最輝煌的時候,曾以一條長龍的姿態,一直鋪到一個叫花橋的村莊,在青山綠水間綿延數十裡路。修路的資金則全由姜塢人負責。來來往往於青石板路上的姜塢人,日子是怎樣的一種美好與驕傲!後來,社會發展的觸角越伸越長,青石板路就被剪得越來越短,最後,連村口的青石板都被揭去,抹上了厚厚的水泥。直到如今,青石板路退守著一個孤獨的村莊。
青石板路邊,依著地勢建造的房屋,在最輝煌時期應該全是徽派的。門檻和門框上的青條石,全部來自於淳安。那些從山上採下並加工的青石,經杭州通過貨船運抵華埠,再由人工抬到這百十裡外的深山,那是如何浩大的一幅景象?!在最大的一棟建築遺址前,石板砌成的洗衣臺猶在,當年這房子中的女人們一字排開洗衣,譁譁的洗衣水從臺下的兩個石頭刻成的龍嘴中噴出。站在門前,一條長藤從殘牆上垂下,懸在空蕩蕩的門楣中間,似乎在向人訴說這棟古老房子曾有的繁華:九個天井,八戶人家,近六十個單間,最多時住過一百三十八人。而今人煙俱散,只剩了最南面的一堵牆,它越完整,就越像是一聲嘆息!
青石板路的盡頭,村莊最高處的房子裡住著一位八十五歲的老人,面容慈祥。她靜坐在那裡的樣子,就像老時光裡的一幀黑白照片,陪伴著她的,是這座在風雨中飄搖的老房子。裡面隨意地擺布著一些在外人看來是古董的物件。古老的佛龕、紅木的太師椅、族譜箱、油燈架、草鞋機……一撥又一撥的人要買走椅子和雕工精美的窗欞,都被她淡淡地拒絕了:「這是秀才公坐過的哩!」秀才公,在她眉目娟娟初嫁過來時想必是見過的吧!
老太門前的青石板路,通向一條有三個門的甬道,儘管原先蓋瓦的所在青藤密布,老牆傾頹搖搖欲墜要在底下用木頭支撐,可是從那三重門框一眼望過去,讓人恍然覺得看見的正是這個村莊繁華離去時最後的一個落寞背影……
「衢網作家」公眾平臺已經開通原創保護、留言和讚賞功能,無論小說、散文、劇本、雜文,還是詩歌,請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的公眾號發過的,請勿投。所有來稿須經編輯審核或修改,一月之內未發表的稿件請自行處理。來稿請附上簡介和照片。
在本微信號發表的文章均有稿費,歡迎大家評論,
感謝吳惠芳 戴鵬對本文的校對
微信平臺投稿郵箱:425379397@qq.com,
請「掃一掃」關注「衢網作家」,請幫忙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