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名字理解意思:習近平多次提到

2020-12-18 閩南網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徵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如是說道。

  在講話中,習近平進一步指出,弘揚偉大長徵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徵路,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而矢志奮鬥。

  3天之後,也即10月24日,以「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重大問題」的中共中央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主題與習近平總書記的上述講話精神契合。

  據新華社報導稱,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六中全會,主要議程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重大問題、制定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

  而在六中全會召開前一周,由中紀委宣傳部及中央電視臺聯合製作的8集反腐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從10月17日起每晚一集,紀錄片不僅以實例揭露落馬官員違紀違法,還有眾多在位時叱吒風雲的高官接連在鏡頭前悔罪,專題片播出後,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

  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稱:「專題片的播出,意在在全社會營造中央從嚴管黨、從嚴治黨的濃鬱氛圍,在全黨、全社會形成政治共識,展示中央堅持反腐的決心,傳遞出清晰信號,全面從嚴治黨絕不會放鬆。」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稱,專題片的播放有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標誌著疾風暴雨式反腐將轉入恆常式制度反腐的新階段。

總策劃「鍾紀軒」,片名有講究

  這幾天晚上,姜明安都守在電視機旁看專題片,他坦言專題片對反腐研究者來說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每集都有人物、事例和感受,情節跌宕起伏,多個案件細節首度公開,可看性很強。」

  通過專題片,觀眾不僅可以看到白恩培和周本順的奢華住處和所儲存的財物等細節,還看到他們在鏡頭前的懺悔。比如專題片將白恩培受賄內幕一一曝光,講述他如何在雲南主政的10年間,頻繁利用礦產、土地和房地產等開發項目收受錢財,妻子張慧清更在其中扮演「極不光彩的角色」。

  周本順在鏡頭前懺悔時說:「從小我們吃過很多苦,所以是從貧寒之家出來的,從小就痛恨貪官,到最後自己成了貪官,我感覺這是一個莫大的悲哀。」

  姜明安對第五集《把紀律挺在前面》印象尤深:「呂錫文(曾任北京市委副書記)講到她身邊形成的網球圈子、養生圈子、品酒圈子,從收受禮品,到貴重禮品,再到低於市場價2000萬價格購買房子的巨額賄賂,專題片對她違紀違法行為的剖析很深刻。」

  中紀委官網的消息稱,專題片攝製組先後赴22個省(區、市),拍攝40多個典型案例,採訪70餘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紀檢幹部,採訪10餘位因嚴重違紀違法而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

  片末演職人員表顯示,《永遠在路上》出品人是現任中宣部副部長兼央視臺長聶辰席,總監製孫玉勝、李挺、黃傳芳,以及監製楊華、總製片人耿志民、總編導王曉清均來自央視,總撰稿人史文杰、撰稿人王少偉、陳治治則來自中紀委機關報《中國紀檢監察報》。

  總策劃「鍾紀軒」並非首次出現,2014年12月的電視專題片《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落實八項規定精神正風肅紀紀實》亦是由「鍾紀軒」做總策劃。「鍾紀軒」乃「中紀宣」的諧音。2014年3月,中紀委宣布組建宣傳部,原先由辦公廳負責的新聞發布工作改由宣傳部承擔。

  值得一提的是,中紀委近年來採取了一系列舉措與民眾進行互動,諸多高級官員被查處消息不再依靠傳統的新華社首發,而是由中紀委官網第一時間先行發布。

  除此之外,中紀委高層在電視、網絡視頻中頻頻出鏡,解讀反腐政策。中紀委網站則自辦欄目,邀請各界名人說反腐,並在央視播放教育片《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紀錄片《鑑史問廉》等。

  此次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的名字亦頗有講究。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懲治腐敗和從嚴治黨等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永遠在路上」這一關鍵詞彙。

  2014年3月9日,在當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安徽代表團審議時就強調,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2015年1月,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永遠在路上」。

  今年1月12日,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顧總結了3年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的重大成效,深刻分析依然嚴峻複雜的形勢,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目標任務,「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稱,專題片的播放有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是指十八大以來,中央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敗總體成果的一種展示;啟下是指奠定六中全會以後從嚴治黨的基本基調和思想方向,標誌著疾風暴雨式反腐將轉入恆常式制度反腐的新階段。」

老虎蒼蠅一起打,巡視、派駐收效顯著

  自十八大以來,「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反腐風暴席捲官場。

  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屆政治局常委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以「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表態,強調「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要解決「一些黨員幹部中發生的貪汙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

  兩天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說:「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黨堅強有力,黨同人民保持血肉聯繫,國家就繁榮穩定,人民就幸福安康……」

  回首三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講得最多、最深刻的問題,就是從嚴治黨。黨的工作任務繁重,從嚴治黨從何抓起?

  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

  「八項規定」的內容不過寥寥數百字,卻在國內外產生深遠影響。中紀委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31日,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已累計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近14萬起,黨風政風民風明顯好轉。

  2013年11月9-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改進中央和省區市巡視制度,做到對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全覆蓋。」

  中紀委的另一個影響深遠的布局,是巡視的全覆蓋和派駐機構的全覆蓋。自2013年5月中央首輪巡視啟動以來,中央巡視已開展了十輪,130個組次巡視組對213個地方、單位進行了巡視,實現了31個省區市、中管國有重要骨幹企業和中央金融機構已經全部被織進黨內監督的大網。

  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提到,山西塌方式腐敗問題之所以被揭露和查處,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央的巡視工作發揮了從嚴治黨的利劍作用。除了山西塌方式腐敗,衡陽人大代表賄選案、南充拉票賄選案都是巡視時發現的。被查處的中管幹部中,超過一半的問題線索也是由中央巡視組移交的。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從未被派駐紀檢組的中央辦公廳、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全國人大機關、國務院辦公廳和全國政協機關,也被派駐了由中央任命的紀檢組組長。

  據中紀委網站公布,2013-2016年9月,中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01.8萬件,101萬人受黨紀政紀處分,查處範圍覆蓋31個省區市,亦包括中央黨和國家機關、國企和金融單位。

  至今被調查的中管幹部共計109人,而從2016年以來發布的中管幹部黨紀處分通報看,近八成有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問題。

  打老虎固然有震懾作用,但蒼蠅亂飛,其害如虎。早在2013年初召開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就明確提出,既堅決查處領導幹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按照中央部署,快查嚴處吃拿卡要、雁過拔毛、與民爭利等典型問題,下大氣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成為十八大以來紀律審查工作的一個重點。2016年初召開的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在部署年度工作任務時,首次將「堅決整治和查處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單列一項。

  紀委的「自己人」在反腐浪潮中也不能倖免。去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曾披露,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共處分違紀幹部3400多人,中紀委機關查處處置14人。

  中紀委副書記吳玉良在今年年初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5年,各級紀委處分違紀違法紀檢監察幹部2479人。這一數字比2014年增加近1000人。

  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後在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提出要解決「誰來監督紀委」問題、三次全會上提出要解決好「燈下黑」問題、五次全會上要求紀檢機關「清理好門戶」。

  去年9月23日,中紀委召開前所未有的高規格的紀檢監察幹部監督工作座談會,王岐山強調「嚴管就是厚愛,信任不能代替監督,要用嚴明的紀律管住自己」。

「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

  「打老虎」、「拍蒼蠅」、查腐敗、抓作風……十八大以來,中紀委的高壓反腐使得這些詞彙炙手可熱。

  在竹立家看來,回顧三年多的反腐歷程,可以發現一條清晰的反腐路線圖,即「兩個沒有變」,中央堅定不移反對腐敗的決心沒有變,堅決遏制腐敗現象蔓延勢頭的目標沒有變。

  在國內堅持高壓反腐的同時,反腐敗國際合作力度也在持續加大。三年多來,從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到G20峰會,從《北京反腐敗宣言》到《二十國集團反腐敗追逃追贓高級原則》,從百人「紅色通緝令」到「天網行動」,中國在國際反腐敗領域話語權不斷增強,一大批外逃腐敗分子被緝拿歸案,不敢逃的氛圍初步形成,向全世界釋放出一追到底的堅定決心。

  美國前財長保爾森在《永遠在路上》受訪說:「我很讚賞習近平主席的舉措,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沒有什麼是比腐敗更為嚴重的損失和隱患,所以反腐至關重要,我認為這將是一場持久戰。」

  2014年以來,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成立,以往以緝捕和抓捕潛逃在外的職務犯罪嫌疑人為目標的「獵狐」行動,有了更大的名頭「天網」,由中紀委、最高法、最高檢、外交部、公安部等單位共同負責。

  中紀委網站在2015年4月更是公布了100名涉嫌犯罪的外逃國家工作人員和重要涉案人員名單,國際刑警組織為其發布最高級別的「紅色通緝令」。

  中紀委網站披露的數據顯示,通過開展「天網」行動,已從70餘個國家和地區追回外逃人員1900餘人,追贓金額70多億元;集中曝光「百名紅通人員」,目前已有35人落網。

  這與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的講話相吻合:「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嚴肅查處腐敗分子」。

治本之策,紮緊制度的籠子

  無論從高層傳遞的信號,還是長期研究反腐的專家學者口中,行治本之策,構建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才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在姜明安看來,10月20日晚播出的紀錄片第五集《把紀律挺在前面》是六中全會的點睛之筆,「全面從嚴治黨,絕不僅僅只是反腐敗,而是要把紀律挺在前面,靠紀律和規矩管住全黨,防患於未然」。

  片中引述中紀委書記王岐山2015年9月在福建調研時指出的:監督執紀有4種形態,批評和自我批評要經常開展,「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在違紀問題的處理中,黨紀輕處分和組織處理要成為大多數;對嚴重違紀的重處分、作出重大職務調整應當是少數;而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只能是極少數。

  「把紀律挺在前面,這是我們現在工作一個重大的變化。在關注大案、遏制腐敗蔓延的同時,也要抓早、抓小,實際上就是防患於未然,不要讓我們的黨員包括領導幹部走到嚴重違紀這樣一個程度。」片中引述中紀委案件審理室主任羅東川所說:「從長遠來講,它的意義比抓貪腐大案意義應該要更大。」

  「什麼詞語能夠同時容納民間的期待和中紀委的工作方向?是制度,從嚴治黨,要固化成制度。」姜明安這麼說,他本人曾在兩任中央紀委書記徵求反腐對策的座談會上提出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建議。

  謀求治本之策,制度的籠子正越扎越緊。2015年8月,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從當前形勢任務出發,強調「落實中央巡視工作方針,聚焦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發現問題,形成震懾」;同年10月,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並已於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三部條例被視為加強紀委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的制度保障。特別是修訂後的巡視條例,使十八大以來有利於巡視「利劍」作用的新做法被制度化。

  2016年6月28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問責條例》。7月19日,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人民日報》發文談《問責條例》時再次強調:「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

  「《問責條例》標誌著全面從嚴治黨由動員階段進入問責階段。」姜明安說,他認為,下一步的反腐必須轉入制度化反腐軌道,推進位度反腐,關鍵還在於反腐的法治化和法治化反腐。

  竹立家也認為,反腐需要從調查和處理案件轉向制度建設:「制度反腐主要解決不易腐、不能腐的問題,治本之策,除了推動黨內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更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相關焦點

  • 中紀委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名字理解意思:習近平多次提到
    而在六中全會召開前一周,由中紀委宣傳部及中央電視臺聯合製作的8集反腐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從10月17日起每晚一集,紀錄片不僅以實例揭露落馬官員違紀違法,還有眾多在位時叱吒風雲的高官接連在鏡頭前悔罪,專題片播出後,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
  • 反腐大片熱映,網民怎麼理解「永遠在路上」?
    原標題:反腐大片熱映,網民怎麼理解「永遠在路上」? 「這名字一股80年代搖滾的味道,片子主旨則非常小清新:不忘初心。」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播出後,網友「PT呢」如是評價。 這部由中央紀委宣傳部和中央電視臺聯合製作的反腐專題片從10月17日晚開播,已播出《人心向背》、《以上率下》和《踏石留印》3集。從開播就引起了輿論的高度關注。
  • 反腐專題片《永遠在路上》解說詞全集:第1-8集全文
    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製作的八集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於10月17日到25日在中央電視臺播出。該片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提升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高度,正風肅紀,鍥而不捨糾「四風」,贏得黨心民心;反腐懲惡,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厚植黨執政的政治基礎,著力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使不敢腐的震懾作用得到發揮,不能腐、不想腐的效應初步顯現,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
  • 中紀委...
    「政事兒」(微信ID:xjbzse)統計,僅中紀委點名的私人會所,至少九個。 十堰軍茂商城七樓 8月8日,中紀委官網轉發湖北省紀委的通報,曝光了十堰市中級人民法院原副院長邱劍明違規出入私人會所性質場所問題。
  • 習近平在這些場合多次提到了屈原
    習近平在這些場合多次提到了屈原 原標題:   【學習進行時】划龍舟、吃粽子、浴蘭湯,端午節民俗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影響最為廣泛。
  • 中紀委紀錄片《永遠在路上》第1集《人心向背》解說詞
    周本順、白恩培等案件當事人現身說法,辦案人員講述鮮活監督執紀故事…《永遠在路上》第一集《人心向背》,一起來看!(視頻手機點擊)《永遠在路上》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製作。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眼於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直面「四大考驗」、「四種危險」,做出「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的判斷,鮮明提出「有腐必反」、「有貪必懲」,反覆告誡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永遠在路上」,把全面從嚴治黨提升到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高度。
  • 紀檢「大老虎」現身中紀委反腐大片 他們都是誰?
    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製作的電視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將於1月3日到5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每晚8點首播。  深讀注意到,這是繼2016年10月17日到25日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8集播出之後,中紀委推出的第二部反腐力作。
  • 「抓鐵有痕」——習近平總書記反腐肅紀說到做到
    「抓鐵有痕」——習近平總書記反腐肅紀說到做到 原標題:    繼《永遠在路上》之後,中紀委推出第二部反腐紀錄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這部專題片共分三篇:上篇《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中篇
  • 專題片《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希臘語版和葡語版上線開播
    據新華社雅典11月11日電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拍攝製作的專題片《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希臘語版,10日起在希臘最具影響力的商業媒體集團天空傳媒集團旗下天空電視臺網站上線開播。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希臘語版也於當日起在雅典-馬其頓通訊社網站和新媒體平臺上線播出。
  • 中紀委推反腐片《打鐵還需自身硬》 有哪些官員人物
    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製作的電視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將於1月3日到5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每晚8點首播。  深讀注意到,這是繼2016年10月17日到25日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8集播出之後,中紀委推出的第二部反腐力作。
  • 漲知識|5種方式,教你怎麼為中紀委工作
    打「虎」拍「蠅」的同時,中紀委進行凌厲的輿論攻勢也是收放自如。       從中紀委監察部網站異軍突起,到專家訪談,再到反腐電視專題片開播,從反腐案情網絡通報,到考慮在微信等新媒體平臺試牛刀……在反腐鬥爭中,中紀委做到了三「會」:「會爆料」、「會透料」、「會加料」。
  • 習近平曾多次提到屈原或引用其名句闡述思想(圖)
    習近平多次提到屈原,例如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和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提到屈原或其作品,要求學習中國歷史,就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中汲取思想精華,結合新的實踐不斷發揚光大。他還多次引用屈原的名句來闡述思想,寄意深遠。新華網《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為您一一梳理。
  • 習近平為何特意提到讀完了星雲大師送的書?
    習近平在與星雲見面時特別表示:「大師送我的書,我全都讀完了。」星雲則回應,「中國夢」帶給中國更偉大、富強的發展,令人激賞。(人民網2月20日電)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年間第二次會見星雲法師。去年2月,星雲法師隨同連戰一起訪京,與習近平見了面。星雲法師送給習總書記的書是《百年佛緣》全集。習近平愛讀書。
  • 關於中俄友誼,習近平提到過這些人那些事
    9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符拉迪沃斯託克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談。 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9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全會上的致辭中,提到符拉迪沃斯託克「海洋」全俄兒童中心。十年前,這裡曾經接待900多名中國四川汶川地震災區兒童療養。
  • 第十九屆中紀委全體會議(2017.10至今)
    第十九屆中紀委全體會議(2017.10至今) 時 間 全會公報 習近平講話(全文)   習近平:一以貫之全面從嚴治黨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 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提供堅強保障(
  • 時政圖解丨決戰疫情防控,習近平多次提到這個詞
    習近平強調,在充分肯定我國疫情防控工作成績的同時,要清醒看到國內外疫情形勢的複雜性和嚴峻性。  習近平在三月份的多次重要講話中,都提到了一個詞——慎終如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慎終如始」,首先是基於對當前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績的肯定。
  • 呂新華用「鐵帽子王」談反腐問題 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怎麼翻譯?
    鐵帽子王,是對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整個清代共有十二家鐵帽子王。 現場翻譯 事實上,在這之前,中紀委、人民日報、新華社等都用「鐵帽子王」這個詞表過態。《人民日報》在今年1月15日發表題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永遠在路上—— 一論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講話》的評論員文章,借用了「鐵帽子王」一詞:腐敗沒有「鐵帽子王」,反腐敗絕不封頂設限,我們黨以鐵腕反腐的行動向世人證明,中國共產黨敢於直面問題、糾正錯誤,勇於從嚴治黨、捍衛黨紀,善於自我淨化、自我革新。
  • 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確保黨建"永遠在路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在十九屆中紀委二次全會上,習總書記再次強調,「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把全面從嚴治黨引向深入,開創全面從嚴治黨新局面」。  「政治領導力」是衡量政黨領導力的重要尺度。
  • 第十部專題片登陸中紀委官網,說的就是...
    本次嚴氏家規以專題片的形式呈現,專題片共分為「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慈愛恭敬 教誨有方」、「 厚德澤人 惠及鄉裡」三個篇章,深刻詮釋了瑣園村知行合一、賢者重德、不圖虛名的傳世家風。看視頻,了解嚴氏家規 婺江邊,有一處一片桃花盛開的地方——金東瑣園,這裡是嚴氏子孫的聚居地。嚴子陵六十一世孫嚴守仁,於明朝萬曆年間遷居於此,迄今已有430多年。
  • 「讚賞」「多次重申」什麼意思?研究一下外交辭令,就完全理解了
    就拿「讚賞」、「多次重申」兩個詞來說,很多學生可能了解它們的大概意思;如果拿出很多同義詞與它們比較,其中的細微差別就很難辨別清楚了。這裡正好有一個外交辭令案例,可以讓學生們完全搞明白。2019年7月2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應邀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