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魑魅魍魎
【拼音】
chī mèi wǎng liǎng
【釋義】
原為古代傳說中害人的鬼怪的統稱。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
【出處】
《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
解釋:所以百姓進入川澤山林,就不會碰上不利於自己的東西。螭魅魍魎這些鬼怪都不會遇上,因而能夠使上下和諧,以承受上天的福佑。夏桀昏亂,把鼎遷到了商朝,前後六百年。商紂暴虐,鼎又遷到了周朝
【近義詞】
牛鬼蛇神 妖魔鬼怪 為鬼為蜮
【反義詞】
志士仁人
【成語故事】
在周朝周定王在位的時候,周室日益衰微,而齊、楚、秦、晉等諸侯國則日漸強大。定王元年,楚莊公帶兵去討伐小國陸渾的軍隊,經過洛水的時候,然後毫無顧忌地在周王室的疆域內陳兵列陣,向周王室進行示威。
剛剛登基的周定王,實力還很弱小,只好派一位叫王孫滿的官員前去犒勞楚莊王的軍隊。楚莊王對王孫滿一點也不客氣,並且非常粗暴無禮地問:「你們周室的鼎有多重啊?」
古時候,鼎是立國傳世的重要器具,它的意義不比後代的國璽一類輕。楚莊王的問話,足以表現他的野心與傲慢。為了回擊楚莊王,王孫滿充滿正氣地說:「鼎的大小輕重是與德密切相關,有德的君王,鼎會非常的大而且重,相反,無德的人只配小鼎和輕鼎。
「鼎」是周王朝最高權力的象徵。楚莊王問鼎表明他野心勃勃。王孫滿實事求是地說:「鼎上鑄有妖魔鬼怪,是為了使老百姓了解妖魔鬼怪的形象,即使到了山林水澤,碰見『魑魅魍魎』也能識別。得到王位不在於鼎,而在於有沒有高的威望。周天子地盤雖然小了,但由於他德高望重江山還不會丟掉。」趾高氣揚的楚莊王聽了王孫滿的話,考慮自己威望還不足以令人心服口服,便帶兵離開洛陽。
周成王當初在王城立鼎,按上天的意願傳世三十代,享國七百年。現在周朝雖然已經不興盛了,但天命還起作用,所以你不該問鼎。」
楚莊王被駁得啞口無言,只好撤了軍隊,離開了周的疆域。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總結出「魑魅魍魎」這一成語,用來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
【造句舉例】
在社會主義國家裡,那些魑魅魍魎,牛鬼蛇神都不過是跳梁小丑,遲早會現出原形的。
中國代表團的一名工作人員挺身而出,從容應對:「魑魅魍魎四個小鬼鬼鬼犯邊!」
更多成語動畫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