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這個名字我想大家應該是不陌生的,大部分的年輕人知道餘華應該都是通過《活著》這本書知道的。《活著》可以說是餘華至今為止最暢銷的書籍了,你在任何一個購物平臺上點開圖書暢銷排行榜,《活著》一定名列前三甲甚至霸榜首位。我當時就是因為不知道看什麼書,便想著在暢銷榜上選一選再加上對於這本書早有耳聞便買了回來。讀完後的我無比慶幸雖然晚了點,但我始終還是沒有錯過這本書不是嗎?
在讀完《活著》之後我迫不及待的去網上搜尋餘華其他的作品並買回了他的《許三觀賣血記》,我從初中時期後就再未對一個作家如此感興趣了,那時的我對莫言很感興趣,因為當時的莫言得了諾獎,而且我們的語文老師有一本莫言親筆籤過名的書,我便對莫言產生了巨大興趣,但說起來也慚愧我迄今為止仍然沒有讀過莫言的任何一部作品。
當我看完餘華的這兩部名聲在外的作品後,我第一次開始思考書中描寫的內容,去細想那些文字裡蘊含的意義。我開始在網上百度查詢餘華的資料,我想要了解他的經歷。餘華自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在八十年代和蘇童,格非等人的創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他們為「先鋒文學」。餘華在1993年創作發表出長篇小說《活著》,在1998年發表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了由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十部作品」。
我之所以會如此對餘華感興趣,根源還是因為他作品裡所描寫的時代。餘華生於60年代所以他經歷了那個時期的中國,而生於90年代的我對於那個時期是茫然無知的,我只能從我爸媽的口中聽他們講述但我的爸媽也是在70年以後出生的,他們能講述的也只有他們記事後的事情。所以我對於那段時期的中國只能通過歷史書來了解,而餘華的出現讓我能夠更加完全的了解當時那個大時代背景下的人、事、物。
餘華的文字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他的文字單拿出來看你會覺得到平平無奇,當這些平平無奇的文欄位落放進故事中時,你會不由的被吸引,你會覺得沒有比這個更合適的描寫方法了。餘華的作品對我來說意義是重大的,他不僅滿足了我的好奇心,更用他筆下的文字將他所經歷的時代完整呈現給了我。我很慶幸,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個作家,因此沒有錯過那段已經錯過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