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識人(4)——
長安和洛陽,作為武則天時期的兩大神都,都極盡繁華。一年一度的元宵夜更是月華千裡,燈光璀璨。以往按時關閉的城門這期間三天不戒嚴。賞燈出遊的人摩肩接踵,真是車如流水馬如龍,歡歌笑語樂喧闐。於是詩人蘇味道寫下了「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的名句。成語「火樹銀花」隨之流傳後世。
之前說過杜甫的爺爺杜審言愛說大話,說屈原宋玉也不如他,因此還留下了「衙官屈宋」這樣的成語。只是這個成語現在我們不是太熟悉。
與杜審言的性格不同,作為朋友的蘇味道秉持的是另一種處世哲學。
杜審言曾說:「呵呵,蘇味道看到我的判文會羞愧而死。」我們揣測一下,蘇味道聽到這話會是什麼感受?心裡一定不是滋味吧?
新、舊唐書的《杜審言傳》和《蘇味道傳》都只記載了杜審言的話,而沒有記載蘇味道的反應。但從蘇味道的其他表現,可以推測一下蘇味道的反應,他會說什麼?可能心裡會說:「不機迷,像根刺似的,除了得罪人,還是得罪人,有什麼用呢?」並連連搖頭。
(註:我以為找不到『機迷』這個詞,從百度一查,竟然有『鬧不機迷』這個詞。解釋為:搞不明白,不明白,不太清楚的意思。是內蒙古中部以及中西、中北部一代的方言。我覺得應該補充一點:也是山西方言。蘇味道是河北人,說不定也會說這個方言。呵呵)
蘇味道是上級,官職遠比杜審言要高,曾經「兩度為相」,也就是兩次擔任宰相。杜審言說話處處得罪人,蘇味道與之正好相反:絕不得罪人。《舊唐書 蘇味道傳》中記載,蘇味道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意思是說:處事不要決斷得太明白,如果有錯誤,必然要承擔責任遭譴責,只要模稜持兩端就可以了。」因此留下一個我們比較熟悉的成語「模稜兩可」。也許因為這樣的處世態度,他的官才能做到高位吧。
這種處世態度可以叫明哲保身,也可以是見風使舵,都不是褒義詞,當時的人給他起的外號「蘇模稜」更是有諷刺意味。不過當時,李唐王室、武氏集團、酷吏橫行各種勢力鬥得不可開交,聰明機智如狄仁傑狄大人都差點死在酷吏之手,蘇味道為了自己的仕途明哲保身也沒什麼可苛責的。不能要求人人都是狄仁傑,既能化險為夷又能對江山社稷有功。
不過,蘇味道在宰相任上無所作為也就罷了,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就招人不恥了。
「火樹銀花」是大唐的盛景,「模稜兩可」是宰相的無奈。
現在的我們,不必等到元宵也可以看到一場場璀璨的燈光秀,但「火樹銀花」這個詞還是能激發我們無窮的想像力。模稜兩可的蘇味道通過《正月十五日夜》的描述,也能把我們帶到歌舞喧闐、歡聲笑語的大唐神都。
《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