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五六年前,上海美食客發掘了一批深藏在弄堂裡的好粽子,不少「弄堂粽」橫空出道,名氣從附近的街坊鄰裡擴開到了全市,甚至更遠。突如其來的走紅,也讓當時的一些「弄堂粽」措手不及,有的困於無證無照經營,有的因為銷量猛增陷入無貨可賣的局面……
數年過去,上海的「弄堂粽」現在怎麼樣了?都有哪些人在買?
端午前夕,記者對滬上多家「弄堂粽」走訪發現,思南路網紅粽子店今年微信上見,古鎮粽搭上了直播的順風車現包現賣。
思南路網紅粽子店今年微信上見在許多年輕人眼裡,思南路是上海很有腔調的一條網紅街,而藏在網紅街裡弄堂粽,也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本周,記者來到了思南路27號,傳說中「楊阿姨特色粽」所在的地址。然而,和周圍頗具文藝氣息的店鋪相比,27號屬於一處老式民居,敲門無人應答。
18歲就在嘉興老字號裡做粽子的楊阿姨告訴記者,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她回嘉興了,思南路這邊先不做了。
和從前閉店就等於停止經營不同,如今,楊阿姨的「主場」搬到了微信上。在她的「朋友圈」裡,寫著「買粽子聯繫我女兒,加她微信」。
熟客成了楊阿姨今年端午季主要的銷售對象,即使如此,粽子依然非常暢銷——端午前訂粽子,需提前一星期。
過去曾住附近的劉女士,每年都要到楊阿姨這裡買點粽子。不過這兩年,她已經開始從線上訂購,送貨到家。據她說,這裡的大肉粽是「一絕」,一大塊鮮豬肉,吃著讓人特別滿足;鮑魚蛋黃肉粽很有特色,一隻24元,味道「老嗲」。
像劉女士這樣的熟客還有很多。
轉場到微信上,也讓楊阿姨能夠按需製作:「訂單多就多做點,訂單少就少做點」。談起什麼時候會回思南路,她表示:「那要看疫情什麼時候徹底結束了。」
證照齊全,讓食品安全更有底氣在淮海中路老字號光明邨大酒家旁邊的一條弄堂裡,開著一家名叫「金太粽」的粽子店,銷售的粽子品種達20多種。從春節到現在,「金太粽」沒有關張過一天。
記者來到的時候,窗口前正擁著一堆買家。
一名老先生把蛋黃肉粽、牛肉粽各要了三隻,手上還提著光明邨的熟食。「到光明邨買熟食,就到這裡彎一下,這個粽子好吃。」另一名白領模樣穿著襯衫的女孩要了十來只烏米豆沙粽,說是這裡的特色,家裡人喜歡。
此時,創始人吳阿姨正在店中,為一隻只竹籃綁上「金太粽」的紙牌標籤。這些天,有個廠子下單訂購190份粽子禮包,要為員工發端午節福利,吳阿姨就在為此做準備。
不時有一些熟客走進店裡要貨,吳阿姨就抬起頭來和他們協商交貨的時間。一名穿著制服的女士對記者說:「我是附近單位的,過來幫同事們一起買掉,年年都來的。」
吳阿姨的手機不時響起聲音。加她的微信不需要驗證通過,掃碼直接就能加「金太粽」為好友,手機聯絡著大量的新老客源。「主要是本地的顧客,也有外地的,以前在上海吃過後來去了外地,還是會買。還有的就是口口相傳,朋友介紹的。」不僅是江南一帶口味相似的顧客會買,遠至北方山東、黑龍江等地區的顧客也有。
說起自己做粽子的契機,吳阿姨頗為感嘆。2008年前後,她剛離開工廠,尋思著要找一份活計,就想起了母親曾經教過自己包粽子。母親包的粽子非常好吃,拿到市場上賣一定有銷路。於是,吳阿姨就開始在雁蕩路的家裡賣起了弄堂粽。
起初,「粽香還怕弄堂深」,顧客寥寥,吳阿姨就把搬了把椅子,坐在弄堂口「現場包粽子」。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一時間,買粽子的人排起了長隊。吳阿姨一邊賣粽子,一邊琢磨改進粽子配方前後長達一年的時間。
那段時候,吳阿姨的弄堂粽每天大排長龍,見過的人說「不輸世博會的熱鬧」。
世博會期間,為了城市市容和街道面貌考慮,吳阿姨的弄堂粽曾經歇業過一年。也是從那時起,讓弄堂粽「轉正」的想法在吳阿姨心裡萌芽。
2014年,淮海中路上584弄1號的「金太粽」開張了,證照齊全,讓食品安全更有底氣。
源源不斷而來的新老顧客,讓吳阿姨有了擴大經營的想法,於是她在太倉開了一家小廠,又收了十來個徒弟,教他們包粽子的手藝。「不管是廠裡做的,還是這邊店裡包的,都是手工做,一樣的配方。」
端午節通常在江南的黃梅季裡,食品易受潮發黴,為了讓粽子能保質保鮮,無論太倉的廠裡,還是淮海中路的店,吳阿姨都設置或租用了冰庫。
和一些弄堂粽幾十年如一日的「家庭作坊」不同,吳阿姨十多年來抓住機會,辦證、建廠、進專櫃……把自家的弄堂粽搞得有聲有色,走起了品牌化路線。
年年創新,全家福粽含十種食材愛逛第一食品商店的朋友,可能在店中見到過「金太粽」的身影。
2018年端午季,記者就曾在第一食品商店門口看見過「吳太宗(原金太粽)」的專櫃,當時,其中一款「香辣牛蛙粽」給記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吳太宗,是「金太粽」入駐第一食品商店後的升級品牌,從雁蕩路的弄堂,走到第一食品商店的專櫃,這其中既有第一食品商店對上海本地品牌的支持,還源於吳阿姨的堅持進步和粽子本身的品質保障。
像「牛蛙入粽」這麼新潮的嘗試,正是吳阿姨的手筆。「我特別愛創新,每年都要做一點新品出來。」
今年的重磅新品,是十全十美全家福粽:這個粽子中的「巨無霸」,將黑毛豬肉、鮑魚、火腿、松茸、蝦仁、板慄、蛋黃、金槍魚魚鬆、香腸、乾貝十種優質食材全部納入,是吳阿姨年後就開始籌劃的新品。
全家福粽搭配精心設計過的「龍舟」禮盒,在專櫃裡要賣88元,而在淮海中路的「金太粽」店中,不帶禮盒的「裸粽」賣68元。
對一顆粽子來說,無論68元還是88元,都顯得「身價昂貴」,然而,這款粽子的銷路卻很不錯,受到許多新老顧客的歡迎。
創新是一方面,守住傳統是另一方面。「金太粽」的鹼水粽,至今使用的是市面上已很少見的「毛竹殼」,而不以普通粽葉代替。因為吳阿姨覺得,「毛竹殼」最能發揮鹼水粽的本色風味。
除了選料新鮮,配方經典之外,吳阿姨很重視粽子的緊實度與小火慢燉的時長。她給記者演示包粽子的時候說:「粽子如果夠緊實,扎線時順著一個方向繞圈綁住就行。如果你看到一個粽子被線繩橫著豎著五花大綁,那很可能打開粽葉後,裡面是鬆散的。為了讓粽子更入味,我每隻粽子都小火慢燉6小時以上。」
古鎮粽子搭上「直播」順風車吳阿姨對記者說,如果她再年輕十歲,會把自己的專營網店也做起來,嘗試更多的新媒體手段。
而有的賣家,正在這樣嘗試。
古鎮粽,可以是說市區弄堂粽的「對標版本」,一直以來也受到當地居民和遊客們的歡迎。而現在,一些古鎮粽趁著網際網路經濟的東風,搞起了直播。
上海巧珍粽子、楓涇程大媽粽子、朱家角放生橋老阿婆粽子等都在抖音註冊帳號,主打「現包現賣」。
比如上海巧珍粽子,就是一位來自楓涇土生土長的阿姨朱巧珍。周到記者曾到她家的店進行過拍攝報導:楓涇古鎮老街,楓涇本地阿姨在線直播包粽子 | 晨鏡頭
在每天的直播中,觀眾可以看到朱阿姨包粽子的全過程,如果想買可以直接點擊旁邊的購買連結,快遞送到家,突破了古鎮地理的界限,實現「雲賣粽」。
【來源:周到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