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市區海坦廣場的對面,有這麼一家經營早點的老店,沒有漂亮的裝修、齊整的營業員、富有設計感的紙袋……這家毫不起眼的鋪子卻已風風雨雨在這堅守了五十餘載。他家的生煎包(溫州人俗稱「饅頭塔」)一個上午能賣出一千多隻……
在市區海坦廣場的對面,有這麼一家經營早點的老店,沒有漂亮的裝修、齊整的營業員、富有設計感的紙袋……這家毫不起眼的鋪子卻已風風雨雨在這堅守了五十餘載。他家的生煎包(溫州人俗稱「饅頭塔」)一個上午能賣出一千多隻。
每天清晨五點,麵點師傅們就開始在小閣樓裡忙活起來,和面、發酵、揉面、包包子……製作新鮮的生煎包。「大概五點十幾分,第一鍋生煎包就出籠了。然後就送到一樓的灶臺上,加入事先準備好的水、油等,開始煎。」這家店的創始人胡景星告訴記者。當樓上的師傅把做好的生煎包傳遞到一樓,樓下的師傅就會馬上給灶臺點火,忙著在鍋裡放上水,倒進油……麻溜地完成一系列動作。
「一鍋生煎包有四五十隻,一般從五六點賣到十點多,大概二十幾鍋,不夠了到樓上再做。」在店裡負責賣生煎包的周師傅已經在這裡工作好幾年了,他穿著一件乾淨雪白,但背後特地挖了個大洞的廚師服,手裡一直在忙著把出爐的生煎包端出來,並按吩咐打包裝好給客人,收錢,找錢……手裡一刻也沒停下,他邊忙活邊回答記者:「除了附近,甌北、西郊等地也趕過來買。」這種看似傳統的早餐店,擁躉不只中老年人,年輕人來光顧的也非常多。
一位路過買生煎的林女士對記者說:「這裡的生煎包我從小吃到大,小時候住在河西橋一帶,家人經常買這裡的生煎給我吃。後來雖然搬家了,還是很懷念這裡的老味道,經常跑過來買。」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告訴記者,自己是外地人,今天是第一回吃這個生煎包,感覺味道很好,價格也實惠。
「 景星包點」的前身為「星火包點」,是一家飲食公司。胡師傅告訴記者,老一輩賣生煎包曾經是「肩擔手牽」的,很辛苦。五十幾年前,自己十幾歲就做學徒跟著星火包點的師父學手藝,當時一隻生煎包的價格是3分錢加半兩糧票,生意非常好。值得一提的是,景星的父親、姐姐以及子女也都是包點師傅,可謂祖傳三代。除了生煎包,店裡的叉燒包、燈盞糕也很受歡迎。最多的時候燈盞糕一天能賣600個左右。
已七十高齡的景星師傅依舊在店裡張羅忙活,來買的很多都是老溫州人,彼此都像朋友一樣熟悉。可以在新店招牌看到幾個大字「五十年老店」、「溫州十大名小吃」等。
林珊/文 高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