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金臺隨感:不識廬山真面目

2020-12-18 人民網

  「不識廬山真面目」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七絕《題西林壁》。神宗元豐七年(1084)春,蘇軾進入廬山遊覽,先後寫了《初入廬山五言絕句》(三首)《瀑布亭》《廬山二勝》(兩首)《贈總長老》等七首詩,之後方寫出《題西林壁》。

  《初入廬山》的第一首詩: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這時的詩人,看到的只是一個峰巒陂陀的偃蹇之狀,面貌高聳的廬山罷了。

  遊山步步深入,漸入佳境,詩人作《廬山二勝》前有短序說:「餘遊廬山,南北得十五六(遊程已達全山的十分之五六),奇勝殆不可勝紀,而懶不作詩,獨擇其尤佳者作二首。詩人遊山的步履並未到此止步,最後他與總長老同遊西林,蘇軾對《題西林壁》一詩這樣評說:「僕廬山詩盡於此矣。」(見《東坡志林》卷一)。從這裡,可以看出,這是詩人遊遍廬山之後,方能寫出的詩篇。這首詩,是對廬山全貌的概括,也可謂對生活的感悟。只有當詩人真正開始了解廬山的真面目之時,才曉知自己不識廬山的千奇百態,峰嶺變幻,奧妙莫測。是啊,當蘇軾進入廬山,經歷過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山巒之後,與初入廬山的看法能一樣嗎?其實,在詩人寫《題西林壁》一詩時,可以說他對廬山的面目已有了見識,也只有這時,他方能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正如鄭板橋畫竹,畫了四十年竹子,最終的感悟是「畫到生時是熟時。」也正是這樣的心態和畫法,使他的竹子有了靈性和生命。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故事比比皆是。不識廬山真面目並不奇怪,有人根本沒去過廬山;有人雖去了廬山,只是走馬觀花;有人住進了廬山,卻沒有用心去看去讀廬山。諸如此類,怎能識得廬山面目,只要自己知悉,不識廬山真面目,就是明白人了。遺憾的是,諸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人,卻自以為是識了廬山的面目。對這種情況,我們不能大驚小怪,畢竟大家都是平凡、平常的芸芸眾生。

  然而,在不識廬山真面目的人群中,卻有以為自己並不屬於不識廬山真面目的人,當人們在談論廬山時,他們也發表高見,且理直氣壯,在與識廬山真面目的人群發生碰撞之時,他們自以為是,感覺良好。

  想識廬山真面目的心理,也許人皆有之,真正要去做了,並不那麼簡單,只有拋掉浮躁,棄去急功近利的人,方能漸入廬山腹地,潛心研究、細細琢磨,這時間,舉一反三的小聰明必須放下,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智慧預見也不能施用,因為識廬山真面目需要經歷,只有經歷過才有體驗,只有體驗過方有感悟,當然這是需要時間的。只能是無比虔誠又懇切地去求教大自然的字裡行間、溝溝坎坎,不僅橫看了廬山的嶺狀,還能側視到廬山的峰態;不僅能遠看廬山的朦朧輪廓,且能近視廬山的局部細處;不僅能仰視廬山的一方軀體,且能俯視廬山的相貌全景……其實,廬山的景致是看不完的,只有進入了它的深處,方有不斷的發現和永遠發現不完的發現。許是這種緣故,真正進入廬山了,反倒不敢說已識廬山真面目,只能說略知廬山的一二三四,充其量是識廬山真面目的五六七八罷了。

  是的,一旦大家都踏上探覓廬山的途徑,我們就離真理更近了,人就會變得平靜安然,社會也會走向太平吉祥,前路自會錦繡光明。

  《 人民日報 》( 2014年06月09日 24 版)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金臺隨感: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七絕《題西林壁》。神宗元豐七年(1084)春,蘇軾進入廬山遊覽,先後寫了《初入廬山五言絕句》(三首)《瀑布亭》《廬山二勝》(兩首)《贈總長老》等七首詩,之後方寫出《題西林壁》。   《初入廬山》的第一首詩: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 不識廬山真面目:棄去急功近利方能漸入廬山腹地
    「不識廬山真面目」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七絕《題西林壁》。神宗元豐七年(1084)春,蘇軾進入廬山遊覽,先後寫了《初入廬山五言絕句》(三首)《瀑布亭》《廬山二勝》(兩首)《贈總長老》等七首詩,之後方寫出《題西林壁》。   《初入廬山》的第一首詩: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 蘇軾,為何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大約千年前,有一位47歲的中年官員,在前往河南汝州的路上,途經廬山,望著巍峨廬山在眼前展開,心中感慨不已。『01』景色幽美,旅途莫測廬山自古風景幽美,山石林密密麻麻,加上古代交通不便,身在其中很容易迷路。蘇軾當時寫下這首詩,一方面是描述自然風景的曲折通幽,另一方面更是借景抒情。
  • 【隨筆】「不識廬山真面目」與「應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字面上看,蘇軾是在借廬山的形貌,講一個囿於局部看問題、認知必然陷於片面性的哲理,實際上卻是在隱喻朝廷察人不確、用人不準。尤其這「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尖銳地揭示了一種尋常百姓難以理解甚至匪夷所思的官場怪狀。
  • 從孔子的一段話說起(金臺隨感)
    從孔子的一段話說起(金臺隨感) 每每在感嘆生命與時光時,人們愛引用孔子的一段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讓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廬山原來位於江西九江!
    廬山廬山這個名字,它是這樣來的:最早關於廬山名稱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尚書·禹貢》中:「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其中,「敷淺原」就是廬山別名;此外,廬山還有南彰山、天子彰等別名。而最早以「廬山」之名被寫進史書的則是司馬遷的《史記》:「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
  • 不識廬山真面目……
    洛陽龍門石窟
  • 科學網—不識廬山真面目
    總而言之,幾千年來,廬山已經深深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甚至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童年美好的記憶,幾乎沒有一個人的是與廬山無關的。這也是人與自然相依為命的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吧。 與此相似,當一個外鄉人偶爾來到廬山,在此落腳,時間不用多久,廬山也將在他們心中留下深深的記憶。至於那些名人,廬山會更加永久地記住他們的名字。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門票沒買夠?
    有網友統計,逛遍廬山所有景點需花1792元。(10月6日  京華時報 ) 花180元買了一張廬山「通票」,以為能夠識得「廬山真面目」,沒想到的卻是「就好像案板上的一塊肉,進了景區被你割一塊,我分割一塊,一塊一塊地割來割去。」結果是要花1792元,才能識得「真面目」,只是「真面目」太猙獰了。 「通票」,顧名思義,該是「一通百通」,能夠玩遍廬山所有景點,可為何不行?
  • 讓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廬山原來位於江西九江!
    廬山廬山這個名字,它是這樣來的:最早關於廬山名稱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尚書·其中,「敷淺原」就是廬山別名;此外,廬山還有南彰山、天子彰等別名。而最早以「廬山」之名被寫進史書的則是司馬遷的《史記》:「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
  • 【棲·品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北宋】蘇軾《題西林壁》  釋義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瑰麗的山水激發了詩人的逸興壯思,寫下多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為其中一首。
  • 用典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瑰麗的山水激發了詩人的逸興壯思,寫下多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為其中一首。這既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也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詩。詩人不是抽象地議論,而是緊扣遊山談體會,深入淺出地闡釋哲理。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起來感受廬山的美景!
    廬山風景名勝區,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位於九江市南36公裡處,北靠長江,南傍鄱陽湖。南北長約25公裡,東西寬約20公裡。景區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 ,是我國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和避暑療養勝地,於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 不識廬山真面目……
    用蘇軾的一句話安慰一下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洛陽龍門石窟
  • 科學網—不識廬山真面目
    總而言之,幾千年來,廬山已經深深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甚至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童年美好的記憶,幾乎沒有一個人的是與廬山無關的。這也是人與自然相依為命的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吧。 與此相似,當一個外鄉人偶爾來到廬山,在此落腳,時間不用多久,廬山也將在他們心中留下深深的記憶。至於那些名人,廬山會更加永久地記住他們的名字。
  • 誅仙不識廬山真面目隱藏任務怎麼做 誅仙隱藏任務
    1、首先這個任務限制人物等級需大於110級,另外需要擁有法寶伏龍鼎。 伏龍鼎隱藏任務獎勵:不識廬山真面目 完成任務獲得稱號,不識廬山真面目,稱號屬性:暴抗+800。 以上就是今天18183小編為誅仙不識廬山真面目隱藏任務的攻略啦,不知道小夥伴們覺得怎麼樣呢。
  • 旅遊話題:廬山,常言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廬山其實是一座真山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不識廬山真面目」這句話這句話,估計很多人都認為這只是一句成語更不知道這個廬山指的是什麼。其實這個廬山是真有其山,它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內,這句話是源自蘇軾的「題西林壁」是一首古詩描述的就是廬山。
  • 不識廬山真面目,中國人要買票,卻對外國人免費,令人氣憤!
    國內景區門票價格高一向是惹人非議,特別是一些名山大川,雖然風景秀麗但那是天然形成的,卻被圍起來要收取價格不菲的門票,今天咱們來聊聊中華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遺產的廬山,它竟然不收外國人門票,而中國人卻依然收費,景區這樣的舉動實在讓人看不起廬山的真面目了,是不是有點崇洋媚外?
  • 唐能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不識廬山真面目?廬山魅力非凡,等你來揭秘
    廬山是一個具有著神秘色彩的著名旅遊勝地,在小的時候背古詩時,大家一定都有接觸過不少讚美廬山的詩詞,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千古名句讓人對廬山產生極大的好奇心,一座山為何可以讓這麼多文人墨客讚美有加。