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元宵節,古時候也稱「上元節」、「元夕」、「燈節」,是春節年俗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同時也是春節期間最後一個節日。它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遠勝於其他節日,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春節從除夕關門守歲開始,到元宵節,是一個人們不斷擴大活動範圍、人際關係不斷得到擴大的過程。初一給家長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後逐步擴大拜年範圍到一般親戚朋友。在這個時段,人們的活動範圍局限在熟人之間。初五是破五,農活可以開始幹,商店可以開門了。這個時段,社會開始正常運作。到了正月十五,全體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節日活動中。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最富浪漫氣息的節日。在封建社會中,年輕女孩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順便也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約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
逛燈會、猜燈謎、賞花燈、放煙花。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元宵節格外青睞眷戀,那些藏在古詩詞中的絕美意象,驚豔了時光,也驚嘆了心靈。
正月十五夜
【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蘇味道這首《正月十五夜》甚有味道,倒是不辜負他的名字。詩成於武則天當政時代,是詩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詩歌比賽中的奪魁之作,深受後人推崇。詩中描寫了洛陽市民元宵之夜的歡樂景象。首聯寫燈火輝煌,成語「火樹銀花」即由此而來;頷聯寫人流如潮,明暗相間,縱橫交錯;頸聯寫夜遊之樂,突出歌伎豔若桃李;尾聯寫人們對良辰美景的無限留戀。全詩色彩明豔,用詞規整,反映了詩人非凡的藝術才能。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滿城燈火,滿街遊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在傾城狂歡之中,詞人與意中人密約會晤,久望不至,忽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元宵佳節,月圓之夜,既是賞月觀燈的好日子,也是情人們彼此約會,互訴衷腸的良宵。回憶去年元宵節的美好情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多麼詩意的一個畫面!然而今年的元宵節,月色依舊,彩燈依舊,唯獨不見佳人的身影。在滿街人海中,只有詩人自己形單影孤。回憶去年的情景,怎麼不叫人傷心落淚呢?情景大起大落,讓人的心情從高峰一下子跌到谷底。算得上是元宵節中最傷感的一首詩。
這三首詩,是唐宋時期,三位詩詞大家所寫。雖然都描繪了當時元宵節的熱鬧情景,然而詩中的人物情感卻各不相同。
出發!跟隨這些絕美詩詞,去體會詩意滿滿的元宵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