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從斯德哥爾摩的火車站出來,踏上人來人往的街道,呼吸著總是稍帶一絲涼意的清新空氣,我就輕快徜徉在這個美麗城市的大街小巷了。
2010年,斯德哥爾摩獲得了第一個歐洲綠色之都的美譽。同年發布的城市總體規劃的主題,就是「可步行的城市」。當北京在霧霾籠罩中束手無策,而斯德哥爾摩市中心交通量最大的一條環路上常年PM2.5最高值為15!當北京曾經的自行車洪流在擁擠的車流中漸行漸少,斯德哥爾摩的自行車專用道卻迅速延伸。人們把小汽車留在家裡,沿著風景優美的山腳和湖畔,騎車10公裡上班,節省了額外的健身時間。
曾經,工業革命和二戰後的經濟騰飛,也給瑞典的城鄉環境造成了相當大的汙染。斯德哥爾摩城市區域的水體一度被警告為「不可接觸」,水面浮起死魚。如今,人們可以自由地在市中心的大小水系裡遊泳、釣魚、戲水。研究證明,由於高標準的汙水處理,20世紀末斯德哥爾摩市域及周邊的水質比100年以前要好。
斯德哥爾摩到底做了什麼,怎麼做的?從第一次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到第一個歐洲綠色之都;從歐盟氣候中性城市發展地區到C40氣候正影響試點。這座城市一步一個腳印,讓抽象的理念和似乎遙不可及的未來,生動展示在世人面前。
現在,中國的環境問題已成為各級政府必須面對的挑戰之一。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許多人都在積極努力尋找最有效的途徑。
有些人認為,瑞典是好,但人家有錢,人少好辦事……確實如此,但積極的行動才是關鍵。中國面臨的挑戰更大,那我們只能加倍努力。人多,也意味著有更多的人去推動。
在此,筆者基於自己的專業背景,結合國內城市的情況,介紹瑞典斯德哥爾摩城市規劃、建設和發展。
1972年,第一次人類環境大會瑞典的環保意識在發達國家中是超前的,並成為社會主流。
1968年,瑞典第一次向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署建議,召開一次聚焦人類與環境關係問題的大會。
1972年,應瑞典國家政府邀請,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大會目標是激勵和指導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面對環境問題採取行動,並形成了包含26條基本原則的「斯德哥爾摩宣言」,成為後來全球應對環境問題的基本綱領。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在斯德哥爾摩新落成的市民中心開幕。圖片來源:UN,1972這次大會和形成的宣言對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的環境政策產生了實質性影響。例如,1973年歐盟制定了環保和消費者保護局,並起草了第一部環境行動計劃。公眾的意識和興趣不斷增強,研究合作得到廣泛開展,逐漸鋪平了理解全球變暖問題的道路,從而達成「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建立了現代環保的基礎。
瑞典是一個缺煤少油的國家。1970年代連續爆發兩次世界石油危機,給瑞典經濟帶來了巨大衝擊。因禍得福的是,瑞典社會被迫應對——政策導向、技術發展和全民意識提升,終於來到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的拐點,成就了一個低碳發展的先鋒模範。
在中國,周恩來總理親自派出代表團,參加了1972年的人類環境大會,並於1973年成立了中國國家級環境保護機構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環辦),是國家環保局的前身。
啟動於1996年的哈馬碧湖城來到斯德哥爾摩,一定要參觀哈馬碧湖城。它已經成為了一個世界矚目的成功實踐區。這個聞名遐邇的小玻璃房子,既接待當地的老嫗和兒童取一包廚餘垃圾的專用紙袋,也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府要員進行專業參觀,包括中國的國家主席、書記、市長、專家和企業家們。
玻璃房社區環保中心接待國家元首之餘,更為社區居民服務,並對兒童進行環保教育。來這裡參觀考察的人們,首先讚嘆其優美的水岸、公園,欣賞其宜人的街道、活躍的步行環境和豐富的公共空間。繼而,有的人喜歡多元的建築風格統一於協調的街坊尺度;有的人注意到道路上的公交組織和便利的自行車道以及機動車的可達性;還有的人細細觀察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和雨水管理系統;有的人在生態橋和船閘、輪渡、棧橋流連。我去過很多次,每次都通過所接待的專家和領導的視角,得到新的收穫。
優美緊湊、尺度人性化的城市環境如何能做到如此全面?誰是總設計師?
怎麼做到的?哈馬碧湖城是瑞典申辦2004奧運會的奧運村選址,並計劃建設成為一個示範性可持續發展社區。儘管斯德哥爾摩落選奧運會,哈馬碧湖城的建設目標卻被保留下來,成了一個國家級的生態示範區。
在哈馬碧湖城的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觀得到了突出體現。它的成功為斯德哥爾摩和瑞典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和引人矚目的國際聲譽。
在國開行最近完成的綠色發展導則研究中,哈馬碧湖城被作為主要案例,得到了全面回顧和深入分析(ggdcchina.com)。研究認為,哈馬碧湖城成功驗證了十二個方面的綠色發展指標所界定的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
這裡引用這十二個方面的綠色發展指標,以便有興趣的讀者快速全面地了解哈馬碧湖城的各方面成績。
哈馬碧可持續發展指標哈馬碧湖城在環保方面的策略和措施,以及取得的成績,各種媒體已多有介紹。本文要回答的是:怎麼做到的?
每次問瑞典官方代表這個問題,得到的主要回答可歸結為:
1.政府主導,確定了示範區的環境影響要比通常水平降低一半這樣一個綜合環境目標。
2.目標分解。將綜合目標分解成為各方面的具體目標,主要涵蓋汙水處理、雨水管理、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廢棄物與資源回收、交通、綠色空間等,並研究相應策略。
基於總目標制定分項目標、指標和策略,這是城市各個技術系統能被調動起來向共同目標努力的基礎。
3.
利益相關方前期參與。除了政府主導和多領域共同努力,在規劃和實施方案的研究中,不僅城市管理部門、大學和研究機構應邀參與,投資和建設單位、基礎設施運營公司、產品供貨商也紛紛在前期以不同形式參與形成了許多創新性方案。
哈馬碧湖城實現的綜合環境指標有專家問,在示範區的實施過程中,是否有一些主導性的企業,看到了某種新的商機,在利益驅動下,推動了一些技術或措施的應用?
回答是,並非如此。
最重要的原因,仍是政府主導,提出要求,然後主動與企業探討,找到那些願意根據項目目標進行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的企業,共同形成對策。因而,這個過程也成就了一批有創新能力和意願的企業,為項目成功做出了很大貢獻。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某些企業借示範項目的機會,片面強調某些技術或產品,使項目迷失真正的目標。
專家領導們問得最多的是,哈馬碧的成功是不是投入了很大的經濟代價?這麼多的創新,這麼高的標準,額外的成本誰承擔?房子是不是很貴?項目的經濟可行性怎麼樣?能推廣嗎?
那麼,哈馬碧獲得成功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回答就是,
多層次的公共部門與私營機構的夥伴關係,共同收穫品質帶來的價值。公共部門的投入公共部門的投入有兩類。一是城市政府直接投入規劃和管理、土壤汙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當這個工業廢棄地成為有吸引力的社區和休閒目的地,政府的最主要收益是稅收和地租;二是國家政府通過科研經費、專家關注和政策支持等非直接形式進行的投入。
LIP本地發展基金是瑞典國家政府於1996年啟動的一項財政計劃,在1998–2002年度撥款投入62億克朗,旨在推動瑞典城市的生態可持續發展,同時創造新型就業機會,帶動社會向更加可持續的方向轉化。該經費由國稅收入劃撥,向城市投資,申請該基金的城市要承諾配套3-4倍的財政經費。來自國家政府的本地發展基金(LIP)大約為哈馬碧湖城的建設開發提供了3300萬歐元支持。基於LIP基金和其他財政投入,斯德哥爾摩市政府當地財政大約貢獻了哈馬碧湖城區域總投資量的17%。其餘83%由房地產開發商進行投資。
2002年本地發展基金被氣候投資基金(Klimp)取代,更加注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增加能效的措施。
通過稅收穫得回報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最主要的稅收,是與就業相關的所得稅和與商品或服務消費相關的消費稅。與就業相關的稅收中,個人所得稅交給地方政府,同時企業按照員工工資一定比例向國家政府交僱主稅。在所有的商品和服務的消費中,包含不同水平的由國家徵收的消費稅。稅收中也有與不動產相關的,在政府總稅收中所佔比例不大。首先,是私人、企業或集體擁有的物業的房產稅,如果擁有土地,那麼也統一計算;再有就是城市擁有的建設用地,由城市向使用者徵收地租。在瑞典這個經濟狀況比較穩定的社會裡,房產稅和地租的變化不快,但仍然隨貨幣指數自動提高,或隨市場變化每三年重新評估。另外,在任何房地產交易時,和股票交易一樣,增值部分也要向國家繳納投資所得稅。
就基本的稅收制度來說,瑞典可能沒什麼特別之處。和中國情況相比,除所得稅和消費稅以外,房產稅和地租的收入也是長期穩定的。雖然稅率不高,但能隨著通貨膨脹和房地產市場價值的變化調整,讓政府在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各項投入中得到了清晰回報,一定程度上減小了房地產市場的投機性。對居民來說,住房支出包括買房還貸和長期交稅以及地租兩部分,有利於降低一次性的房價。這樣的稅收方式在西方發達國家很普通,總的來說執行比較到位。
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把納稅人的錢花到合適的地方,把國家經營好。
瑞典和西方其他地區進行的研究表明,隨著知識型、信息型和創新型產業的發展,今天的城市已經從過去的資源依賴型和產業依賴型逐漸發展出新的自我激發的機制。城市生活品質和環境成為吸引人才的基本條件,人才聚集成為城市吸引新型企業的資源。當今瑞典城市之間的競爭是城市整體環境和吸引力的競爭,目的是吸引人才,進而吸引企業,推動創新,創造稅收。LIP本地發展基金就是瑞典最近十年間支持城市走向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的中央財政計劃。從稅收體制也可看出,國家和城市分享稅收所得,都從城市發展中受益。
對哈馬碧湖城來說,持續的規劃管理工作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在20年前就開始了。20年後的今天,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認為,所獲得的經濟回報已可以平衡項目的前期直接投入。其經濟回報中,除稅收外,也包括部分建設用地出售給房地產開發商,最終轉變為私有或合作社集體所有。這部分額外收入主要被用於補貼在哈馬碧湖城建設出租公寓、老年公寓等為低收入者提供的住房,以及其他的出租土地。這20年的時間,在不到3平方公裡的用地內進行建設,資金投入實現了良性滾動,充分體現了示範項目小而精的特點。
市政設施運營企業自負盈虧高標準的市政建設的另一個重要支柱,是著名的「哈馬碧生態循環模式」帶來的多系統整合共生的經濟效益。一個最有說服力的結果就是,哈馬碧湖城所有能源需求的50%來自對它自身產生的垃圾和汙水進行綜合利用,可想而知,從廢物到能源,帶來的價值是相當可觀的。
哈馬碧湖城生態循環模式,實現了從住區垃圾、汙水中回收的能源佔住區所需能源供應的50%。這些運營斯德哥爾摩的城市垃圾焚燒、汙水處理、沼氣生產的公司都是自負盈虧的獨立企業。他們一手收取處理費,一手通過出售能源盈利。特別突出的成績是垃圾焚燒熱電聯供、沼氣提純供應公交、汙水源熱泵供熱製冷等。
值得一提的是,瑞典在利用垃圾生產能源的方面技術和政策如此成熟,以至已出現垃圾焚燒廠向境外購買垃圾的情況,沼氣廠為增加規模效益,更是免費收取各種有機垃圾。當然,這些企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政府支持,包括價格政策、稅收政策、研發創新經費的投入等。
私營部門私營部門包括開發建設單位和運營商、供貨商等。開發建設公司起初不歡迎這種要求細緻嚴格,且標準超出一般的項目。為滿足更高的要求,項目綜合造價確實增加了約5%,但這些額外的投入順利從市場得到了回報。由於這一區域的綜合吸引力,最近10-15年間,該區房地產價值,是斯德哥爾摩同期建設的新建築中提升幅度最大的。儘管房價稍貴,購房者仍趨之若鶩。
哈馬碧湖城綜合效益儘管哈馬碧湖城的環境目標和效益最受關注,但事實上,哈馬碧湖城是一個在經濟、環境、社會方面都取得成功的城區開發案例。
一個富有活力與吸引力的城區哈馬碧湖城毗鄰斯德哥爾摩市的城中心區域,已吸引了不同類型的人群定居在此,整個社區的吸引力還在提升。哈馬碧湖城混合配置了住宅、公園和服務設施。作為綠地系統的一部分,緊鄰哈馬碧湖城的一個小山丘被建設成市中心的專業滑雪場。
中心綠地:一個文化廣場作為一個示範區,項目之初就形成了優美的濱水公共空間和舒適的步行環境,便於各界人士參觀交流。新增的輕軌線、公交線以及輪渡,讓人們從斯德哥爾摩市區的不同方位都可以非常方便地到達本地區。
優美的公共空間環境和不時舉辦的現場活動,也使它很快成為一個受歡迎的新的休閒目的地。人們可以徜徉在優美的水岸,關注湖城的成長。
高速公路橋上的生態橋,下面的船閘和生態河道及慢行系統實現了本地經濟繁榮哈馬碧湖城的房地產價值與納稅評估值一直在增長,並高於斯德哥爾摩市整體水平。儘管建造成本比通常水平高出5%,但房地產整體價值卻提升了25%。原來破舊的工業廢棄地如今提供10000多個高品質的就業崗位和穩定的企業稅收,建設也在不斷拓展。這正是LIP本地發展基金希望達到的目標。
拓展中的哈馬碧湖城更深遠的影響是,哈馬碧已成為影響全國房地產建設和消費的標杆項目。一個普通居民如果到過哈馬碧,或通過親友及官方渠道解了哈馬碧的品質,當他們在別的區域置辦房產時,也會參照哈馬碧提出要求。例如,建築材料的使用是否都有認證,公共部分和統一配置的電器是否都採用了最高的節能等級,小區是如何考慮自行車使用者的方便的,等等。這無形中培育了對高品質社區的認識和市場需求,發揮了市場的作用。開發建設單位在這裡學到實用的經驗,也增強了通過建設高品質項目獲得商業成功的信心。
哈馬碧湖城2.0任何一個示範區都有其特定時間和條件,曾經先進的示範區,勢必會被新的更先進的示範項目取代。經過20年的規劃和建設,哈馬碧湖城日趨成熟,其示範性是否也已成過去?哈馬碧的居民對此有不同看法。
Mr. Allan Larsson現已年近80的Allan Larsson先生視自己為哈馬碧湖城的一位普通居民。其不普通之處在於,他是記者出身,是前瑞典國會議員,財務部長,多年擔任歐盟委員會的總幹事。如今他雖已退休,仍作為一名社區居民,積極推動哈馬碧湖城2.0項目。
哈馬碧提升進行中:2.0版網頁他和其他幾位社區積極分子,一方面作為哈馬碧湖城社區協會聯合會的委員,維護社區長遠利益,推動社區居民參與;一方面聯絡願意共同創新發展的企業;同時繼續強化哈馬碧生態示範區作為瑞典政府的國際交流平臺。這是一個由社區居民發起的新型PPP模式。
另一位熱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湖城居民,是「湖墅工作室」(Studio Sjövillan)的主人Göran和Malin Avalon Engquist。這棟環保試點別墅成為社區事務的論壇,主人還邀請來自各方的朋友到這棟別墅——他們的家裡做客,探討可持續的生活和社會發展。
湖墅工作室的主人和社區工作研討哈馬碧湖城2.0項目推出的「2020願景」,包括一系列具體目標,核心是通過社區參與,建設智慧社區,維護和加強社區的生態環保特點,在建築節能、新技術應用和環保生活方式等方面更上一層樓。
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是「ElectriCITY」(電動城市)創新平臺。它由社區居民發起,由企業和研究機構支持,旨在提高社區基礎設施管理和使用的智能化水平,並鼓勵電動小汽車。
由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大學與IT企業及政府背景的手機城市公司合作的「本地生活」項目中,哈馬碧湖城社區是首批試點地區,並形成「手機湖城」社區生活平臺。智慧社區的目的是:
便於居民參與和對社區承擔責任;該項目得到國家政府Vinnova創新發展基金的支持,是瑞典智慧社區創新發展的行動計劃之一。
這一「新城改造」概念,使得哈馬碧湖城成為一個自我更新、更加長期的示範區,以及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基地。
社區居民的共同努力讓湖城魅力常在當然,瑞典社會也面對挑戰,遠非十全十美。突出問題包括:在人少的地方,許多服務難以普及,年輕人流失,本地社區萎縮;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福利負擔沉重,國人也很擔憂;稅收不合理以及存在偷稅漏稅的問題。每個社會共同體,都在不停息的變化中尋找平衡點,決定自己的優先選擇。而中國也在國際化的大潮與本土化發展的需要中,在社會、經濟、環境的立足點中,尋找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平衡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