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樹銀花,明月逐人」,跟蘇味道品味詩意元宵!

2021-02-28 第一談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元宵節,古時候也稱「上元節」、「元夕」、「燈節」,是春節年俗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同時也是春節期間最後一個節日。它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遠勝於其他節日,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春節從除夕關門守歲開始,到元宵節,是一個人們不斷擴大活動範圍、人際關係不斷得到擴大的過程。初一給家長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後逐步擴大拜年範圍到一般親戚朋友。在這個時段,人們的活動範圍局限在熟人之間。初五是破五,農活可以開始幹,商店可以開門了。這個時段,社會開始正常運作。到了正月十五,全體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節日活動中。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最富浪漫氣息的節日。在封建社會中,年輕女孩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順便也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約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

逛燈會、猜燈謎、賞花燈、放煙花。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元宵節格外青睞眷戀,那些藏在古詩詞中的絕美意象,驚豔了時光,也驚嘆了心靈。

  正月十五夜

【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蘇味道這首《正月十五夜》甚有味道,倒是不辜負他的名字。詩成於武則天當政時代,是詩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詩歌比賽中的奪魁之作,深受後人推崇。詩中描寫了洛陽市民元宵之夜的歡樂景象。首聯寫燈火輝煌,成語「火樹銀花」即由此而來;頷聯寫人流如潮,明暗相間,縱橫交錯;頸聯寫夜遊之樂,突出歌伎豔若桃李;尾聯寫人們對良辰美景的無限留戀。全詩色彩明豔,用詞規整,反映了詩人非凡的藝術才能。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滿城燈火,滿街遊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在傾城狂歡之中,詞人與意中人密約會晤,久望不至,忽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元宵佳節,月圓之夜,既是賞月觀燈的好日子,也是情人們彼此約會,互訴衷腸的良宵。回憶去年元宵節的美好情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多麼詩意的一個畫面!然而今年的元宵節,月色依舊,彩燈依舊,唯獨不見佳人的身影。在滿街人海中,只有詩人自己形單影孤。回憶去年的情景,怎麼不叫人傷心落淚呢?情景大起大落,讓人的心情從高峰一下子跌到谷底。算得上是元宵節中最傷感的一首詩。

這三首詩,是唐宋時期,三位詩詞大家所寫。雖然都描繪了當時元宵節的熱鬧情景,然而詩中的人物情感卻各不相同。

出發!跟隨這些絕美詩詞,去體會詩意滿滿的元宵佳節!

相關焦點

  • 元宵,火樹銀花的夜晚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蘇味道的這首五律,是他的元宵晚會參賽詩,聲律諧美,風韻朗暢,從內容到形式,無不精彩絕倫。只要我們打開詩卷,他的「火樹銀花」,仿佛能夠從紙上躍然而起,燦爛昭著,輝耀千年。
  • (元宵節)蘇味道《正月十五夜》最好的元宵詩
    絕不是吃元宵。吃元宵是宋朝以後才有的習俗。上元節有另外兩大好處。第一個好處是點花燈,第二個好處是不宵禁。這兩個好處,在今天沒什麼意義,在古代可不同尋常。古代沒有路燈,沒有霓虹燈,晚上照明就靠月亮。只有上元節前後,從官府到商家再到私人,家家舉火,戶戶點燈,一下子把夜空照亮,這是平時看不到的景象。另外,中國古代一直實行宵禁政策。一到晚上,大家都得規規矩矩待在家裡,街上黑燈瞎火,冷冷清清。
  • 成語故事:火樹銀花
    它和「燈火輝煌」都形容繁華熱鬧的景象,不過,「火樹銀花」側重於形容節日夜晚;而「燈火輝煌」不限於此。近義詞:張燈結彩、燈火輝煌反義詞:黑燈瞎火、漆黑一團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盡橋鐵鎖開。」譯文: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正月十五之夜,到處燈火燦爛。
  • 十首最經典的元宵詩詞,賞動人明月,品最美詩詞!
    清風拂面,月色動人,又是一年元宵團圓時。無數文人墨客,借著那一輪柔和的明月,抒發著各種引人共鳴的心緒。月色正好,詩意正濃,齊邀君賞最美元宵詩詞。《正月十五夜》唐·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 詩詞丨今日元宵:願有明月,驅散黑暗,帶來光明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春風十裡,吹拂明月,這一輪圓月竟也染上了醉人的春意。清風拂面,月色動人,又是一年元宵團圓時。無數文人墨客,借著那一輪柔和的明月,抒發著各種引人共鳴的心緒。月色正好,詩意正濃,邀君齊賞最美元宵詩詞。《正月十五夜》唐·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 唐詩中很美的一首元宵詩,只是開頭5個字,便美到令人心醉
    宋代詩人範成大《燈市行》中也有「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之句。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正月十五夜》,便是唐詩中很美的一首元宵詩。它出自於唐代詩人蘇味道之手,是蘇味道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主要寫的就是洛陽市民元宵之夜的歡樂景象。值得一提的是,據《大唐新語·文章》記載,蘇味道這首元宵詩還是武則天時一次元宵節詩歌比賽中的奪魁之作。
  • 「火樹銀花」出處也這麼美,源自蘇軾之祖—一位另類宰相的詩句
    其實,從三蘇往前追溯,他們的祖先蘇味道也是一位著名的文人,「火樹銀花」和「模稜兩可」這兩個成語都源自他,所以,他也有「蘇模稜」之稱。正月十五日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火樹銀花」這一成語就是出自第一句「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指的是長安城中燈火璀璨,高高的燈柱就像火樹銀花,元宵歡慶,城門大開,四處皆通。也從側面體現出了唐朝的繁盛景象。蘇味道不僅是一位詩人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蘇味道生活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統治的時期。當時武則天強權,官員們人人自危,一不留神就會被貶乃至人頭不保。
  • 沒想到「火樹銀花」在他的詩中,蘇味道的這首詩寫美了元宵
    其中一首《正月十五夜》被流傳至今,「火樹銀花」這一成語就是出自於此。《正月十五夜》唐代: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蘇味道從「火樹銀花」對元宵節的繁華景象進行了非常細緻的形容,僅僅通過這四個字就讓讀者可以想像到當時的長安是多麼的繁華,也能感受到當時「大唐不夜城」的夜景。
  • 筱青讀詩詞: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正月十五夜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文士數百人賦詩紀事,當時以蘇味道、郭利貞、崔液三人所作為絕唱。然而,郭、崔二人所作,人們早已淡忘,唯有本篇傳誦不絕。蘇味道是何人?蘇味道,趙州欒城(今屬河北欒城縣)人。九歲能詩文,20歲中進士,先後三度為相。
  • 唯美唐代元宵節古詩,唐詩名篇賞析,一生必讀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讚←正月十五夜唐代·蘇味道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香車寶馬過去了,揚起一片看不見的塵土;明月當頭,相伴人們走來。遊遊逛逛的歌妓們都盛妝濃抹,豔如桃李; 一邊走一邊唱著《梅花落》暢意開懷。在這一年一度取消宵禁的元宵之夜;銅壺玉漏啊,且莫指示夜盡的時刻把人相催。
  • 詩詞文化: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原文]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出處]唐·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鑑賞]此句描寫元宵之夜長安城中的盛況。 置身節日的長安城中,只見四周的樹木在燈火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燈光透過枝節,仿佛朵朵銀花竜相綻放。節日的夜晚沒有宵禁,城門鐵索大開,護城河橋上點綴的閃閃燈光,恰似天邊燦爛的群星降臨人間。
  • 讀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有感,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也許現如今的元宵節比唐代的要美麗得多了,也許唐代的爆竹煙花還不及現代花炮的十分之一,但讀著蘇味道的「火樹銀花合」,仍然令人對那時的元夜有一種難言的嚮往。或許正是有了平日禁夜的積累,元夜這晚才會顯得格外興奮。遊人們走過星橋來到城外,風中的暗香、悠揚的樂曲、醉人的月夜,然而,「火樹銀花」的燦爛,才是元宵之夜最具代表性的美,把它比作元夜的聖誕樹,也許並不過分吧?
  • 唐代最有名的一首元宵詩,作者是蘇軾先祖,前兩句包含一個成語
    另一句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元宵詩詞,這兩首詞非常經典,可是,在唐代,有一種元宵詩詞,不遜於歐陽修和辛棄疾,被稱為元宵詩中最好的五言律詩,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 描寫元宵節的古詩詞大全 關於元宵經典詩句匯總盤點
    ____姜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4、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____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5、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____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6、五更鐘動笙歌散,十裡月明燈火稀。____賀鑄《思越人·紫府東風放夜時》  7、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 元宵的古詩大全 正月十五元宵節詩詞 2020元宵節手抄報內容
    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逛燈會、猜燈謎、賞花燈、放煙花,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  與很多節日不同,提起元宵節,人們的內心總是湧出層層詩意。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 「張燈結彩,火樹銀花」,6首「元宵」詩詞,美醉在時光裡!
    ——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唐崔液《上元夜》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 今天是元宵節,品蘇味道《正月十五夜》,感受上元夜的熱鬧與壯觀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我們俗稱的元宵節,現代人對這一天的記憶似乎只剩下了吃元宵,而在古代的這一天,卻是意義非凡。在唐代的正月十五,對人們來說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看到平時絕對看不到的各式花燈,第二個好處便是不禁夜。
  • 四首元宵詩詞,傳唱千年,誰是第一篇?
    四首元宵詩詞,傳誦千年,誰是第一篇?一、正月十五夜蘇味道/唐朝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正月十五夜》格式上說是一首五言律詩,用詞精切,章法純熟,描寫渾厚,不僅將五律的格式運用得得心應手,還將元宵節的繁華盛況書寫得不留餘地,以致後世寫元宵實景,再也沒有超過這首的。詩作於公元705年,正是唐朝鼎盛之時,故詩開篇即呈現盛世之象。是極為絢爛的長安街景。「火樹銀花」四個字還成了今天也常聽到的俗語。頷聯跟頸聯寫人的活動,進一步呈現昇平氣象。
  • 觀花燈,誦詩詞,鬧元宵,十種花燈,十首元宵詩詞伴你度元宵之夜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臨江仙都城元夕 宋 毛滂 聞道長安燈夜好,雕輪寶馬如雲。蓬萊清淺對觚稜。玉皇開碧落,銀界失黃昏。 誰見江南憔悴客,端憂懶步芳塵。小屏風畔冷香凝。酒濃春入夢,窗破月尋人。生查子元夕 宋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 蘇東坡的祖先蘇味道與「火樹銀花」的來歷
    蘇東坡的祖先蘇味道與「火樹銀花」的來歷吳斌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祖籍河北欒城,其十一世祖蘇味道(648—705),為唐高宗乾封年間(667左右)進士,是唐武則天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官至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宰相)。蘇味道描寫武則天時期,東都洛陽元宵節盛況的詩歌《正月十五夜》,歷來為人們所稱讚與傳誦。其詩為: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