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如果你是同行做保險的,那麼我建議你不要看,因為內容會引起不適。
當然,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個獨立的保險人,有自己的思考,那倒沒什麼關係。
因為一件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人的立場和認知決定對事物的態度。
昨天朋友邀請我參加他們的會議,是國內一家知名保險經紀公司,線上語音的形式,主題是分享保險心得。
講的內容也很簡單,新人分享出單心得,老人傳授銷售技巧。
其實我參加交流是比較少的,平時都是一個人工作,偶爾去咖啡廳、圖書館坐坐,倒不是說我拒絕接觸,而是很多交流在我看來沒有意義。
大家身邊多少有幾個保險業務員,坦白說,很多人都太急功近利,還沒聊兩句,目的就開始暴露出來了。
其實無非就兩點:要麼給你賣保險,要麼拉你來做保險。
當然,這也跟某些保險公司的培訓文化有關,領導要求你一日五訪,要有狼性,告訴你堅持就能成功,自己卻丟失了思考,成為聽話照做的工具。
好了,議會的內容不多,正好這幾點也都是我想說的地方。
1、經營好朋友圈
要大家在朋友圈經營好客戶,那些優秀的人每天至少發5條朋友圈,要不斷讓客戶感知你,加深客戶的印象,再通過點讚留言去建立關係。
說實話,我從來沒這樣搞過,因為我打心裡就不認可這種方式。
朋友圈我們都會去看,我們既是內容創作者又是內容消費者。
我看朋友圈的時候特別反感那些粗暴的廣告,把朋友圈當成客戶,每天狂轟濫炸,比如微商、賣房、還有賣保險的。
所以中間有一兩年我基本沒看過朋友圈,後來發現不對勁,這樣做缺乏社交,畢竟人是群體動物,需要與外界交流。
我又設定了原則,把朋友圈發廣告和一天內連續發3條以上的人都屏蔽了。
因為這類人浪費了我的時間,我打開朋友圈不是為了看廣告,也不喜歡太多有目的性的內容。
其實人都是相互的,做事之前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都看不下去自己的朋友圈,恨不得屏蔽自己,為什麼別人要看你的朋友圈呢?
這種做法有點類似竭澤而漁,等到半年後,朋友圈可能會賣出幾單保險,但你也已經被好友所屏蔽了。
為了保險失去了朋友圈,失去了朋友,你覺得值得嗎?
2、先從親戚朋友做起,容易上手,找到信心
大概就是把身邊的資源做一下分類,按關係程度、富有程度、年齡等進行劃分,然後開始逐個拜訪。
坦白講,這種方法確實挺高效的。
但有一個前提條件:你得有資源。
什麼叫資源?
他爸是XX局長,多少人排隊送禮幫忙辦事,他家裡開XX公司的,上下遊供應商好幾十家,都靠他生存呢。
對於這種來說,保險只是一個變現的手段,專不專業不重要,有關係就行。
而現實是,99%的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身邊大多數也是普通人。
有人說普通人更需要保險。
這沒錯,但大部分人收入只有幾千塊,只有高中文化,人家可能剛剛吃飽飯,理財也僅限於銀行存款。
你上來就要人家掏一兩萬買保險,換成是你能接受嗎?
還有,你把親戚朋友當什麼了?
練手的工具嗎?親戚朋友出於信任給了你時間,甚至有的無條件相信你去買了保險。
而你又能給他們什麼呢,是專業的服務嗎,還是合適的保障?
一個剛入行的新人,什麼都不懂就拉著朋友推銷保險,這簡直就是在浪費自己的人品。
說真的,你賣車、賣房都可以,至少大家多少懂一點,但你賣保險就不行。
3、要學會關門收單
意思就是邀約客戶,要對方帶上身份證、銀行卡等,然後試著逼一下客戶成交。
這種做法在銷售裡確實比較常見,當客戶猶豫不決的時候,需要一個人幫他做決定。
但保險比較複雜,一般客戶會考慮或者多對比幾家。
但我覺得逼客戶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首先,整個市場都在這樣搞,買個菜、買件衣服都在逼客戶下單。
當大家都開始反感、害怕銷售的時候,銷售這個職位也差不多涼涼了。
其次保險是非常重服務的,買保險只是開始,如果現在就這樣強勢逼單,忽略了客戶的感受和顧慮,那麼後面大概率也會出問題。
很簡單,人都是會找理由推脫責任的。
如果出事了,客戶自然會責怪當時是你要我買的,我自己根本就不清楚。
事小的抱怨兩句,事大的投訴、告你都有可能。
所以,別以為收單幾句話看似簡單,背後的隱患和風險是巨大的。
……
其實,事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如果不會換位思考,替對方去考慮,不管你是銷售什麼產品,都不會有太好的結果。
反之,我們說話做事之前,代入對方的角色去思考,讓對方體驗更好,那麼成交大概率不會太難。
保險是很專業複雜,做起來非常不易,但最終還是要回歸本質,化繁為簡。
對方是否了解?是否有能力購買?是否彼此互相信任?
從原點出發,去解決對方的問題。
公眾號:小豆保專業保險諮詢、方案配置、理賠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