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樹 銀 花
火樹:火紅的樹,指樹上掛滿燈彩。銀花:銀白色的花,指燈光雪亮。 形容張燈結彩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它和「燈火輝煌」都形容繁華熱鬧的景象,不過,「火樹銀花」側重於形容節日夜晚;而「燈火輝煌」不限於此。
近義詞:張燈結彩、燈火輝煌
反義詞:黑燈瞎火、漆黑一團
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盡橋鐵鎖開。」
譯文:
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正月十五之夜,到處燈火燦爛。城門打開鐵鎖,紅光輝映石橋。」
簡介:
《正月十五夜》是唐朝蘇味道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寫的一首詠神都洛陽城元宵夜「端門燈火」盛況的古詩。這首景色詩是詩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詩歌比賽中的奪魁之作,也是深受後人推崇的佳作。
蘇味道,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趙州欒城(今河北石家莊市欒城縣)人。和李嶠齊名,並稱「蘇李」,並與李嶠、崔融、杜審言合稱初唐「文章四友」。
唐朝初期,高宗、武則天時,國家雖然尚未達到全盛,但皇家也很重視重大的節日,每逢佳節來臨,總要動用很多人力和物力大肆鋪張遊樂一番。尤其是每年元月十五日(上元節)的夜晚,皇帝也抵擋不住元宵夜的歡慶氣氛,不惜斥巨資紮起二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
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寫了一首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jì)皆穠(nóng)李 ,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意思是:「正月十五之夜,到處燈火燦爛。城門打開鐵鎖,紅光輝映石橋。馬蹄踏過處,塵土飛揚。歌女花枝招展。邊走邊唱《梅花落》。禁衛軍特許通宵歡慶,計時器不要緊催天亮。」
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成語「火樹銀花」即由此而來,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躚(xiān),歌聲唱徹月兒圓。(柳亞子《浣溪沙》詞)
國慶節那天天安門廣場燃放煙火,火樹銀花,絢麗燦爛。
每逢除夕夜,街上處處張燈結彩,火樹銀花,洋溢著一片喜氣。
火傘高張
厝火積薪
走馬觀花
人面桃花
閉月羞花
後語: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讚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讚,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