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他用平凡的文字講述故事,在我們面前展現那個時代

2020-12-14 濤哥講文化

餘華這個名字我想大家應該是不陌生的,大部分的年輕人知道餘華應該都是通過《活著》這本書知道的。《活著》可以說是餘華至今為止最暢銷的書籍了,你在任何一個購物平臺上點開圖書暢銷排行榜,《活著》一定名列前三甲甚至霸榜首位。我當時就是因為不知道看什麼書,便想著在暢銷榜上選一選再加上對於這本書早有耳聞便買了回來。讀完後的我無比慶幸雖然晚了點,但我始終還是沒有錯過這本書不是嗎?

作家餘華

在讀完《活著》之後我迫不及待的去網上搜尋餘華其他的作品並買回了他的《許三觀賣血記》,我從初中時期後就再未對一個作家如此感興趣了,那時的我對莫言很感興趣,因為當時的莫言得了諾獎,而且我們的語文老師有一本莫言親筆籤過名的書,我便對莫言產生了巨大興趣,但說起來也慚愧我迄今為止仍然沒有讀過莫言的任何一部作品。

電影《活著》

當我看完餘華的這兩部名聲在外的作品後,我第一次開始思考書中描寫的內容,去細想那些文字裡蘊含的意義。我開始在網上百度查詢餘華的資料,我想要了解他的經歷。餘華自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在八十年代和蘇童,格非等人的創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他們為「先鋒文學」。餘華在1993年創作發表出長篇小說《活著》,在1998年發表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了由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十部作品」。

電影《活著》

我之所以會如此對餘華感興趣,根源還是因為他作品裡所描寫的時代。餘華生於60年代所以他經歷了那個時期的中國,而生於90年代的我對於那個時期是茫然無知的,我只能從我爸媽的口中聽他們講述但我的爸媽也是在70年以後出生的,他們能講述的也只有他們記事後的事情。所以我對於那段時期的中國只能通過歷史書來了解,而餘華的出現讓我能夠更加完全的了解當時那個大時代背景下的人、事、物。

電影《xusanguan

餘華的文字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他的文字單拿出來看你會覺得到平平無奇,當這些平平無奇的文欄位落放進故事中時,你會不由的被吸引,你會覺得沒有比這個更合適的描寫方法了。餘華的作品對我來說意義是重大的,他不僅滿足了我的好奇心,更用他筆下的文字將他所經歷的時代完整呈現給了我。我很慶幸,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個作家,因此沒有錯過那段已經錯過的歷史。

相關焦點

  • 孟京輝評價餘華:他用文字闡述國家民族
    孟京輝評價餘華:他用文字闡述國家民族鳳凰網娛樂訊 8月1日15時,鳳凰娛樂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行話劇《活著》創作分享會,題為「活著的藝術分享會由知名編劇史航主持,邀導演孟京輝、主演黃渤、袁泉共同出席,分享臺前幕後的故事,共同品讀《活著》中的「暴力、尊嚴、時代、富貴、變革、領袖、草根、女人、差距、命運」。《活著》是「中國大陸先鋒派小說代表人物」餘華的新現實主義力作,曾被改編為影視劇。作品以一位田間老者對人生的回憶為線索,深刻地展現了世事弄人的時代與悲歡離合的命運。
  • 餘華新書《間奏:餘華的音樂筆記》出版 以動態文字闡釋音樂的豐存
    《間奏:餘華的音樂筆記》收入了餘華關於音樂的隨筆,是音樂與文學相融合的產物,體現了藝術是相通的這一特質。餘華用他的細膩感受帶我們欣賞音樂之中的旋律和節奏,指引我們去和它們相遇。       在書中,餘華以動態的文字闡釋音樂的豐存,他用自己的的敘事天賦為我們講述音樂的激情與溫柔、藝術的糾葛與羈絆,讓我們意識到在那些最響亮的名字的後面,還有一些害羞和傷感的名字, 這些名字所代表的音樂同樣經久不衰,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蕭士塔高維奇、柴可夫斯基……   芸芸藝術中,音樂之於感官的侵襲和佔領力最強。
  • 《希望的大地》講述平凡中放飛夢想的平民英雄
    電視劇《希望的大地》就將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八大之前這34年間工、農、商、學、兵各個領域的改革奮鬥故事搬上螢屏,得到了廣大觀眾一致好評的同時,也再次驗證了總製片人王雁獨到的選劇眼光與成功的制劇理念。對此,王雁表示,他和劇中主角是同一時代,他感恩那個時代,是那個時代的夢想情懷與奮鬥故事鼓舞了他,激勵著他用作品為觀眾講述平民英雄的故事。
  • 《活著》:在全書十二萬餘字中,餘華反覆強調的只有兩個字
    文|阿莎普讀著最溫淡的文字,感受著最真切的苦難人生。我從不覺得福貴的人生是苦難,我認為《活著》裡所說的苦難,是在那個動蕩的歲月變遷下,所有人都要承受的苦難。福貴的出身很好,至少在他活著的那個時期是好的。雖然後半生窮,但那是大趨勢所向,他曾也是紈絝子弟,過著大多數年輕男子都羨慕的富貴生活。如果說因為福貴經歷了親人一個個離去叫作苦難的話,那麼,這世上有著和福貴相同經歷的大有人在。如果說因為那個時代的苦難,那就不是福貴一個人的苦難。
  • 《重讀八十年代》⑨ | 餘華:必須走過苦難悲喜,才是活著
    領讀 | 艾林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朱偉的《重讀八十年代》。昨天,我們一起了解了善於用文字「誘惑」讀者的馬原。從嶄露頭角到寫作的輝煌,馬原的生活軌跡始終與小說連結在一起,他的創舉之一,是為八十年代的文學史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 專訪《希望的大地》總製片人王雁:講述平凡中放飛夢想的平民英雄
    電視劇《希望的大地》就將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八大之前這34年間工、農、商、學、兵各個領域的改革奮鬥故事搬上螢屏,得到了廣大觀眾一致好評的同時,也再次驗證了總製片人王雁獨到的選劇眼光與成功的制劇理念。對此,王雁表示,他和劇中主角是同一時代,他感恩那個時代,是那個時代的夢想情懷與奮鬥故事鼓舞了他,激勵著他用作品為觀眾講述平民英雄的故事。
  • 餘華《活著》:講述3個人生道理,告訴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福貴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活著?他曾擁有良田百頃、深宅大院,然後在賭博中喪失殆盡。
  • 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
    我們都是病人,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兩種極端裡,與其說我是在講故事,不如說我是在尋求治療,因為我是一個病人。餘華,是出身於牙醫的作家。我們很慶幸,餘華會在給人拔了一萬多顆牙後果斷改行,他的寫作之路對他自己而言是機遇,對於讀者而言就是幸運了。《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是餘華凝聚10年精力寫就的首部雜文集,從中國到世界,從文學到社會,他以犀利的眼光、戲謔的文筆,展現給我們一方不同的天地。
  • 餘華《第七天》:傑作還是敗筆?
    餘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作品《一九八六》、《現實一種》等,同崔健的搖滾《一無所有》一樣,面對一個剛捲起假面一角的時代,混合著激奮、質疑、探尋、敵視等青春情緒,以挑戰者的先鋒姿態發出新鮮的吼聲。1991年,餘華以一本關於成長記憶的長篇《呼喊與細雨》向青春的個人化書寫告別。餘華自問:「我如何寫出我越來越熱愛的活生生來?」和許多渴望站到一個急劇變動的時代的最前沿並與之對話的先鋒作家一樣,餘華懷著對現實的迷戀開始了他的轉型。  似乎從步入新的寫作旅程開始,餘華就理念清晰:「我的工作就是讓現代敘述中的技巧,來幫助我達到寫實的輝煌。」
  • 「時代新人說」微視頻大賽開啟!讓平凡人故事激人奮鬥
    大賽從4月持續至7月,以「新時代的奮鬥者·復興路上追夢人」為主題,突出「我的熱愛」「平凡的力量」兩個創作視角,在全國20多個城市開展線下聯動活動。  大賽通過徵集、評選、展播等環節,挑選50部作品,參加在太原市舉辦的首屆「新時代·新視角·新追求」網際網路微視頻峰會暨頒獎盛典活動。  「大賽的最大特色和亮點是講平凡人的故事,發動群眾講自己、講身邊人的故事。
  • 餘華:太平間長大,被連續退稿5年,他用8部小說寫死了29個人
    我們每個人看上去都在呼吸,都有心跳,都在活著,只不過,大多數人卻不一定能活得明白。《朗讀者》第二季最後一期,請到了《活著》的作者,他在作品中關於人生的思考,引起了讀者的共鳴。這個人,就是在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餘華。
  • 我們現在說的「故事」,已經是被文字或其他講述過的結果
    本文 | 節選自《故事工坊》 作者 | 許道軍 講故事首先是社會實踐活動,其次才是藝術活動、文學活動。從故事發展史來看,用文字講故事只是晚近的事情(未來會很長)。在用文字講故事之前,有漫長的口頭講故事的歷程,這個時期的故事創作與傳播是口耳相傳。
  • 餘華:作家介紹自己的書,是一個艱難的工作
    之後這位男士開始講述認識這個女朋友之前遇到的所有事件,在講述當中呈現一個很長的故事。馬丁·莫澤巴赫繼續介紹《此前發生的事》:這位中年男人講述他的經歷過程中,他的女朋友不斷的插話提出一些新問題。因為她發現男朋友在講述過程中會虛構一些故事。像下棋布局一樣,故意忽略一些事,講更多促成他們相識的故事。
  • 書單 | 7本不平凡人生的故事,喚醒我們內心的眼界
    一個人一本書,看這些人的不平凡風景,喚醒我們自己內心的眼界……因此,出身於中國名門望族的千金楊珍珠和猶太青年羅巴特·索卡爾的愛情故事彌足珍貴。作者讓兩個主人公交替講述自己的經歷和心靈歷程,娓娓道來,如拉家常般親切。故事猶如兩條鐵軌平行地向前伸展,同時又像一根繩子的兩股緊密地擰在一起。結構新穎,內容真實,令人回味。一些倖存下來的珍貴照片使他們的故事顯得更加厚重。
  • 講述愛與成長的故事,電影《西小河的夏天》,展現成長之痛
    顧曉陽發現爸爸和女老師有染,所以他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著。不論是在合唱會上故意搗亂,還是和爺爺一起尾隨跟蹤爸爸,並且拍照取證,亦或者是穿著球衣上學。這些方式看似蹩腳和滑稽,卻來自一個少年最深的最隱秘的傷口。顧建華對女老師從情愫暗湧,再到被拒絕的尷尬侷促,被揭穿的窘迫不安,最後職場的失意不得志,也是一種疼痛,只是這疼痛近乎於一種羞恥。都表明了不同的人生階段將會經歷不同的成長之痛。
  • 活著的意義,餘華說,生活給你痛苦,卻要微笑著面對
    為他人而活,為我們所愛的人而活?大多數人活著的理由大概是為許多與我們命運攸關的人而活。餘華的小說《活著》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字、透徹的推理和反覆的警句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出版。餘華一直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來講述這本書。餘華認為,他的思想將影響幾代人,永遠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活著比什麼都強 富貴沉迷於賭博,不懂世事。當他痴迷賭博的時候,誰也無法把他拉回來。
  • 我們為什麼要活著?餘華的《活著》帶給我們的三條人生啟示!
    文|發現讀書之美我們都曾不止一次地思考過同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活著?是為了成家立業,傳宗接代?還是為了功成名就,留存青史?許多作家、哲學家都對生存的意義、存在的價值有許多不同的見解,但是餘華《活著》這本書告訴我們:只要活著,就已經是一件讓人幸福、讓人滿足的事情了!
  • 餘華的《活著》告訴了我們什麼?人生的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於是,「我」們並腿並肩地坐在大樹下,富貴開始給「我」講述他坎坷的一生。
  • 作家餘華:「做自己」的態度一以貫之
    導讀 很多人認識餘華,是從《活著》開始的。實際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餘華便以「先鋒作家」的面貌嶄露頭角——那個時候的餘華,冷酷而乖張,有著激流勇進的新銳氣概,是一部分文學青年的偶像。1993年,隨著《活著》的出版,餘華完成了現實主義的轉向,也讓他真正從「文學的餘華」變成了「大眾的餘華」。
  • 餘華《活著》:透過家珍,看舊時代女性的悲劇婚姻
    01餘華是我國著名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兄弟》《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作品先後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出版,深受世界各國讀者的喜愛。餘華創作這部作品的靈感來源於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他依然沒有抱怨的活著。深受觸動的餘華塑造了福貴,創作了《活著》。餘華將作品的時代背景設定在我國最動蕩的50年間,講述了徐福貴從地主闊少到一窮二白,不斷經歷苦難,仍然樂觀生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