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海嘯強力衝擊,全球經濟處於衰退浪潮下,馬英九當局依舊步伐穩健,啟用臺北港貨櫃倉儲中心,為臺灣增加一個國際級優良港口。臺灣《中央日報》網絡版今天發表社評文章對此給予高度肯定。
社評說,臺北港啟用後,在臺灣內部方面,可以解決臺灣北部商品必須南運至高雄港出口的問題,節省臺灣海運出口商品陸路運輸的時間及成本,提升臺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兩岸海運直航方面,可以增加兩岸航運往來,為兩岸航運事業發展開啟新的紀元。
社評指出,在節省出口商品陸運時間及費用方面,臺北港位於淡水河出海口南岸,地理位置優越,海床平緩,水深適中,是闢建大型港灣的合適地點。過去臺灣北部雖有基隆港,但港灣腹地有限,貨櫃船只有近洋航線,且吞吐量不足,導致臺灣許多出口商品必須南運至高雄港才能運輸出口,增加商品的陸路運輸時間及成本。如今臺北港啟用後,臺灣北部商品,包括新竹科學園區的高科技產品,可以經由臺北港出口,一年估計可以節省約四十至七十億元新臺幣的運費,時間可以節省一至二天,對於提升臺灣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相當大的幫助。
臺北港除為臺灣出口商品節省陸運時間及運費外,還有更重要的功能可以發揮,過去民進黨執政時代,兩岸關係緊張,兩岸直航一直未能實現,導致臺灣港口貨櫃進出口數量節節下降,高雄港貨櫃吞吐量的排名也從過去的世界第三,降至目前的十名以外,在沒有便捷交通作為發展基礎的狀況下,臺灣不但航運業不景氣,連帶使關聯的引水、領港、碼頭裝卸、貨運、報關、倉儲、金融、保險等行業,發展也受到嚴重的限制。
自去年馬英九就職後,兩岸關係大幅改善,兩岸海運直航已經實現,根據交通部統計,去年十二月十五日兩岸實施「三通」後,到二月底為止,航行兩岸的船舶較直航前成長26.42%,在國際郵輪方面,今年預定灣靠的艘次也必去年成長42%,連帶使得相關產業受到極大的激勵。在全球經濟衰退狀況下,兩岸海運直航可為臺灣經濟成長注入一股動力,若再加上兩岸空運直航,則成效更大,臺北港在此時加入兩岸海運直航的營運行列,對於提振臺灣經濟有一定的作用。
社評指出,尤其是近年來臺灣因為出口產品結構改變,目前出口以質精、高單價、體積小的信息電子產品為主,因此,雖然臺灣進出口貿易總額亦逐年增加,但可供海上貨運的貨物量增幅卻不高。然近年來中國大陸對外貿易總額大幅增加,海上貨運的需求量大增,上海、深圳貨櫃量增加皆因中國大陸進出口貨運需求增加所致,就連韓國釜山港也是因為承攬中國大陸華北的進出口貨物,而使其營運量大增。
社評說,在此情況下,臺北港若能轉運大陸出口的貨品至世界各地,並將世界進口大陸的貨物轉運至大陸各港口,成為全球貨物進出中國大陸的樞紐,如此將大有助於其營運,而港口業務振興後,亦有助於相關產業的發展,對於繁榮島內經濟有極大的幫助,並可增加無數的就業機會。
除此之外,臺北港若能擔任兩岸海運的樞紐,也可以開創兩岸的和諧氣氛,維持臺海和平穩定的態勢;在經濟面可以降低外資企業布局兩岸的經營成本,對於擴大吸引外資來臺投資,或是吸引臺商回臺設立營運總部,均有一定程度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