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熱鬧的節日,我們都喜歡把城市打扮的漂亮喜氣,特別是在夜晚燈火輝煌時更是美妙至極,好了,今天我們給大家講的是火樹銀花的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唐代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詩。
在歷史上常有這樣的事:有的人在政治上昏庸無能或無可取之處,但在文學上卻又有些才華。 比如南唐後主李煜,終日沉湎於酒色之中,是一個十足的昏君。但他在文學藝術上卻才華橫溢,是五代詞人中的佼佼者。 在唐朝有個蘇味道,在武則天當政時曾做過好幾年的宰相。 他做官抱定這樣一個宗旨:「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這就是說他為了保持祿位,事事模稜兩可,既不得罪人,也不負責任。 他的這種行為,並不為時人所讚許,人們便給他送了個外號「蘇模稜」。但就這麼一個極其圓滑的官僚,詩卻寫得很不錯。
他寫的《正月十五夜》,就精彩地描寫了當時長安正月十五晚上賞燈的熱鬧情景。 這首五言律詩共八句: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火樹:火紅的樹,指樹上掛滿燈彩;銀花:銀白色的花,指燈光雪亮;穠(音nóng農):花木繁美;落梅:指「梅花落」 樂曲;金吾:此指京都警衛官員;禁夜:指唐代首都長安每天晚上都要戒嚴,除皇帝特許外,對私自夜行的人處以重罰,一年中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可以通宵上街遊玩。詩的大意是:正月十五晚上,長安城內燈火輝煌,裝飾得像星星一樣的橋打開了鐵鎖,任人通行在大街上騎馬遊玩的人們,塵土隨著馬蹄飛揚,天上的圓月也緊追著人而來。 歌女們打扮得像桃李花一樣豔美,滿街都演奏著「梅花落」樂曲。 金吾們今晚也不再管事了,計時的漏壺啊,你慢點滴水吧,別叫這歡樂的夜晚過得太快了。
後來,「火樹銀花」 被引申為成語,用來形容節日夜晚燈光煙火絢麗燦爛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